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張志剛,算得上“老”朋友了。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到倉上村采訪,就結識了他。那時,我是《邢臺日報》的記者,他在大隊民兵連長任上。唱的雖然不是主角,但卻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時隔三十年,當我第一次邁進他的家門,和他打照面的時候,眼前的志剛竟讓我遲疑得發呆:只見他謝了頂的黑發有些稀疏,瘦長的臉上寫滿了蒼老,昔日的劍眉也少了當年的英氣,只有那眼神兒一閃還保留著先前的光芒。
我感到驚訝:“你,你怎么這樣蒼老?”還沒有落座,我就急急地問他。
“累!累!身累心累,身心疲憊!”還是先前的快人快語。
張志剛說得一點都不錯。上任幾年來,不管哪一項大的舉措,他都著眼于倉上村的整體利益,著眼于全體村民的幸福與安樂。為此,他不怕得罪人,不怕犧牲自己,說話算數,說到做到。
在村干部座談會上,村支兩委谷玉雙再三稱贊說,“張志剛的境界高,比我們‘兩委’班子任何人都高”,說張志剛“大公無私”,想事辦事總是“出以公心,不想沾光,不給一家當戶謀好處。要不,他一家侄子還告他呀?張志剛得罪人全是為了集體。”
“不得罪一個人的干部不是好干部!當和事佬就干不成事,想干事還不得罪人呀!”委員董廷世的話給我的印象非常之深,他對張志剛贊美有加。“這些年干成這么些大事好事、還不是班子團結作風硬,志剛帶頭,領導有方,掙的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得到群眾的擁護……”
志剛啊,從委員們的言談話語中,我知道這些年來,你確實是帶著夾板跳舞,雖然跳得是那樣不自在,那樣不輕松,但你依然跳得認真,依然跳得盡職盡力,依然跳得生龍活虎!志剛,行呀你!
幾天來的座談采訪,使我深深感覺到,張志剛不僅僅很有經濟頭腦,而且很會理財。他是個與時俱進的人,是個善于在市場經濟海潮里沖波擊浪的人。
張志剛接任村支書的1999年9月,臨西縣童村商貿城已經建立。其北鄰號稱中國第一的臨西軸承大世界業已啟動奠基。規劃中的軸承大世界總投資達2.44億元人民幣,占地500畝,一期商面樓房843間,兩座鋼架彩板展銷大棚2.4萬平方米。整個工程分四期完成。軸承大世界的開拓建設,對整個臨西經濟是一次大輸血,對臨西經濟之跨躍式發展是一次大推動。兩個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把臨西縣城往北挪移擴展了整整三華里!這樣一來,臨西縣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也必然相應北移。這種大格局的變化,給倉上的集市貿易和群眾生活帶來很大沖擊力,對倉上人來說,不是什么美妙的商機,而是一個很現實的危機。張志剛非常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和班子成員再三商議研討,和村民代表們相互交流,他把自己的憂患和想法亮給大家,最終達成共識:為了保證集體經濟平衡有序地發展壯大,保障群眾生活步步高升,必須抓住龍頭強化軸承市場,擴大貿易規模,變危機為商機。為此,他們采取了五條措施:(1)老倉上軸承市場兩側原集體蓋的平房,全部拆除統一蓋樓房,給客戶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支持個人投資蓋樓;(2)經反復醞釀協商明確租賃樓房的戶主不收房租費,集體不收管理費,并訂立合同予以確定;(3)擴建軸承市場。把原軸承市場南面的坑洼廢地以租讓地皮的形式集體墊土讓利個人蓋樓;(4)整修市場,硬化場地路面街道;(5)積極求援縣委政府,集體亦出資出工出力,開通南環路,便利市場交通運輸。
措施有力,落實神速,不僅鞏固了市場,保住了老客戶,而且由于軸承市場的做大做強,形成南北競爭之勢,互推互動,反而促進了城鎮建設,美化凈化綠化了縣城環境,推動了縣域經濟跨躍式發展。同時,也贏得了倉上村民的歡呼和稱贊。
倉上人對市場情有獨鐘,是有歷史淵源的。據縣志記載:歷史上倉上曾叫倉集鎮。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臨清縣城移置于此”,即為北魏臨清縣糧倉之重地,故名倉上。有史以來,集市繁榮,人煙興旺。千百年來倉上人形成了靠集謀生做買賣致富的風氣和習慣。即使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也沒有間斷,依然明里暗里搞營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市場經濟的放寬搞活,倉上人如魚得水,似鷹飛天,更是買賣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十天四集,一年兩會,被倉上人視為謀商發家的天賜良機,是財富之源,是幸福之源。張志剛們整頓開發強化軸承市場,怎能不引起倉上人的歡呼與稱贊!
繼“抓龍頭,強化骨干企業”之后,他又實施了“強肌體,完善業內管理”、“擴財源,收舊利廢求增值”的第二第三套方案。
“強肌體,完善業內管理”,在別人看來,是個費力不討好的大工程,更是一個得罪人的苦差事。倉上村農耕土地越來越少,招商引資上馬新項目,辦大企業,猶如畫餅充饑,條件十分不成熟,遠水不解近渴。要想快速打好翻身仗,唯一可行的就是對現有的攤點、門市、公司、廠企進行革新挖潛,更新換代,競標承包,強化管理。這樣一來,就惹得一些人不愿意了,有人急瘋了眼,半夜里用汽油點燒張志剛的街門。但是正義總是在多數人的一邊,正義的事業總會受到多數人的擁護,重新承包對于享受不到特權、沾不到油水、渴望分一杯羹的廣大村民來說,無疑是巴不得的好事。公眾的輿論和支持,堅定和鼓舞了張志剛的決心和勇氣。他們本著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則,將集體的窯廠、百貨公司、建筑公司、軸承市場、倉上大酒家以及集市街道的門面樓房等等可承包租賃的,全部重新明碼標價,競標落槌。世間事怕就怕認真二字。只要認真奇跡就會出現。原來的窯廠,村里委派承包,連續十年連本都賺不過來,競標承包不當緊,一年就上交承包費26萬元。百貨商場也由原來的四萬增到八萬。倉上大酒家由七萬增到十萬。僅僅這一招集體每年就增添收入33萬元。
“擴財源,收舊利廢求增值”。這是張志剛們走的第三招好棋,是他們觀念更新,在游泳中學習游泳,敢于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揚波擊浪的典型表演。
早在1965年和山東臨清市分制以前,倉上就是原人民公社所在地,縣委縣政府及所屬機關移置童村,整個縣城依然坐落在倉上的地盤上。其后,陸續增添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也幾乎全是占據倉上的地皮。那時,地皮幾乎是白占,甚至連個手續也沒有。后來有的雖然走個手續,但價錢稀松了了。這樣,后遺癥就積下了。前幾年房地產糾紛層出不窮,以致鬧得縣里鎮上都不安寧。這成了倉上人的一大心病。張志剛和村干部研究決定,凡是倉上出讓的地皮(包括新的舊的,廢置遺棄的),不管當時付未付款,付多少款,只要搗騰房地產,倉上即以略低于市場的優惠價格優先予以贖買。有的單位不同意或設置障礙,張志剛就靠組織,找領導,請律師,多方協調,千方百計弄到手。
如此三番,經過幾年功夫,才把諸如原啤酒廠、中醫院、物資局之物資公司、燃料公司、供銷社、電影公司及鎮辦企業等等以及集體原先所有臨街門市和集鎮鋪面逐一收回,根據縣文明城鎮規劃,重新設計,開街蓋成商品樓,租賃的租賃,出售的出售。這幾乎等于一次貨幣大回籠,一下子為集體挖增資產幾百萬。
長期的工作閱歷,使張志剛形成這樣一種觀念:“倉上村一千多戶燈火明亮,家庭生活溫馨,是我們作為人民公仆的責任。為了全村人生活得幸福、安寧,我吃苦、受累、吃氣、受罪,值!”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江蘇泰州市信訪局長張云泉有句名言:“做人必須像人,當官不可像官”。我看,張志剛就是這個樣子。
2003年的陽春三月,對于倉上人來說,真可謂是春光明媚。這天,是倉上的選舉日。在縣和鎮換屆選舉委員會領導小組的指導幫助下,倉上黨支部從3月16日起,就大張旗鼓地宣傳此次換屆選舉的重要意義,按照相關程序,廣泛地宣傳,深入地發動,務使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宣傳之細致,發動之徹底,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全村有選舉權者2200人,參加選舉的高達1800多人。選票發下來了,選民們個個都認真審視著,剛才還熱熱鬧鬧的會場剎那間竟變得鴉雀無聲。他們要自個做主,要按照自己的心愿投上神圣的一票。
選舉結果出來了。張志剛的票數遙遙領先。張志剛當選了,會場上一片歡騰。
六年多來,每每談起兩次換屆選舉,張志剛總會從心底升騰起一股溫馨和爽氣。他臉上展露出的微笑,也是這次長達四五個小時采訪中唯一笑得甜潤,笑得真誠,笑得由衷,笑得開心,笑得讓人心敬的一次。
“這是人心的較量,人心的勝利,是群眾贈給我的最高榮譽。”張志剛不無感慨地對我說。看得出他對群眾的民主選舉很看重,對群眾的信任擁護很看重。
一個刮風下雨的夜晚。一個叫保香的婦女打著傘經過正在施工的金倉東路往家趕。忽然看見前面有個人弓著腰正摳擦什么,她不由得加了幾分小心,靠近前問:“誰?”
“我。”黑衣人應聲短粗。兩只手依然動作著,他在摳索下水道。看得到他身上的雨衣已漬滿了泥水。“七叔哇,下這么大雨不放心呀,還巡視y”
是啊,張志剛是不放心,這偌大的一項工程,這么大的投資,花的都是倉上人的血汗錢呀。一村人費勁巴力地修路,如果讓雨水沖爛了,毀壞了工程,買沙子水泥白灰土方的錢就算白花了。再說啦,趁下雨查清流水走向大小,豈不更好保證修路質量;要是路修好了,下水道不暢通,一下雨,依然滿街流水、泥漿噗嚓,還是影響村容村貌,影響市場貿易,不能方便群眾(金倉東路是蔬菜一條街,整日繁忙,人流不斷),豈不是事與愿違了?越是艱難險阻,吃苦受累的時候,越是需要干部操心費力想在前頭的時候。這是當干部的職責。張志剛身為黨支部書記,他必須要掛好帥,以身作則啊。
至于說到雨夜巡視,這已是倉上幾十年的老傳統老作風了。谷玉生老書記在職時張志剛跟著干,趙明文老書記在職時張志剛依然跟著干,從十幾干到二十幾,三十幾,一直干到今天的四十幾,他毅然一直堅持著,保持本色不走樣,對倉上村的廣大群眾心貼心地關愛著,不辭辛苦地操勞著,特別是對那些老弱孤寡貧寒之家,他總是給予特別的關注,不斷地噓寒問暖,做到熱心、熱情、熱誠。
談起張志剛,73歲的老人谷長蘭是痛哭流涕,泣不成聲。老人還了半天氣,哆哆嗦嗦地哭述說:“我身體不好,光有病,又得了腦血栓,沒錢治病,是志剛關心我幫襯我。我好了,兒子又病,沒有治好,留下兩個孩子。志剛又從家里拿出2000元安慰我,他家屬來看媳婦孩子,疼得掉眼淚,又給了娘們孩子200元。他們圖個啥y還不是怕這家子敗壞(散)了!我這一家子,要不是志剛,就完了!”
群眾的話語感人至深。典型的事例不勝枚舉。整個采訪過程中,我都被一種情感涌動著,激蕩著,中國農民從民族中承繼下來的真誠、質樸、寬厚,以及浸潤在他們血液中的仁慈、善良、惻隱,他們那種對傳統道義的承擔,對于邪不壓正的執著,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賴以發展、賴以生發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石!是中華民族大文化的根本!從這樣的高度來認識張志剛,他就不僅是高尚的,而且是智慧的,是自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堅定者和播揚者!
人們往往認為數字是枯燥的空洞的,近些年更把表政績的數字視為洪水猛獸,特別地反感。但是,為了減少冗長的文字贅述,我還是想用數字來表述張志剛們近幾年所取得的成績。他們的這些數字是用濕淋淋的汗水浸泡過的,是幾乎用盡他們的心血凝聚成的。
(一)投資200多萬元整修路面、下水道。全村五條東西大街,四條南北大街,七十六條胡同全部硬化,光紅磚用了一百多萬塊,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舊倉上,如今旮旮旯旯不見土。
(二)投資9.8萬元引進五六個品種,美化綠化街道,三季開花,四季常青,優化了生態環境。
(三)投資近15萬元幫助村民安裝電話、自建互聯網,本村群眾互通電話不花錢。
(四)投資10萬元改造自來水管道,群眾吃水不要錢,家家用上太陽能,洗浴不出戶。
(五)投資50多萬元修繕校舍,美化環境,增建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拿出10萬元獎勵教師、學生,全免學生學雜費。
(六)投資42萬元用于電網改造(爭取外援24萬元,自籌資金18萬元)。
(七)投資20萬元建設村辦電視轉播站,安裝有線電視網絡,群眾不掏一個子(錢)兒,家家通有線,戶戶看電視。
(八)積極爭取縣建長10公里,寬15米的縣城南環路,改善交通,方便群眾,活躍集市貿易。
(九)投資32萬元建設文化娛樂中心,十余畝大的休閑廣場,目前中心主體工程大禮堂已經竣工并裝飾一新。各種文化娛樂室業已建成
(十)投資31萬余元挖渠10華里,動土14萬多立方米,灌溉耕地2000余畝。
(十一)投資10萬余元,改造挖填河堤、老村舊基、坑洼廢地,使273畝地成為良田和環村林帶。
(十二)投資148萬元,蓋街道門面樓50余間并全部出租。
(十三)從2002年始,集體為群眾墊付農業稅615241元。
(十四)建立公益養老金制度,55歲以上男女老人一人一個生活補貼證,每人每月30元,逢雙月領取現金。光這項開支每年約20萬元。
推行這項制度,贏得了倉上村廣大干部群眾的交口稱贊。他們自豪地夸耀說:不分男女,55歲以上老人發養老金在全國也備不住是頭份!全國勞動模范呂玉蘭大姐的家鄉東留善固規定70歲以上,全國著名改革開放的典型河南南街村、江蘇華西大隊也在60歲以上。
談起這件事,60多歲的寧繼榮夫婦樂得合不攏嘴,他們高興地對我說:每月三十塊,一天一塊錢,體現了村里對老人的關心愛護照顧啊!年輕人受教育可大了!俺覺得生活在倉上是個福份!
時間:2004年農歷臘月初八清晨
地點:山東省濟南省立醫院6病室
病區,作為省立醫院的“世外桃源”,也不時地被吵鬧聲、喊叫聲打破黎明的平靜。已經十余天未能好好睡眠的王淑銀此時正在睡夢中。突然,不知是什么聲音把她驚醒,睡意蒙眬中,努力地睜巴睜巴眼睛,當她看清自己的丈夫披著棉衣在紙上劃拉什么時,蒙眬的睡意頓消,胸中的火氣猛然升騰。她身不由己地猛撲過去,一把奪下他手中的稿紙,三下兩下就撕了個粉碎。隨著“寫、寫、寫,我叫你寫”的斥責聲,王淑銀兩眼的淚花也冒出來了。她心疼啊,疼自己的丈夫為了村上的工作,幾乎要了命。要不是搶救得及時,這條命就完了,他完了,俺這一家子……一想到這些,王淑銀就心亂如麻,心如針扎。她揚臉看看丈夫,見丈夫滿臉凄楚,一副有苦難言的表情,她又不忍,后悔自己剛才的冒失和暴躁,她走上前去,將張志剛扶著躺下,正一正枕頭,拉一拉被角,蓋得嚴嚴實實之后,將臉兒貼在丈夫的胸前,輕輕地勸慰道:
“志剛,聽我的勸罷,咱不干了,咱不能再干了,咱不能不要命啊!”她心里哆嗦著,眼眶里又汪滿了淚水。
張志剛這個含忍著內心激情又不善言詞的堅強漢子,面對愛己疼己的結發之妻,回想起三十多年來和自己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吃苦受累毫無怨言,堅強地支撐這個家,支持自己工作的許許多多心酸的往事,心里不由得對妻子充滿了愛憐。他愛妻子,愛兒女,但幾十年來,雖然朝夕相處,卻未能很好地享受天倫之樂;他也很有孝敬父母之心,卻不能床前盡孝;看到兒子那殷殷期待的目光,想起妻子對他無言的支持,他總是深感內疚,總是有一種負債感。他輕輕地擦著妻子的眼淚沉沉地說:“我下決心不干了,這不正給鎮黨委寫辭職報告了嘛,可是你……”
“真的?”妻子猛地抬起頭,不無驚喜地問。
“那還有假。你也不問青紅皂白……”
妻子趕忙起身去撿拾那些被她撕碎的紙片,她撿大點兒的對呀對呀,終于對出一個“辭”字,她抬眼看了看丈夫,當她從丈夫鎮靜而平和的眼神中看到了真誠,心中仿佛有塊石頭噗嗒一聲落了地。她欣慰地笑了。
張志剛安然回來的消息,驚動了整個倉上村。關懷他的人喜悅于色,到處宣揚。臨西鎮在家黨委成員也全部出動,熱切探視,摯誠地安慰他悉心養病,工作讓其他支委干,有事找黨委。對他提出的辭職要求,鎮黨委卻堅決不予批準。為了說服志剛及其家人,鎮黨委書記張育葆親臨其家,耐心細致地做安撫工作。黨委書記飽含深情的話語深深打動了張志剛的心。是啊,自己和老書記們幾十年打造的新倉上能讓大亂了嗎?特別是近幾年自己花了這么大的血汗才沖開的大好局面更不能付之東流,白白毀掉。但想想大人孩子,想想工作上的寒心,張志剛還是猶豫了,還有自己的身體,自己頂得了嗎?對自己來說,急流勇退當然好,但是萬一掌不好舵,弄個船翻人亡,又怎好面對鄉親父老?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張志剛終于戰勝了自己,堅強地挺起腰桿。“小車不倒直管推!”他用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王國富的豪言壯語激勵自己,用人黨時的誓言對照自己,用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承諾“一心為村民辦事,一心為村民富裕”來驗證自己,進一步激發和樹立起自己的工作熱情和堅定信念:學習南街村,走共同富裕之路,堅決把倉上建設成新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然而,王淑銀不干了。兩口子頭一次產生重大分歧。
“你要是不讓我干,我會憋屈死的。”
“你要是干出個好歹來,俺大人孩子怎么過呀!”凄凄哀哀的妻子,心里有無限的擔心和苦痛。
“倉上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倉上。”
“倉上離了你就不轉啦,就數你能呀!”
“你別說,在倉上我張志剛還真是個人物哩,要不,群眾怎么會選我,認我擁護我?”
“說一千,道一萬,反正我不讓你干!”妻子的犟勁出來了。
“不讓干也得干!”勁頭上,張志剛的犟勁更旺,對妻子步步不讓。
“那你就自個過好了,甭管俺大人孩子的死活!”
要說王淑銀也真是好樣的,結婚幾十年很少和志剛拌嘴。打進張家門,侍奉臥床不起、雙目失明的公婆,下地踏坡,做飯打食帶孩子,里里外外一把手,再苦再累,沒有喊過冤叫過屈,沒有拉過張志剛的后腿。就是一次,她真生張志剛的氣了。那年,她們家種了10畝豆子。收割運全沒指望著張志剛。在家門口攤曬兩天了,眼看都快干了,夜里忽然下起雨來。王淑銀睡夢中聽得后院喊吵“下雨了”,猛丁地坐起來,她一邊穿衣服,一邊喊志剛趕快起來堆豆子。可是,等她拿著杈把掃帚跑到當街忙活的時候,張志剛卻開開大門,騎上摩托,一溜煙地竄了。王淑銀那個氣呀,那一次,王淑銀整整一天不吃不喝,不答理張志剛。后來經志剛再三解釋,別人也幫著勸說,才原諒了他。原來玻璃廠剛進了一批耐火材料沒有遮蓋,志剛擔心糟塌了才急慌慌地跑走的。
“他是公家的人,我理解他。”王淑銀笑笑。
“唉,我就是一個心眼:疼他!風風雨雨幾十年,坑坑洼洼都過來了,老人都人土得安了,孩子都長大了,沒有心思了,我還怕他干!我是怕他病!我心疼他啊!”
一家人的協調和開通,讓甩開了思想包袱的張志剛輕裝上陣,他要大干一場。他從調整倉上的整體規劃人手,放膽改革經濟格局,加大創新力度,把優化市場,發展經濟與創造文明村鎮、美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結合起來,作為完美的系統工程,統一謀劃,統籌安排,識勢量力,一項一項實施,一步一個腳印,干得是那樣的扎實、漂亮。不但全村收入水平比前翻了一番,村民家庭生活發生了歷史性巨變,而且倉上村還被評為第一批三個市級生態文明村之一。
此篇稿子采寫期間,正值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勝利召開。黨中央發出的新聲,再一次激勵和鼓舞著張志剛決心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再接再厲,繼續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奮勇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