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信仰是主體對道德目標的信服和崇拜,道德信仰、道德原則、道德行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共同構成人的道德體系。道德環境通過教育、強制約束、熏陶等影響個人道德信仰的生成。自我道德修煉走道德信仰的生成的必然途徑,它在道德情感體驗中進行。道德意志是道德信仰深度的保證。
關鍵詞:道德信仰;形成機制
中圖分類號:D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6)04—0053—02
道德信仰與人的信仰是一體存在的。關于道德信仰的內涵,康德指出;“至道德的信仰則全然不同。蓋在此處某某現象之必須發生,即我在一切方面必須與道德律相合之一事,乃絕對必然者。此處目的堅強確立,就我所能有之洞察,此種目的能由以與其他一切目的聯結,因而具有實踐的效力之條件,僅有一種可能的條件,即有神及未來世界是也。我又確知無一人能知引達此種在道德律下之目的統一之任何其他條件。以道德的訓條同時即我之格率(理性命令其應知如是者)故我必信有神及來生之存在,且確信絕無動搖此種信仰之事物,蓋以我之道德將由支援信念而顛覆,我若不成為自身所深惡痛疾之人,則不能廢此等道德律。”他認為;道德信仰的直接對象是道德律,道德信仰就是對道德律的敬重和堅定信奉;道德信仰對象是道德與幸福統一的至善,而至善的實現須以“神”和來世為條件;道德信仰和對道德律的信奉,是對人的基本要求。
國內有的學者認為,道德信仰是“對某種道德目標及其理論的信服和崇拜”。也有的認為:“所謂道德信仰是指道德的形而上學之基礎,應包括二個含義:一是指道德形成的精神基礎,二是指道德最高目標的最高境界”。
如上所述,道德信仰由二個方面的內容構成:一是道德信仰的目標或內容,二是主體對這種道德目標或內容信服的依據或理由。簡而言之,道德信仰是主體對道德的本質,內容及道德理想、原則等的篤信無疑與虔誠敬仰。它以主體的信服和崇拜為基礎,基于現實又超越現實指向未來,它是主體道德行為由他律走向自律的精神力量來源,是人們自覺選擇做人的道德范式的出發點和依據。
一、個人的道德體系構成
人的道德水平內部體現為道德信仰和道德原則,外部表現為道德行為,這三者之間是一個互為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共同構成人的道德體系。
道德信仰在人的道德體系中居最高層次,它是唯一的,即人只能有一個信仰,信仰這個了就不會信仰其它。道德信仰是道德原則的升華,它一旦生成,就對主體的道德原則的認同和選擇起決定作用,它是主體道德行為自律的深層次的力量來源。道德原則有多個,如集體主義原則、愛國主義原則等多個道德原則同時存在主體內心深處。道德信仰的內涵通過道德原則體現出來,有確定的道德信仰為基礎,道德原則就會穩定的存在。唐凱麟在《個體道德論》中認為“道德原則和規范對個體的這種他律性、約束性和不可違背性,正是道德必然性的表征”,這里道德必然性指的就是道德信仰的力量。
與道德信仰和道德原則不同,道德行為是人的具體行為,之所以說它是道德行為,是因為它從行為的道德價值判斷角度來認定行為的合理性程度。道德信仰和道德原則對人的道德行為進行指導,是道德行為的指揮棒,同時也是對道德行為進行評價的標準體系。相對于道德信仰和道德原則的確定性,人的道德行為則呈現為多變性,它是一個不穩定的、反復的甚至是矛盾的存在,如相同的事例在不同的時間、環境中,主體的道德行為選擇不一定相同。道德行為經常偏離道德信仰和道德原則的軌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道德信仰的深度不夠。道德原則與道德行為的一致化程度越高,信仰就越有深度。可以說,道德原則、道德行為的一致化過程就是道德信仰的形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道德環境的影響和主體的自我修煉起決定性的作用。
二、道德環境對人的道德信仰生成的影響
個體的存在始終不能脫離群體與社會,只有在與群體與社會的共同發展中,個體的完善才有可能。“如果人不參與社會及其道德,社會及其道德就不存在,道德信仰就不需要。相反,如果社會及其道德在人的參與中不可認識、不可改變,那么,人對社會及其道德的理想設計也就沒有必要,道德信仰同樣是不必要的存在”。人一生下來就處于各式各樣的道德環境之中,接受環境的影響、制約、熏陶。人的道德環境主要由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環境、社會生活環境構成,這三個方面共同構成主體成長的道德環境。通過道德環境的影響,主體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接受道德文化并同化于道德客體,在生活中積累道德經驗,形成對道德原則和道德行為的看法,為道德信仰的形成打下基礎。
道德環境對人的道德信仰的影響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對主體進行道德理論教育。即通過教育的手段,向教育對象灌輸被設定好的道德原則、道德目標和道德信仰模式。這里,受教育者的道德發展方向是根據德育內容被給定的,教育者處于外部對受教育者加以指導和教育,督促他們掌握普遍的道德原理,教會他們學會在普遍性的道德原理面前思考和反省自己的道德行為,促使他們從內心深處理解并接受道德原理,規范自身的道德行為,并形成自身所特有的道德識見,這種道德識見一旦以人格的力量加以穩定和鞏固下來后,就體現出道德信仰的特征。
二是行為規范的強制約束。對人的道德行為的強制約束主要來自權威、法制和紀律。強制性道德行為規范通過權威的影響和違背行為規范后的懲罰機制兩種形式,來影響和規范主體的道德行為。通過規范的強制作用,主體從被動接受這些行為規范的約束,到逐漸產生對強制性規范的認同、理解,認識到道德行為規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從而形成對道德行為的認識和自我控制,最終使主體慢慢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習慣了才容易自律,自律了才會認同和信服,信服才能上升為信仰。對人的道德行為的強制約束,是一種德育保障,這種保障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通過對行為規范的強制約束,治理社會道德環境,提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健康成長有益的空間,通過對行為強制約束的導向作用,引導人們避惡向善,通過對行為強制約束的規范作用,促使人們的道德行為由他律到自律,逐漸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是環境對人的道德熏陶。比如人際交往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家庭環境等。人自出生起,就受到道德環境的影響,接受社會文化對他的塑造。盂母三遷,為的就是給孟子尋求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如果一個人生活在埃及、巴基斯坦或印度尼西亞的穆斯林家庭,那么他很可能成為一名穆斯林;如果一個人生活在西藏、斯里蘭卡或日本的佛教家庭,那么他很可能成為一名佛教徒;如果一個人生活在印度教徒家庭,那么他很可能成為一名印度教徒,如果一個人生活在墨西哥、波蘭或意大利的基督教家庭,那么他很可能成為一名天主教徒。“環境和文化對人的道德信仰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總是有有意或無意,直接或間接中影響人的道德行為和道德觀念,促進主體產生道德信仰的傾向性要求。
三、自我道德修煉是道德信仰的生成的必然途徑
道德信仰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種道德思想體系只能一點點地滲透到人的頭腦中,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長期的漸進的,不斷交雜著主體思想觀念的破與立、選擇和放棄,這中間,正確與錯誤、是與非、誘惑和抵制始終在進行反復的斗爭。一方面,主體對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有其內在天然的道德需要;另一方面,主體又面對著違背信仰帶來的各種經濟的、物欲的誘惑,在一次次的思想斗爭中,在堅持和抵制中人的信念和信仰才得以鞏固下來。因此盡管道德環境對人的道德信仰生成的作用不可或缺,但環境對人所施加的道德影響畢竟來自于外部,如果沒有個人深層次的體悟和感受,道德原則、行為規范至多也不過以單純機械性的固定化而告終,個人的道德行為也不會是長期的穩定的。道德行為僅僅按要求被認識、理解還是不夠的,只有在主體自身對生活和道德的原則深層次的體悟基礎上并使其成為道德行為自我控制的力量來源時,才會形成個人的未來的德性基礎,這是道德信仰生成的必然途徑。因此,個人作為道德主體,根據自己的個人經驗,理解和構建著自己的道德信仰模式更為重要。對道德原則的體悟和對道德行為的自覺控制過程就是自我道德修煉的過程,它是溝通道德信仰、道德原則和道德行為的橋梁和紐帶。
自我道德修煉在道德情感體驗中進行。道德情感體驗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出現的內心體驗。它是建立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是產生道德信仰的基礎,它能夠支配人對事物或行為是采取支持還是反對,是追求還是舍棄,是熱情幫助,還是漠然處之。如果缺乏道德情感體驗,那么對道德的認識就很難向自身的道德行為轉化。道德情感體驗分二個階段,一是學習中的道德情感體驗。個人對獲得的道德經驗、知識進行整合和加工,并把學習的內容和本身就有的道德認識、道德經驗以及現實社會生活進行對照、分析、比較,以此形成道德行為的自我評價體系,最終把來自于外部的道德原則、道德經驗轉化為自我道德行為的指南,這是經驗和知識上升到信仰層面的必然。二是個人在道德行為中的情感體驗。在具體的道德情境條件下,個人對道德行為往往會有多種行為選擇,到底選擇何種道德行為呢?這里就有一個對道德行為的方向進行取舍和抉擇的問題,即選擇符合自己內心德性的需要的道德行為,還是有背于自我德性的行為,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主體的道德情感體驗過程,它也深深地體現并影響著主體的道德信仰內涵。如果進一步細分,對道德行為的道德情感體驗可分行為前體驗、行為過程中的體驗和行為后體驗三個時段,行為前體驗是主體根據道德原則、道德情境對道德行為的進行抉擇時產生的,行為過程中的道德情感體驗是主體源于道德原則而產生的對道德行為的認同和堅持,行為后的體驗是主體對道德行為后果的理解和反思。道德情感體驗是人生之必然,它把道德信仰、道德原則、道德行為連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是道德信仰生成的必經之路。
自我道德修煉離不開道德意志的培養。意志是在實踐中并與困難作斗爭地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道德意志是人在自覺執行道德義務時,克服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時所表現出來的意志品質。道德意志表現為人利用意識的能動作用,通過理智的權衡去解決道德生活中的動機沖突并采取相應的行動,它是“按照義務要求處理他人和個人、個人和社會的利益關系的意志”。道德意志是主體對道德原則的堅持和對道德行為的自律,它是人抗拒各種誘惑的能力基礎。一方面,道德意志來源于信仰的力量,另一方面,對道德意志的培養又深化著人的道德信仰。道德意志在困難和矛盾的情境中培養,在個人對自我道德行為的認知、評價和糾正中培養,在發揚優點,克服德性上的缺點中培養,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人們的道德認識建立在牢固堅實的基礎上,并具備了熾熱的道德情感、頑強的道德意志時,就形成了堅定的道德信仰。道德意志是人的道德信仰、道德原則、道德行為一致化程度的保證,是道德信仰深度的體現,是道德信仰生成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