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全球化潮流的沖擊,中國加快了其城市化的進程,并在借鑒西方先進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屬于中國、符合中國國情的城市化理論。但在一些區位,在多種動力的復作用下,出現了半城聲地區,研究這種現象對于推進我國城市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全球化;城市化;半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F29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6)04—0060—02
伴隨著全球化潮流的沖擊,中國加快了其城市化的進程,并在借鑒西方先進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屬于中國、符合中國國情的城市化理論。然而,在城市化作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和戰略舉措得到廣泛共識的情況下,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卻陷入了茫然的狀態之中。到底什么才是城市化,何謂城市化,為何城市化成了目前中國理論界學者們遭遇的不可回避卻又摸索不出滿意答案的問題。中國的國情表明,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雖然聲稱其已經進入重化工時代,但農業大國的現實狀況告訴我們,我們必須接受并承擔起這一重擔。與此同時,伴隨著農業化向重工業化改革的過程中,中國的城市化也開始了其“異化”的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部分區位、稟賦條件較好的農村地區(主要是沿海及大城市周邊地區,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等地區),在外國資本涌入、大都市輻射與擴散、鄉村工業化等多種動力的復合作用下,非農產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已高度非農化,呈現城市經濟的雛形;但與此同時,這些地區仍然保持著農業的戶籍、土地及行政管理體制,導致城鎮化嚴重滯后、人口和非農產業的空間集聚程度較低、公用基礎設施短缺。從城市化發展過程來看,這些地區已完成了其產業結構由農業向非農產業的轉移,但是其人口與產業的空間轉移與集聚仍未完成,仍處于“半城市化”狀態,可稱之為半城市化現象。
1.“半城市化”現象產生的社會背景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發源地之一,因此中國的城市發展史構成世界城市發展史的重要內容。眾所周知,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產物。所以,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也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而開始的。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一方面外國資本大舉進入中國,另一方面國內的民族工商業的興起,以工商業為主體的城市出現,標志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開啟。但由于舊中國長期處于內戰,城市工商業不發達,因而城市化進程十分緩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運行機制開始從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向市場經濟轉變,特別是1984年開始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使城市現代工業得到迅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也大大加快。1990年全國城市化水平上升26.23%,2000年,全國的城鎮化水平達到36.09%。中國正進入城市化的加速階段。
然而,我們應清醒的認識到,一方面,中國城市化進程呈加速發展的趨勢;而另一方面,由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過快,缺少充分的吸收與消化時間,導致中國目前的城市化進程呈“異化”的狀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受外國資本涌入、大都市輻射與擴散、鄉村工業化等推動及城鄉二元管理體制的阻礙等多因素的復合作用,在我國部分區位、稟賦條件較好的農村地區,普遍發育和形成了一種城鄉土地利用混雜交錯、社會經濟結構急劇變化、“似城非城”的過渡性地域類型,即半城市化地區。
2.半城市化現象的普遍性及其特征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潮流的沖擊下,我國自然加快了其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這不可避免的催生大量的半城市化地區。雖然,半城市化現象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種“異化”現象,但它在中國未來的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對化解大城市負擔過重、促進經濟增長、緩和城鄉二元矛盾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1半城市化現象的普遍性
所謂半城市化,是指一種在經濟結構、社會形態和景觀上介于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非正規的城市化形態,即在對城市化的需求刺激之下出現的一種城市化的過渡性地域空間和經濟社會環境。當然,半城市化現象不僅僅發生在中國。半城市化現象是一個全球化現象。早在20世紀50年代,戈特曼在大都市帶理論中就提到了這一類型地區:“處于城市之間的非城市用地也并非傳統意義上以農業經濟活動為主的鄉村地區,而是以與城市完全不同的景觀和產品同城市密切的聯系在一起,為城市人口提供游憩場所,同時獲得來自于中心城市的各種服務的所在。”①
2.2中國半城市化的現象特征
半城市化地區是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地區向城市化地區轉變的初級階段和過渡類型,具有顯著的過渡性、動態性和不穩定性,②但由于各國在城市化進程中所遭遇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不同,導致我國的半城市化現象也不能簡單的歸于其他國內外學者所定義的諸如:城市邊緣區(urbanfringe)、邊緣城市(edge cities)、都市擴展區(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Desakota、城鄉一體化等理論概念或范式。客觀來說,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占有資源比例低下的發展中大國,這一切使得中國在借鑒其他學者理論的基礎上,在自身特色不斷的探索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城市化路徑,走中國特色的城市化建設。因此,中國的半城市化現象也同樣具有自己的特性:
(1)農村人口與城市人口的相互轉化
建國前,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時走農村包圍城市化的道路,而建國后,中國農村的發展卻始終滯后于中國城市的發展。改革開放后,在可以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口號帶動下,部分稟賦較好的地區迅速的抓住了時機,并使得自身的身份從農村轉換為了城鎮,其村民的農村戶口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城鎮戶口。這一變化,將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向前大大的推進了一步。然而,僅僅身份上的改變,并沒有使農民真正的變成了市民,其受教育程度,文化底蘊等仍然保持著濃厚的“農村風情”。與此同時,隨著中國政府對農村和農民的優惠政策的相繼出臺,大部分農民更偏好于自身的“農業戶口”而排斥成為城市居民,這一切成就了現今農村的異樣面貌——“非都市,非村落;亦城市,亦村莊”。
(2)“各自為戰”的發展模式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潮流,每個城市和城鎮的發展都幾乎選擇以GDP為導向,追求短期內業績的最大化和最顯著化。這一舉動使得每個城市和城鎮都堅持充分利用本區域內的有效資源,以自己為中心發展經濟,快速進入城市化的氛圍。但這一舉動由于缺乏政府的宏觀規劃而使得資源特色相近而相互扶植并通力合作的城市群沒有建立起來,反而進入了不斷的資源浪費和行政體制上的互相攀比與信息封鎖的怪圈之中。這就是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雖然各展其才,各盡所能,但由于缺少通力合作而造成的資源上的浪費并產生了行政體制上大量問題。
(3)以外來人口為主體的多樣化發展
中國人口80%左右集中于農村,因此,中國城市化首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將農民變成市民的問題。為此,中國政府出臺了許多積極推進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優惠政策,期望以城市的發展來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移。這一舉動引發的結果就是,就業率高、待遇相對優厚的城市中涌現出大量的外來人口,并以一個城市有多少外來人口的比率來測算該城市的城市化程度。這樣一來,非農化產業發展加快并得到迅速地提高。
3.中國半城市化建設的意義探索
國際相關實證研究發現,半城市化地區正處于不同發展情景的十字路口。不同的發展戰略原則會導致出持續發展,保持現狀和依賴陷阱等不同的發展結果③。因此,如何在全球化潮流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走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化道路對正在城市化建設轉型中的中國來說至關重要。
3.1影響中國城市化發展的主要障礙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受內在和外來兩方面的沖擊和影響。從全球化角度來看,由于受到外來文化和制度的沖擊,使得中國不得不加快步伐進行城市化建設,但與此同時,依然能夠在進行自己的城市化建設進程中,一面摸索屬于自己特色的城市化模式,一面借鑒國外成功的城市化經驗;從國內角度來看,由于各個區域在進行城市化的過程中缺少充分的信息交流和有效的制度供給,因此,忽略了中國疆域遼闊地區差異顯著而功能互補性強的優勢,在城市化建設期間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以及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因此,影響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主要障礙應該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1)土地資源的有限性與無限的擴張式開發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嚴格說來,人均資源占有比率低,屬于資源匱乏國家。然而,中國在其城市化建設期間非農建設用地擴展迅猛,且空間分布破碎散亂。在無限的土地資源擴張式開發下,中國的土地資源陷入了嚴重浪費與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之中。
(2)制度供給危機
當前中國城市化發展面臨的危機,歸根結底是一種制度供給危機。換句話說,就是目前中國的城市化建設習慣采用各自為政的農村型管理體制,這種體制十分不利于人口與產業的空間集聚和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
(3)數字意義上城市化的追求目標
統計數據中的城鎮人口或非農從業人口以居住分散且不穩定的外來人口為主體,因此,這樣的城市化僅僅屬于統計意義上的城市化。
3.2中國“半城市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我國城市化已進入加速發展的階段,且正處于加速城市化的關鍵時期。在我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其它大城市周邊地區,半城市化現象發育已很普遍,成為一種新型的區域發展類型。半城市化地區已顯現出來其不容忽視的過渡性。因此,只有在半城市化建設時期充分的吸收和消化外來的以及內在的矛盾,才能開辟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化道路。因此,我們應該正視并承認我國目前的城市化建設是處于“半城市化”進程之中的。只有不斷的在“半城市化”建設中借鑒摸索經驗,找準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的進行城市化建設。
注:本文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