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農村的廚房,多數人印象里是煙熏火燎、柴草成堆,可如今在山東省廣饒縣大王鎮的很多農家,廚房卻一改過去的容顏,整潔、衛生,沒有柴草,墻上還貼著潔白的瓷磚,像城里人的廚房一樣。這是當地實施沼氣工程以來農村建設的新變化。
大張淡村村民陳秀云對沼氣帶來的新生活有——種特別的感受。她每天從地里干活回家,打開沼氣爐,10多分鐘時間就把午飯做好了:“以前干活回到家,還要拖著疲勞的身體點柴火做飯,弄得煙熏火燎。遇到剛雨天,柴草潮濕,半天都做不好飯。現在好了,有了沼氣,再也不用在灶臺燒柴草做飯了,廚房里也變得寬敞干凈多了”。現在,陳秀云家的廚房確實沒有一點柴草,物品擺放整齊,吃飯時一家人圍坐在這整潔的房間里,舒適又溫馨。
在大王鎮,像陳秀云這樣受惠于沼氣池建設的農戶有1900多戶。農村沼氣建設是同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六小工程”之一,也是中共大王鎮黨委政府幾年來確定的為民辦的重點實事之一。為了推進沼氣池建設,當地政府成立了專門的辦事機構和技術指導中心,及時解決沼氣池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大王鎮加大了資金扶持力度,在市政府對每戶“一池三改”補助1000元資金和物資的基礎上,給農戶增加了300元的補貼,使農戶不用自己掏腰包就能坐享沼氣之利,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建設沼氣池的積極性。大王鎮還利用大張淡村和建好沼氣池的戶作為典型加強引導,做好技術培訓,規范施工行為,保證了沼氣池建設的順利進行。截止到目前,全鎮已建設沼氣池1980多個,讓千余戶農民徹底改變了幾千年來煙熏火燎燒柴做飯的生活習慣,改善了農村衛生條件,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村民高興地說:“一池三改,好處可真不少吶,不光衛生省錢,美化了庭院,產生出來的沼渣沼液還是上等的肥料呢。我們家種植大棚蔬菜,用沼液泡出來的菜都是搶手貨,賣得最快,很受歡迎。”
在大王鎮開元良種奶牛繁育場內,牛糞、牛尿、污水沒有直接拉到地里造肥,而是用作原料生產沼氣,并配套燃氣發電機組、燃氣鍋爐,利用沼氣發電、燒鍋爐,沼液用來澆地,沼渣制造有機肥料,生產綠色蔬菜,形成一套完整的“牛一沼一菜”生態鏈,減少了環境污染,增加了農民收入,可謂“一舉多得”。受一家一戶小型沼氣池的啟發,許多像開元奶牛場這樣的大型養殖場內,修建了很多50到300立方容量的大型沼氣池,用牛羊糞做原料,產出的沼氣不僅滿足了照明、做飯之需,還燒起了鍋爐,發起子電,節省了不少開支,提高了經濟效益。
對沼氣的了解越來越多后,過去還在觀望狀態中的很多農民都下了決心,今年也建沼氣池,享受沼氣帶來的文明生活。今年大王鎮在往年基礎上加快實施農村新型清潔能源工程,轉變農民生活方式,促進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發展。按照“有計劃,成規模、分年度”的實施要求,有重點地建設“一池三改”戶用沼氣池1000個、1500立方大型沼氣工程一處,同時積極探索開展沼液、沼渣的綜合利用。現在,大王鎮綠色莊園正在建設500立方米的沼氣池,建成后,產出的沼氣可以在陰雨天為大棚增光增溫,產生的沼渣、沼液還是蔬菜大棚的有機肥料,可以大大提高蔬菜的產量和質量。
近日,大王鎮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沼氣協會:協會主要負責沼氣池的施工建設;新建沼氣池的投料及已建沼氣池的出料,對已建沼氣池的維修養護及零配件的供應,沼氣、沼液、沼渣綜合利用技術的試驗推廣等等。協會的成立使全鎮沼氣建設趨向進一步規范化,推動全鎮農村沼氣池建設健康穩步發展,并通過沼氣池的推廣大大改善新農村環境,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