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可動搖。
——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支持市場改革的“皇甫平”寫作班子近日重出江湖,在《財經》雜志以上引6個字為題發表評論,呼吁不要把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歸罪于市場化改革本身。該文表示,要針對市場改革的滯后的問題,推進政治體制等方面的改革。有觀察者認為,十五年前皇甫平寫作班子在上層的支持下力阻了左傾思潮,時間也碰巧是春節前后,此番“皇甫平”復出,很值得玩味
改革中面臨的新問題,只能用進一步改革來解
——皇甫平在文章中說,現在中國又走到了一個歷史性拐,我們面臨著國內矛盾凸顯期與國外摩擦多發期的交織。社會上出現一股新的否定改革、反對改革的思潮。他們把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新矛盾,上綱為崇奉西方新自由主義的惡果,加以批判和否定,我們似乎又面臨一輪改革“姓社姓資”爭論的輪回
為什么中國50年來再沒有偉大的文學家?
——一部偉大的作品,必定出自一個具有偉大人格的文學家之手。中國現代文學史之所以放出耀眼的光芒,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一批富有高尚人格的文學家。他們把畢生的心血與汗水灑在了所摯愛的文學事業上,為了給人類提供精神食糧,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寂寞與清貧。當我們陷入世俗時,我們能寫出不朽的作品嗎?顯然,這樣的詰問和指責,是頗有道理并有所指向的,可奇怪的是,這樣一篇文章卻出現在與文學關系不大的《中文商業評論》上
不是工人,也代表不了工人——朱衛國的這一身份之痛,正凸現了中國“左派”知識分子在今天的站位和困境。我認為,《那兒》不是一篇關于工人的小說,或者說主要不是一篇關于工人的小說。歡呼出現了一篇“描寫當代中國無產階級命運的小說”,也許還早了點,說這是一篇描寫當代中國“左派”知識分子命運的小說,也許更準確。
——小說《那兒》發表一年多了,但關于它的議論卻還沒有停止,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碩果撰文談他對《那兒》及其主要人物朱衛國的認識
《那兒》雖然描寫了當前下崗工人的艱難處境和微弱的抗爭,但在解釋這一切是何以造成的時候卻顯得很無力(或是無奈),而朱衛國所代表的抗爭顯然也遠沒上升為一個階級的自覺的歷史意識,這種樸素的自發性的反抗當然無法扭轉乾坤,它的失敗是可以預見的。當然,我們不能苛求一部文學作品完全揭開時代和歷史的巨大奧秘,畢竟我們仍然置身于當下的歷史之中。而《那兒》的可貴正在于它提醒我們要撥開浮云見青天,去關注巨大歷史變遷中弱勢群體的命運浮沉,探究受苦受難的民眾的未來出路,這難道不正是文學在今日中國所應擔當的一種責任嗎?
——評論家冷嘉談《那兒》的長處與不足
中國解禁大型國企管理層持股。
——這是新華社1月22日一則電訊的標題。新年伊始,國有大型企業的高管們率先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冰封8個月后,大型國企管理層持股正式解禁。經國務院同意,國務院辦公廳日前轉發了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進一步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實施意見》,大型國企的管理層被首度允許以增資擴股的形式持有企業股權
自2004年8月開始,以香港經濟學家郎咸平指責許多國有企業管理層借企業改革之機大肆化公為私、侵吞國有資產為開端,一場激烈的社會大論戰就此展開,并持續至今。在此一個月后,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公開發表講話強調,央企、國有上市公司不宜MBO(管理層收購),并且提出,地方大型國企不宜MBO。去年4月,國資委出臺《企業國有產權向管理層轉讓暫行規定》,再次強調,“大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及所屬從事該大型企業主營業務的重要全資或控股企業的國有產權和上市公司的國有股權不向管理層轉讓”。但時隔半年之后,國務院辦公廳日前轉發的文件卻出人意料地為大型國企管理層持股開了禁。
——人民網發表文章,對國資委的出爾反爾表示不解。聯想到由郎咸平引發的關于國企改制的大討論,以及人們對小說《那兒》至今不息的議論,此番對大型國企改制的突然解禁,讓人納罕
日本單干,仍是蠻干。
——《國際先驅導報》以上面8個宇為題,刊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梁云祥的文章,分析不久前日本為獲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而準備提出的新方案。以前,日本聯合德國、印度、巴西共同組成“四國集團”謀求此事,不果。今年日本接受教訓,改變策略。 日本此次提案中將適當拉開與其他三國的距離,試圖借美國之力實現“入常”。從目前來看,日本難以“入常”的障礙,主要是在周邊國家由于歷史問題而引起的道義形象問題,以及因為嚴重依賴美國而使日本作為一個自主的大國地位受到的懷疑,而日本卻試圖主要通過和美國的協調來實現“入常”,因此恐怕日本還會失望
街上沒有兵,沒有馬,卻兵荒馬亂。
——網上流行的一句年度傷神短語
人民代表大會不應成為“官代會”。
——《中國青年報》報道,1月下旬,湖南省十后人大四次會議召開,當地主流媒體都推出了代表專訪。其中,《三湘都市報》專訪了益陽市市長;《長沙晚報》專訪了常德市市長、岳陽市市長;《瀟湘晨報》則讓株洲、湘潭、衡陽三市市委書記“談湘江保護”。稍稍瀏覽上述專訪,發現官員代表所議之事大都是老生常談,有的訪談內容既大又空,讀之如同嚼蠟。如此,再次暴露了我國人大代表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去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央黨校教授王貴秀就針對我國各級人大代表中官員占70%的構成現狀,大聲疾呼“代表中的官員之多是世界罕見的,人民代表大會不是官員代表大會!”
一切偉大的文學作品都建立或瓦解了某種文體,也就是說,它們都是特例。
——德國批評家本雅明談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誰讓有人就喜歡買貴的。
——《信息時報》一篇評論寫道,上千元的芝華士洋酒真實成本僅25元。這種酒不僅成本低廉,而且賣到中國大陸來的并無真正的12年酒,不過都是一些2年、4年、6年不同年份的酒勾兌出來的。可是,如果國人自認為喝洋酒代表了身份和品味,那么,芝華士在中國的經營策略就無可厚非且無懈可擊;如果指責芝華士是騙子,那么中國的市場便是穿著“新裝”的皇帝,消費者便是一群贊美“新裝”的人
“看不見的手”正在有力揮舞,“看得見的手”仍在觀望。
——近來,國內許多城市的液化氣價格在連續上漲之中,在廣州,15公斤瓶裝氣“指導價”已逼近100元。民眾渴望政府部門出面干預,政府部門卻猶豫不決,廣州物價局一會兒說“氣價超百元”要干預,一會兒又強調仍維持市場調節原則,大概是給炒作得受不了,最終出臺“呼吁價”,呼吁燃氣經營企業在春節期間將氣價穩定在95元以內
令民眾心驚膽寒的改革是失敗的改革。
——《南方都市報》以此為題發表劉洪波的文章,評論廣州液化氣價格上漲及背后的“改革思維”。劉寫道,“商品化”也好,“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也好,只具有工具價值。如果不是以實現普遍人權為動因,改革就可能結出“為市場化而市場化”的苦果。一見“甩掉包袱”、“市場化”就認定“大勢所趨”,基本民生物品一變成“商品”就由著市場價格漲個不止,搞得人們見“商品化”甚至見“改革”就心驚膽寒,這是改革的失敗,而不是改革的成功
一個沒有代步工具的男人還叫男人?
——一名為“溫婉愛車女”者在網絡聊天室的留言
可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是其他人不能變得更貧窮,這就是原則。
——香港學者郎咸平不久前在清華大學演講,談到了他對改革的看法,以及他認為改革必須遵守的宗旨
熱錢離開亞洲。
——美國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估計,亞洲地區目前囤積的熱錢超過7000億美元.這大約是199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從亞洲流走資金的3倍,其中可能有一半資金身處中國。謝認為,2002年美國真實利率低于亞洲利率,這種相對負利差吸引資本流入亞洲地區。2003年和2004年,亞洲與美國之間的利差繼續擴大,與之相應的是亞洲規模空前的資本流入。但最近幾月,美國的真實利率超過了亞洲。這個變化可能導致亞洲地區資本流入減緩,也導致資本流出亞洲
中國是高爾夫球的故鄉?
——蘇格蘭人一直聲稱高爾夫球是他們的偉大發明,而據報道,蘭州大學教授、著名學者林洪寧引經據典地考證出,發明高爾夫運動的不是蘇格蘭人而是中國人——中國宋朝的皇帝和王公貴族早在公元第十世紀就在玩“高爾夫球”了,“這比蘇格蘭的圣安德魯斯第一根高爾夫球棒的出現早了整整500年”,因此,“中國才是高爾夫球的故鄉”
中國古代的皇帝與王公貴族素以奢靡、玩樂為能事,那種腐朽的玩樂精神與今天的競技體育精神差之何止十萬八千里?這自不待言。如此一來,將中國封建時代的皇帝和王公貴族再推上該項運動“創始人”的寶座,也委實讓人看不出其價值究竟何在。
——《江南時報》就林洪寧的研究成果發表孫鳳忠的評論,孫說,在筆者看來,中國原本沒有任何必要爭當“高爾夫球的故鄉”,爭來無益,爭不來自然亦不足惜。倒是有一點很值得一提,這就是,類似“吃飽了撐的”式研究考證,就根本沒有任何必要去做。如清人康放仁在《廣陽雜記》里所說的,“真實學問之人必不奔走風塵以求名譽”,換言之,趨世媚俗并大行嘩眾取寵、沽名釣譽之事,理當為研究學問者戒
(責編/孫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