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高血壓患者,需要按血壓高低劃級別,并對高血壓患者出現心腦血管意外的概率進行預計,判斷其危險度,這樣才能制訂出相應的治療策略。
高血壓患者明確高血壓的分層,可對病情做到心中有數,能更積極有效地配合醫生治療,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恰當的防治措施,控制血壓、減少危險因素。
醫生是如何為高血壓患者進行分級分層的呢?
第一步 分級
我們知道,收縮壓≥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是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我們還可以按血壓水平將高血壓分為3級。1級高血壓收縮壓為140~15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90~99毫米汞柱。2級高血壓(中度)收縮壓為160~179毫米汞柱,舒張壓在100~109毫米汞柱。3級高血壓收縮壓≥180毫米汞柱,舒張壓≥110毫米汞柱。如果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屬不同的級別時,則按較高的級別算。
第二步 分層
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決策不僅根據血壓級別,還要取決于其他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年齡:男性>55歲,女性>65歲;吸煙;高血脂;早發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即一級親屬,發病年齡<50歲);腹型肥胖(腹圍男>85厘米,女>80厘米);肥胖BMI>18千克/平方米;血液C反應蛋白≥1毫克/分升。心、腎器官損害左心室肥厚;動脈壁增厚;血清肌酐輕度升高;微型蛋白尿。伴發疾病(伴發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腎臟病變;糖尿病性腎臟病變;腎損害;蛋白尿;腎功能衰竭;視網膜病變如出血或滲出,視乳頭水腫)。據此可以評估出高血壓的危險度,即高血壓者發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
如果你的高血壓是第一次發現,醫生就要通過一些體查、化驗、心臟超聲檢查,看你有沒有上述高血壓的高危因素,根據血壓級別和危險因素,基本可以判斷你的血壓屬于低危、中危還是高危。低危患者和中危患者,可先觀察一段時間,先調整生活方式,然后決定是否開始藥物治療。高危及很高危病人必須立即開始藥物治療。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不管何種分級,都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體健康的行為和習慣,達到減少高血壓以及其他心血管病的發病危險。
低危者 男性年齡<55歲,女性年齡<65歲,高血壓1級,無其他危險因素者,屬低危者。典型情況下,10年中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15%。
中危者 高血壓2級或1~2級同時有1~2個危險因素,病人應否給予藥物治療,開始藥物治療前應經多長時間的觀察,需要由醫生判斷。一般情況下,患者隨后10年內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險約15%~20%,若患者屬高血壓1級,兼有一種危險因素,10年內發生心血管事件危險約15%。
高危者 高血壓水平屬1級或2級,兼有3種或更多危險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損害或高血壓水平屬3級但無其他危險因素患者屬高危者。典型情況下,隨后10年間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險約20%~30%。
很高危者 高血壓3級同時有1種以上危險因素或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損害,或高血壓1~3級并有臨床相關疾病。典型情況下,隨后10年間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最高大于30%。
第三步 選擇降壓藥物
降壓藥的共同作用為降低血壓,不同類別降壓藥可能有降壓以外作用的差別,這些差別是在不同病人選用藥物時的主要參考。大多數慢性高血壓病人應該在幾周內逐漸降低血壓至正常水平:把血壓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及腎病患者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
當前常用于降壓的藥物有5類:利尿藥、β-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滯劑(ARB)、鈣拮抗劑。每一類降壓藥除降低血壓外,尚有不同的其他作用,醫生將根據治療者的個體情況不同,選擇合適的降壓藥物。如對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或慢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壓者,β-阻滯劑為首選的基本藥物之一,若合并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則一般不用β-阻滯劑。又如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主要用于高血壓合并糖尿病,腎臟損害有蛋白尿的患者。在治療高血壓時既可采用低劑量的單一用藥,也可以兩種藥物的低劑量聯合治療。這兩種方案各有利弊,由醫生來衡量。
第四步 隨診和調整用藥
服用降壓藥物期間須定期隨診。隨診是為了評估治療效果,使血壓穩定地維持在正常。隨診的相隔時間,若血壓升高僅屬正常高值或1級,危險分層屬低危者,僅服一種藥物治療,可每1~3個月隨診一次;若為很高危或高危病人則每個月至少一次。經治療后,血壓降低達到正常,其他危險因素得到控制,可以減少隨診次數,可每2~3個月就醫一次。服用降壓藥后,血壓得到控制者,每3個月隨診一次。如果屬于高危人群,需要每1月隨診一次。隨診時醫生會幫你監測血壓及危險因素,強化各種改善生活方式的措施。
服用降壓藥后,治療3個月后未達到正常血壓的,需增加隨訪次數,若治療后無反應,可改用另一類藥物或加用小劑量的另一類藥物。若有部分反應,可增大劑量或加用一種另一類藥物,或改用小劑量合并用藥。更加積極認真地改善生活方式。服降壓藥后有明顯副作用的患者,可改用另一類藥物或其他類藥物的合并治療,或者減少劑量,加用另一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