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慕尼地區黑森林的一個墓碑上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二戰期間的一個冬天,幾個德國人為了躲避戰爭來到森林邊。天氣寒冷,他們需要生火取暖,自然而然,這幾個德國人來到森林準備砍一些樹生火。就在他們準備動手時發現森林邊上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沒有當地州政府的許可,任何人也不得砍伐森林里的樹。看到這個牌子,這幾個德國人只得悻悻地回去了。當時因為戰爭,州政府早就無法正常運轉,換一句話說,州政府不存在,也就無法得到許可。這幾個德國人只得望樹興嘆,由于天氣實在大冷,結果他們全部被活活地凍死了。
我們中國人讀了這樣的故事,一定有很多感慨。譬如,有人就認為:要是有一個中國人在那里就好了!中國人就會告訴他們,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哪能被規則弄死?的確,我們中國人假如處于故事中那種情況的話,準死不了——死掉的只是森林里的那些樹。但我們中國人所以與德國人有這樣的不同選擇是不是僅僅因為德國人大死板(或曰大笨),而我們中國人十分靈活(或曰聰明)呢?唯唯否否。
這里的關鍵首先在于上頭的規定和下頭的意愿是否打通——或者說是否一致?譬如,在慕尼黑黑森林中州政府豎的牌子上所寫的“沒有當地州政府的許可,任何人也不得砍伐森林里的樹”是不是代表了包括那幾個到那里去躲避戰爭的德國人的意志?如果代表了,或者說當初做出這樣的決定是他本人投了票的,那么他就有遵守的義務——哪怕因此受凍至死;反之,如果這個規定原本就是官方意志:事先既未經過大家同意,事后也未贏得大家認可,在這種情況下,還有遵守它的義務嗎?其次,還在于這些規定執行者——也就是政府——自身是不是嚴格遵守?如果你州政府不許老百姓砍伐森林,自己卻隨心所欲地想砍就砍要伐就伐,那么指望老百姓凍死都不動這森林一枝半葉,恐怕也只能是一廂情愿。
我們中國人很多時候對那些形諸文字高高在上的規定政策平時就不予理睬——生死之際就更不在話下——其原因恐怕不在于我們機動靈活或聰明絕倫,而首先是因為這些決定或政策根本就沒有代表自己意志,既然不代表自己意志,自己又為什么要遵守它呢?不許違背嗎?自有辦法——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是也。譬如,有地方無視我國現在教育資源不足,國家投資過少,而民辦教育又處于草創階段的現狀,強行規定申辦民辦初中和小學的注冊資金不少于多少萬元,占地面積不少于多少平方米;甚至規定,學歷教育的民辦學校在申辦時應提供租期多少年以上的校舍租用協議書。這些規定因不能解決學生——尤其是外來工子女——對教育的渴望和現實不能提供相應學位的矛盾,無法體現他們希望獲得教育(哪怕是條件差一些的教育)的意志,因而無法得到貫徹執行,各種按規定“不迭標”的學校仍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其次,也還因為制定這些規定的人自己就不遵守。三國時的權謀家曹操有次出征前發令:踐踏青苗者當斬首。可在行軍中,恰巧是他老人家犯了規:飛鳥驚馬,狂踏麥苗。結果怎么樣?他老人家腦筋一動,想出“割發代首”的高招。以為既“嚴明”了軍紀,又保全了頭顱。可實際上誰還會把他那軍令當成回事?
所以,我們看老百姓是不是遵守規定,除了向下看老百姓是不是守法是不是規矩外,還得向上看這些規矩是怎么出臺的?是不是代表民眾的意志?此外,還得看那些制定規定和執行規定的大人老爺們自己是不是也遵守這樣的規定。不好簡單地判斷誰死板(笨)誰靈活(聰明)。
(責編/孫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