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柳位于中國臺灣基隆西北方約15公里處,介于北海岸金山與萬里之間,是一個狹長的海岬。其陸地部分53萬平方米,海域部分404萬平米。野柳奇巖是世界奇觀之一,波浪侵蝕、巖石風化及海陸相對運動,地殼運動等地質作用的影響導致了罕見的地形、地質景觀,極具觀賞教育與研究價值。
化石
古代生物的遺體(例
如骨骼、牙齒、外殼等)或遺跡(例如足跡、鉆孔等),埋藏在沉積物中,經過一段巖化作用后,就形成了化石。野柳的海蝕平臺上常見到沙線類的海膽化石,外形成圓盤狀。另外一種生物活動的痕跡化石也有,外形仿佛是一根根的砂棒:這些生痕化石密集的巖層,指示當初沉積的環境是富于生物活動的環境。
燭臺石
野柳風景區的奇巖層石,以燭狀石首屈一指,十分罕見。燭狀石略呈圓錐狀,直立地面,直徑多在0.5米到1.5米之間,上細下粗,頂部中央有石灰質圓形塊石,周圍有環狀溝槽。由此燭狀石突出地面高達2米(如風景區西南角鯉魚石前側)。
蕈狀石
外觀似蘑菇,有一較細的石柱,上托一粗大的球狀巖石。蕈狀石屹立成蘑菇狀,排列有序,且集中于一處,數約180個,形成奇特景觀。著名的女王頭即為蕈狀石。
慫(姜)石
表面崎嶇粗糙,外觀酷似老慫(姜)的鈣質塊石,閃而得名:其表面被節理縱橫切割成層狀分布于蕈狀石與燭狀石中間,在海岬東北段的海崖以及海蝕平臺上都可以看到。
溶蝕盤
面積稍大的平坦洼地,由于經常蓄有海水,可發生溶蝕作用,造成一片片盤狀的平坦凹穴。溶蝕作用包括巖石內礦物與海水的化學作用以及重復干濕鹽風化等造成的剝離作用;有時也有鈣沉淀發生,使溶蝕盤的底部變成堅硬的一層。
風化紋
如果風化作用沿節理進行,則可能造成巖石內含鐵礦物的氧化作用,形成氧化鐵的帶狀花紋。新生成的氧化鐵再膠結砂巖的顆粒,使巖石的強度勝過未受風化的黃竭色砂巖,因受氧化而凸起地表。外觀上,風化紋分布在節理的兩側,有風化紋的地方突起成小脊。如果節理的周圍是鈣質砂巖,因為其硬度、耐蝕力都大于氧化鐵,故新生成的氧化鐵風化紋下凹而不凸起。
蜂窩石
擎柱石或其它含鈣質巖塊的表層常有蜂窩狀的外形,因而得名。主要成因是穿孔貝(Bamacles)等甲殼動物挖掘的洞穴,后因受侵蝕擴大而形成。
豆腐石
野柳地區出露的巖層受到兩組節理的切割,其中一組與巖層走向平行即與海岬延伸的方向平行;另一組垂于海岬延伸方向。堅硬層被兩組節理切割的破裂面侵蝕擴大之后,形成一塊塊類似豆腐外形的巖塊,稱為“豆腐石”,分布于燈塔西南巖附近。
海蝕溝
波浪淘蝕海岸巖石,遇到脆弱易崩或天然破裂面發達的地方,常在濱海的高度。沿著脆弱地帶入侵蝕,造成海蝕溝或是海蝕洞。因此,在海邊如果看到有海蝕洞存在于現在濱海以上的高度,即表示陸地的相對上升,或是海水面的相對下降。
奇形石
這些是質地較堅硬且形狀不規則的石灰質結核或塊石,在差異侵蝕作用下形成各種奇形巖石,如鯉魚石、仙女鞋、象石、珠石、海龜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