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機理論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踐中管理者解釋人們的動機問題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指導。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做人的工作,研究動機理論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方法的創新。借鑒動機理論的發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方法中,要加強引導,堅持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注重成就激勵的作用,提倡自我實現,注重目標激勵方法,引導競爭,積極強化,注重公平。
關鍵詞:動機理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激勵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6)04—0103—03
任何理論都必須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向前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也不例外。“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既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又要借鑒吸取許多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才能建設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這就要求我們以寬廣的世界眼光,借鑒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的先進成果,開展跨學科研究,吸取其合理的理論內核,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創新。
動機理論是組織行為學領域研究最多的一個課題,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如何提高人的動機水平、提高工作積極性、激勵人的潛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人,對象也是人,因而如何啟發人的自覺性、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創造性,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問題。西方動機理論的研究成果,對我們有效地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勵問題無疑具有一定的價值。本文著重借鑒西方動機理論的發展成果,從有效激勵這一側面來對這一問題展開探討。
一、早期動機理論
早期動機理論包括三種,分別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麥格雷戈的X理論和Y理論以及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
(一)需求層次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是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70)系統地總結并提出的一種強調人性積極向上的動機理論。該理論認為所有的行為都有其特殊的目標,這種目標來源于我們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而且這些需要會隨著時間等因素而變化。人的需要分為意動需要、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其中的意動需要按照重要性和發生的先后次序分為五個層次,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人的五個層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從動機角度看,這個理論認為,雖然沒有一種需要能夠得到完全、徹底的滿足,但只要它大體上獲得滿足時,由此而產生的動機就會消失,就不再具有激勵作用了。需要層次越高,自私的成分就越少,高級需要的追求和滿足具有有益于公眾和社會的效果。
(二)X理論和Y理論
X理論(Theory X)是麥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1960)對美國企業界那種專制管理方法的稱呼,該理論把人看成是無個性的存在,認為一般人都本能地厭惡工作,必須對他們采取逼迫、控制、指導甚至懲罰等專制的管理方法,才能使他們較好地完成工作。
與X理論的假設相反,Y理論(TheoryY)認為:員工視工作如同休息、娛樂那樣自然;如果員工承諾完成某個目標,他會進行自我引導和自我控制;最有意義的獎勵是自我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滿足,它可以變成為集體目標而奮斗的直接結果;在合適的條件下,普通人不僅能學會承擔責任,而且會追求責任;人們普遍具有做出創造性決策的能力。
其實麥格雷戈的X理論和Y理論也可以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闡釋。X理論就是假定較低級的需要決定著個體行為,Y理論假定較高級的需要決定著個體的行為。麥格雷戈本人批評了X理論,提倡Y理論。
(三)雙因素理論
雙因素理論又稱為激勵一保健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是由心理學家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1959)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導致人們滿意的因素多來自于工作任務本身,如工作內容、性質,工作成就及別人對其表示承認,工作責任,工作能力的提高等。導致人們不滿意的因素則主要來自于外部工作環境,如公司政策、監督管理、薪金水平、人際關系和工作條件。滿意因素和不滿意因素都反應了人們在工作中的需求,都是質量越高或數量越多越好,但不滿因素與環境有關,作用是預防出現不滿,因此稱為“保健因素”。而滿意因素可以激發人們在工作中努力進取、實現成就的干勁,所以被稱為“激勵因素”。
二、當代動機理論
當代動機理論主要包括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洛克的目標設置理論、亞當斯的公平理論和弗魯姆的期望理論。
(一)麥克利蘭(David McClelland,1953)的成就需要理論
成就需要理論(Need forachievementtheory)認為,高成就需要者喜歡自己設置挑戰性的目標、可以獲得工作反饋和中等冒險程度的工作環境,如果在環境中具備這些特征,高成就者的工作積極性就會極高。成就需要可以造成富有創業精神的人物,因此,一個組織、一個國家具有成就需要的人越多,就會發展得越快。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成就需要理論認為,成就需要可以經過培訓來激發和獲得。培訓教師可以指導個體從成就、勝利和成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然后指導他們在具有個人責任、清晰反饋和適度冒險的環境中,采用高成就需要者的方式行動。
(二)目標設置理論
目標設置理論(Goal—Setting theory)是洛克(EdwinLocke,1967)年最先提出來的,許多學者在研究中加以發展,使之成為內容逐漸豐富和影響愈來愈大的新的激勵理論。該理論認為目標本身就具有激勵作用,目標能把人的需要轉變為動機,使人們的行為朝著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將自己的行為結果與既定的目標相對照,及時進行調整和修正,從而能實現目標。這種使需要轉化為動機,再由動機支配行動以達成目標的過程就是目標激勵。目標激勵的效果受目標本身的性質和周圍變量的影響。讓人們有機會參與目標設置,可以提高目標本身的可接受性,使得人們愿意為達到目標而付出努力。
(三)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由斯達西·亞當斯(J·StaceyAdams,1965)提出,它側重于研究報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對員工積極性的影響。這種理論認為,員工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積極性不僅受其所得的絕對報酬的影響,而且還受其所得的相對報酬的影響。員工不僅會將自己付出的勞動或貢獻和所得的報酬之比值與他人進行橫向比較,還會把自己現在付出的勞動或貢獻和所得的報酬之比值與過去進行縱向的比較。如果兩種比值是相等的,就會產生公平感;如果兩種比值不相等,則會產生不公平感。
(四)期望理論
弗魯姆(VictorVroom,1964)的期望理論(Expectancytheory)是有關員工激勵方面最廣為接受的一種解釋。該理論認為,個體以某種特定方式采取活動的強度,取決于個體對該行為能給自己帶來某種結果的期望程度,以及這種結果對個體的吸引力。當員工認識到努力會帶來良好的績效評價,良好的績效評價又會帶來組織獎勵,并且這些獎勵可以滿足自己的個人目標時,員工就會受到激勵,從而在工作中更加努力。人的期望模式是:個人努力→個人成績(績效)→組織獎勵(報酬)→個人目標。
三、動機理論的綜合
當代組織行為學認為,這些動機理論相互之間并不是矛盾的,一種理論有效并不意味著其他理論失去效力,實際上這些理論是相互補充的。我們面對的問題是怎么把它們很好的整合在一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一種系統的和隨機制宜的觀點來看待激勵。雖然動機理論受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但是根據對動機理論的梳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整合出激勵中的幾個指導性原則。這些原則應該說在不同領域、不同文化背景下都具有一定的可適用性。
(一)要認清個體差異
人們有著不同的需求,對待他們不能一刀切。要花時間去理解每個人看重的內容,這樣才能夠因人而異地界定目標,提高人們的目標介入水平,使獎勵更符合他們的需求。
(二)獎勵必須與績效相聯系
要以制度的形式把獎勵和績效掛鉤,同時引導人們認識到獎勵與績效之間的明確的聯系,這樣才能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動力
(三)讓人們參與影響到他們的決策
這些可以包括讓人們參與設置工作目標、進行自我管理等。參與是一種賞識的手段,它能滿足人們歸屬的需要和受人贊賞的需要,能夠給人一種成就感。這樣可以提高人們對目標的認可和承諾,提高人們的動機和滿意度。
(四)要注重體制的公平
必須使人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與所得是適當的。這不僅涉及到最終結果的公平,更涉及到過程的公平。
四、對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方法的啟示
思想政治教育現有的激勵方法主要有目標激勵、獎罰激勵和競爭激勵。通過對動機理論的整合,我們得出了激勵中可以普遍適用的一些原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鑒動機理論的發展成果,這些原則應該也是能夠參考的。筆者以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現有激勵方法的基礎上,借鑒和運用這些原則,我們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一)轉變思想觀念,堅持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加強引導
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應該認識到自私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區別,無私也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區分。一個情感健康的人在行為上表現得無私時,其根源往往是他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滿足。馬克思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相關”。鄧小平也明確指出:“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所以我們必須改變以往教育中片面強調無私奉獻、舍己為公,把追求個人的基本利益、基本需要看成洪水猛獸,看成不道德的行為,將個人基本利益與道德對立起來的做法,堅持物質利益原則,尊重個人的基本需要,創造條件去滿足這些需要,從而激勵人們發揮和自愿使用其能力、知識和技能,實現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的一體化。這樣才能夠出現大量健康的無私奉獻和服務,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重視精神激勵的作用。物質激勵大多只能滿足雙因素理論中的保健因素,激勵作用有限。只有精神激勵才能產生持久的動力。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麥格雷戈批評X理論、提倡Y理論也都從側面啟示我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忽視物質利益的追求,也要注意到金錢、物質利益不是萬能的。隨著人們需求層次的提高,單純靠物質獎勵來激勵人們積極性的方式就會失效,精神獎勵的作用越來越大。
3.高層次的需要具有更強更持久的激勵作用。在尊重個人低級需要滿足的基礎上,要積極引導人們向更高級的需要發展。要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高級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就是要引導人們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強調高層次的需要,努力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和精神境界,教育和引導人們從低級需要逐漸過渡到高級需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利益,正確處理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全局利益和集體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努力提高人們的事業心、責任心。使人們發展出諸如友愛、誠信以及公民意識等優良品質,從而有益于公眾和社會,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效果和目的。
(二)注重成就激勵的作用,提倡自我實現
根據成就需要理論,一個國家具有成就需要的人越多,這個國家就會發展得越快。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要注重成就激勵的作用,引導人們培養成就需要,實現自我價值。
1.要善于發現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對高成就需要者,在保證他們的保健因素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更側重于滿足可以激發其努力進取、實現成就的“激勵因素”。為他們設置具有個人責任感、可以獲得工作反饋和一定挑戰性及競爭力的環境,使得他們在適宜的環境中做出新的更高成就,實現自己的價值。
2.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人們成就需要的程度和水平,引導人們追求高成就,鼓勵人們表達對高成就的需要,在全社會形成追求高成就需要的風氣。我們要根據中國國情和人口素質狀況的實際,采取有效方法培養人們的成就感和高成就需要,指導人們用成就感去思考、交談和行動。讓人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從而打破舊有的習慣和態度,重新認清自己的成就目標。通過互相了解別人的希望,分享成功和失敗,增進人們的團體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三)目標激勵
“所謂目標激勵,就是通過設置和樹立理想和目標,激發人們為實現理想和目標而奮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幫助人們樹立正確遠大的目標。
1.樹立目標,激發期望心理
根據人們的不同特點,鼓勵、引導人們自己參與設立合理的個人目標,激發期望心理。由于人們的需要不同,期望有差別,目標也有不同的內容和層次。因此,必須根據人們的具體情況,確定適當的價值目標,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鼓勵人們參與設置個人目標,可以提高目標本身的可接受性,可以使人們感覺到自己在實現個人目標和社會總目標上的責任,從而激勵人們積極主動地克服困難,進行自我提高,盡最大的努力實現目標。
2.引導個人目標與思想政治教育總目標的結合
由于人們的需要不同,所處環境的差異,一些人的個人期望目標和方向難免會不切實際,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相違背。因此,在鼓勵人們參與個人目標設置的過程中,要積極引導人們認識、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要確立的遠大目標,將個人目標的實現與社會遠大目標緊密結合起來。
3.加強自我管理和自我評價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充分信任受教育者,在發揮教育者主體地位的同時,要善于培養受教育者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評價的能力,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在這一過程中發現自己工作的價值和興趣,獲得目標實現的滿足感,從而激發更大的動力和自我提高的愿望。
(四)引導競爭,積極強化,注重公平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競爭不斷加劇,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和培養人們正確的競爭意識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競爭作為一種激勵方法,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活動,所以在競爭激勵中,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相結合,設置適當高定位、高起點、內容全面且具有可行性的目標,引導人們為這一目標,為集體的榮譽而努力。形式上可以豐富多彩地開展活動。
2.要激勵上進,鼓勵先進。強化理論告訴我們,對人們的思想行為表現,要及時給予強化。獎勵是正強化,懲罰是負強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獎勵與懲罰相結合的方法,從不同側面教育和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和認識能力。要把握好獎勵與懲罰的準確度,這是一門藝術。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堅持以表揚、激勵為主,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原則”,是與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相符合的。同時為了消除懲罰的消極作用,可以在懲罰以后,及時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做,引導人們向正確的方向改進。當他們開始有新的改進表現時,馬上給予獎勵,進一步正強化。
3.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必須注重公平公正。公平理論告訴我們,人們的公平感可以產生很好的激勵作用,不公平感則會挫傷人們的積極性,助長消極落后情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要注重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公平感,幫助人們轉換不切實際的參照系。我們還應該考慮程序公平,即用來確定激勵的程序是否讓人覺得公平。程序公平更傾向于影響到人們對組織的承諾、對組織的忠誠和信任。因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考慮把激勵的決策過程公開化,應該遵循一致和無偏的程序,增加人們的程序公平感。這樣才能達到鼓勵先進,鞭策后進的作用。
總之,西方動機理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并且各個理論是相互補充的。它們使得企業管理中注重人的因素,很好的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吸收和借鑒諸如動機理論等的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一定能夠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方法,更加有效地實施教育和達到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