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蜂
非洲有殺人蜂,令人談之色變。在秦巴山區也有一種叫胡蜂的殺人蜂,但由于長期閉塞,少有媒體報道,所以知之者甚少。直至前一段轟動一時的安康殺人蜂蜇死女學生事件被傳媒相繼報道后,秦巴山殺人蜂才開始為世人所知。
在秦巴山,被殺人蜂蜇死的山民太多了。單說進入21世紀的短短幾年里,據筆者所知,在我們所居住的鄉鎮,前后就發生了三起胡蜂殺人命案。前兩起知之不詳,而第三個受害者,則為筆者所目睹。
前年初夏的一天清晨,一個年輕婦女的尸體從客車上抬下來運回山鄉,好事者上前一問,才知道該婦女日前在山上挖中藥材黃荊時,不小心驚了蜂群,胡蜂就成群結隊地對女人狂蜇。這女人奔跑回家后即休克倒下,頭、手被蜇傷幾十處,很快就腫了起來。她的家人馬上送市急救中心搶救,但終因傷勢過重,當晚便死在醫院里,第二天一早運回家安葬時,恰被我們碰見。
去年,在天臺山,又有兩名山民被殺人蜂蜇死。
這恐怖的殺人蜂是一種筑巢于高大樹梢的黃色黑環胡蜂,長不過一寸左右,山民們稱之為“欺牯?!薄T谇匕蜕絽^,山民多養黃牛,早晨放到山上去吃草,傍晚自行回家。就是這種體格健壯的渭南種黃牛,在山上惹了蜂群,照樣會被蜇死、蜇傷。被蜇死的牛,山民們剝皮吃肉,而蜇傷后休養復原的黃牛,從此就遠避胡蜂。所以,這種蜂才有了“欺牯?!钡木b號(據說安康一帶叫“射牯?!保?/p>
這種連牛都能蜇死的毒蜂,它們的巢如懸膽,巢內一層層巢脾所用的材料以牛糞為主,所以,亦有人稱它們為“牛屎蜂”。從春到秋,分巢出來的一小群就可繁育成一個龐大的蜂群,其巢直徑可達五六十公分。山里人雖然常常見到大大的蜂巢赫然懸吊在高高的樹上,但往往并不在意,因為凡是蜂都有一個特性,你不惹它,它不惹你,并不主動進攻,但若不小心驚了蜂群,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它們都會傾巢而出,狂蜇入侵者。人跑不贏飛翔的蜂,罹難者總是人。
當被蜂蜇死者入葬以后,山里人就開始實行報復了。他們首先對付蜇死人的蜂群。幾個備好工具、行頭的年輕人來到蜂巢下,戴上面罩、手套,將火把綁在長長的竹竿上,然后點燃火把,熊熊的烈火直指蜂巢。這時,整群胡蜂都會舍生忘死撲向火把,保衛家園,在“嗶剝”聲中,一只只一團團燒掉翅膀的胡蜂紛紛跌落地上,下面的人就一律踩死,一個不留。燒完了蜂,又用彎刀割下蜂巢,碩大的蜂巢“嘭”的一聲掉落地上,巢里已沒有蜂了,只有成千上萬的蛹和卵。這群人就抬上蜂巢,將它置于死者墳前,連同香燭紙錢一起燒掉,祭奠死者。然后,這一群人再去燒這個山頭的其他蜂巢。
在秦巴山區,人與蜂就這樣斗爭著。
水獺的悲劇
在嘉陵江流經的秦巴山區,那些大大小小的山谷,派生出百條大大小小的支流。這些高山溪流,魚類資源豐富,捕魚為生的水獺,也在這里世代繁衍不息。
川人稱水獺為“水貓子”,水貓子從不危害人畜和莊稼,所以,千百年來,秦巴山人與水獺友好相處,從不獵殺。家住河邊的山民,常常在夏日風清月白之夜,目睹成群的水獺“呵呵”地呼叫著順流而下,在深潭、淺灘捕魚。如精靈般在河水里出沒的水獺們,在月光下反射著幽光。捕得魚后,它們一個個跳到河中大石或岸邊石灘上,大快朵頤。飽食之后,獺群便呼嘯而去。望著這些水中驕子捕魚的絕妙場景,山民們充滿了神秘的崇敬。
這種自然生態在“文革”期間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秦巴山區的水獺幾乎滅絕。
那是1967年下半年,湖北恩施的捕獺人來到了秦巴山區,他們多以父子、兄弟為一組,經太白山順嘉陵江兩岸而下,專門在山溪中捕獺。這伙人都是貧下中農,持有專業捕獺隊的證明,蓋有“革命委員會”的公章,可以在中國任何地方捕獺。
捕獺者們到了一條山溪后,找溪邊一戶人家住下,將證明拿給生產隊干部看了,便沿河查水獺蹤跡。他們根據水獺的糞便,即可確定當晚獺群捕食的河段,傍晚就在這一河段安下網鉤,等水獺們在捕魚時撞網捕殺。果然,天黑不久,獺群便在這里出現,當它們順流而下準備捕魚時,領頭的大水獺撞網了,鋒利的網鉤刺入它們的皮肉,越掙扎鉤掛得越多,只能“呵呵”地凄厲號叫,其余的四散逃命。不過半個時辰,被鉤捕的水獺血盡溺水而死,躲在岸上的獵人就下河收網取獺,背回寄住人家,然后喝酒吃肉,大睡一覺。第二天,將水獺皮剝下,在皮筒內塞入木板,兩頭加楔子繃大皮毛,吊在屋檐下晾干,即成了以面積論價的珍貴獺皮了。同一條河,這伙人要多次用同一方法捕獵,直到大水獺捕盡小水獺上網時才停手,給河里留下獺種,然后朝下一條河走去。
恩施屬湘西,湘西人對水獺皮特別仰慕,我們從沈從文先生《湘行散記》中的首篇《一個戴獺皮帽子的朋友》中可以看出,這獺皮帽子值48個銀元,很能引起年輕女人的注意呢。恩施人有一套世代相傳的捕獺絕活,而且捕遍天下。
如果說因恩施人捕獺而使秦巴山區水域的水獺幾乎滅絕的話,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雖然他們留下幼獺,并未斬盡殺絕,但他們給秦巴山留下捕獺的傳人。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恩施人寄宿在秦巴山人家,這些山民看到很值錢的獺皮被外省人輕易地獲得,于是就借口幫忙,跟這些捕獺者一起踏勘獺蹤,下河下網,繃制皮張等,這一套手藝就全學過來了,當恩施人走了之后,這些偷師學藝的人就如法炮制,在各條溪河獵殺水獺,大小不留,直到不見水獺蹤影為止。
“文革”過去近30年了,如今,嘉陵江支流上,又開始出現水獺的蹤影了。在清朗的月光下,這些精靈們在水中捕魚,石上吃魚,使這些河又成為有聲音的河流了。
愿秦巴山區嘉陵江流域的獺群,又像當年一樣,成群地興旺發達起來,更愿山民們遵守野生動物保護法,與水獺和諧共處,給大自然一絲亮色,給秦巴水域保留一點美麗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