摘 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重點在基層,難點在農村,黨在基層農村的執政體系中相對薄弱,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后五中全會提出的重要目標,標志著黨的農村農業政策的重要轉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黨的執政能力存在著必然的關聯,可以通過建設社會新農村實現黨的基層執政能力的路徑優化。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執政能力;農村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6)04—0077—02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標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并將其作為“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主要目標。黨的農村農業政策從提出農業結構調整到農民增收,再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符合邏輯遞進關系的政策提出過程,也是不斷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表現,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鄉村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新階段,決策目標實現了由“消滅農村”到“建設農村”的轉向,實施手段也由“多取少予管死”向“少取多予放活”的轉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是黨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發展的需要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同時也是一個全面的、綜合的、統領農村工作的新提法,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目標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快速轉型期。在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城鄉差距不斷拉大、國內需求亟待提升、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社會階層分化、公共產品供給短缺與發展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等問題,農村的情況尤為突出,對現階段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我國的特殊國情下,政府主要作為黨的執政載體和主要依托,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黨的執政能力的高低最終決定了政府管理能力與水平。因此,加強黨的執政能力成為新時期擺在全黨面前的一項戰略任務。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主要任務,以及實現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的基本方針,決定強調;全黨要“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抓住重點、整體推進,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建新機制、增長新本領,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使黨的執政方略更加完善、執政體制更加健全、執政方式更加科學、執政基礎更加牢固”。這一決定,成為提升黨的執政理念、夯實黨的執政基礎、規劃黨的執政體制、完善黨的執政方式、擴充黨的執政資源、優化黨的執政環境的重要指南。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重點在農村,難點在基層。當前我國的農業發展、農村社會發展、農村改革都面臨著新形勢,我國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正處于工農關系調整的轉型時期,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發展,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將越來越低;占我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不僅落后于城市,而且落后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大多數地方基層政府財力不足,本身難以支撐社會事業的開支,在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和基本社會福利方面,欠債很多,隨著農村稅收減免之后,農村的許多問題都暴露出來。然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是要使實現“農業不在落后、農民不再貧困”的決策目標,必須要使高達7億的農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與利益,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立黨為公”的具體體現,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突破了以往單純就“三農抓三農”的局限,不再片面地強調經濟增長以及加快城市化,而是將“三農問題”置于關乎現代化發展的高度,放在國民經濟中統籌考慮,大大拓寬了解決“三農問題”的資源空間,提升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程度和理論廣度,即包括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也包括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既包括農村的經濟基礎,也包括農村的上層建筑。涵蓋了農村工作的各個方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從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等方面綜合考慮,回答了在新形勢下如何治理“三農問題”,謀劃了中國農民走出貧困邁向富裕的一系列重大舉措,是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新思路、推進“三農”工作的新途徑;是對新時期如何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特別是農村基層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舉措。從這一層面上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目標。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關鍵內容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全國8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8億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由全國的現代化。能不能解決好農民問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關鍵。現代化成敗的瓶頸卡在農村,離開了包括農村在內的對現代化的通盤考慮,而采取少數城市孤軍深入的戰略,只能是一種失去根基的沒有依托的供少數人欣賞和享樂的現代化。我國長期以來,為了實現工業化的目標,推行了一整套工農、城鄉分割的歧視性政策,造成了城鄉二元社會的格局。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中的農民剩余,奠定了國家工業化的基礎和城市的初步繁榮,進入新世紀之后,從全國總體情況來看,“三大差別”并沒有縮小,這不但阻滯了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延誤了農村整體面貌的改進,同樣也危及到城市的利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弱項。
然而,我國農村人口素質低、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生產力和科技、教育整體水平不高的基本國情還會繼續長期存在,農村的貧困人口數目巨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持續增長,部分群眾的生活還很困難。于此相對應的是,黨在基層農村的執政能力遠遠低于城市,針對目前基層農村存在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基層組織黨組織不能適應當前出現新情況新形勢,以及農村黨組織建設滯后的普遍情況,必須加大力度解決這個關系到執政基礎的問題,扭轉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長期松松垮垮、軟弱渙散的存在狀態,改變在農村基層黨組織組建率不高、難以有效開展黨的工作的現實,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指導原則,堅持“抓住一頭,放活一片”的領導方式,堅持“簡政放權、重心下移”的管理思路,堅持“抓兩頭,帶中間”的工作方法,進一步提高黨在基層農村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黨在農村基層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如何,直接影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未來我國農村還可能面臨更復雜、更具挑戰性的考驗,能否抓住機遇、贏得主動、贏得優勢,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重要戰略部署,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決策。中國共產黨是我國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加強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一方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目標,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新農村所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方針都必須通過黨組織領導和實施得以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決策的實現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黨的農村基層組織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因此從這個層面上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新時期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的重要媒介,成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關鍵內容。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路徑優化
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城鄉差距、工農差距仍呈不斷擴大的趨勢,這些都是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農業技術基礎、農民互助組織等多種形式的轉型,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決“三農”問題,實現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體現黨中央和國務院以科學決策和政策導向促進農村現有比較優勢的開發與利用的決策思路,通過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發展特色農業等具體政策實現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的戰略目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然是一場“持久戰”,在建設過程中必須遵循“三農”的發展規律和特點。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具體路徑上,必須重點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積極尋求數額龐大的農村貧困人口的脫困之道,扶持收入較低的貧困村,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二是進一步探索鄉鎮集體經濟的發展出路,加大對農村集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激發集體經濟的活力,實現從單一以城市利益為導向的工業化路線向有大量農民參與的工業化路線轉變;三是不斷反思現有農村醫療事業中的政府責任,扭轉農民看病日益困難、醫療負擔日益加重的趨勢,健全農村初級醫療服務,形成多層次服務體系,最終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醫療衛生體制;四是進一步增加農業設施的投入,改善農村環境,解決部分農民的就業,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并妥善解決農村社會保障、鄉村債務問題、農村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循序漸進地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然而,解決這些問題的相關戰略和具體政策過程都需要通過黨的基層組織操作和實施。黨的農村基層組織的執政能力水平如何,直接決定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成敗。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具體路徑的選擇上,必然會在加強和完善黨的基層農村組織的執政能力和管理水平方面尋求突破口。各級財政都會加大對鄉村兩級黨組織的轉移支付力度,并加強對轉移支付的管理和監督,保證轉移支付渠道暢通和落實,滿足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的需要。并在撤并鄉鎮機構和精簡人員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撤并村委會的工作,重點在精簡村級工作人員、提高村委工作效率、保證村干部的報酬兌現、充分調動村干部的積極性等方面做好強化工作,確保黨的鄉村基層組織能適應時代的變遷,進一步發揮黨的基層組織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支持、倡導、推動作用,延續黨貼近群眾的光榮傳統,通過黨的基層組織激發農民的自發、自助、協同的創造性,提升農民的組織、策劃、設計、實施、改進、維護等能力,最終促成農村的自我發展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為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完善的目標追求,同時也是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優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