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細菌性痢疾;流行特征;水源監管
文章編號:1003-1383(2006)03-0331-02
中圖分類號:R 516.401.813.2文獻標識碼:B
細菌性痢疾是痢疾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消化道傳染病,是夏秋季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本文對平果縣2000~2005年細菌性痢疾流行特征進行分析,為制定本地細菌性痢疾防治策略提供依據。
材料與方法
1.資料來源病例資料來源于平果縣法定傳染病疫情報告系統及防治檔案,人口資料來源于縣統計局。
2.統計學方法數據經Excel軟件進行統計處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
結果
1.流行強度2000~2005年平果縣共發生細菌性痢疾1053例,年發病率在48.22~66.14/10萬之間,1996年年發病率曾為88.37/10萬,發病率始終處于較高水平,見圖1。
2.地區分布全縣17個鄉鎮均有病例報告,主要分布在海城(350例,占23.29%),馬頭鎮(171例,占11.38%),舊城鎮(145例,占9.65%),其它鄉鎮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3.時間分布全年均有病例報告,病例主要集中于4~9月,占總發病例數的65.07%,表現為明顯的夏、秋季發病高峰,發病曲線峰尖較為明顯。見圖2。
4.年齡分布所有的年齡組都有病例發生,小年齡組發病較多,病例集中于幼兒,0~組211例,1歲組254例為最高,以后隨著年齡的增大,發病率逐步下降,10~、15~、50~、60~組發病率又有所提升。見圖3。
圖3平果縣近5年痢疾發病年齡分布圖
5.性別和職業分布發病1053例,男性599,女性454例,男女性別比為1.32∶1,男性比女性多;職業分布以托幼兒童居首543例,占51.56%,其次為農民315例,占29.94%,學生157例,占10.45%。
討論
2000~2005年平果縣共報告細菌性痢疾1053例,居平果縣法定傳染病的前三位,發病率波動于48.22 /10萬~66.14/10萬,其中2004年發病率最高,發病304例,發病率為66.14/10萬,占總病例數的28.87%。平果縣細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是,病例分布以托幼兒童居首,其次為農民;全年均有病例發生,但有明顯的夏秋季節性,因為夏秋季有利于蒼蠅孳生及細菌繁殖,且人們喜食生冷食物,故夏秋季多發。發病年齡以兒童發病率最高,其次為中青年,此可能與活動范圍大及接觸病原菌機會較多有關[1]。發病年齡呈現低年齡化,以4歲以下發病率構成最高,其原因可能為:一是少兒食物食具較容易污染;二是體內免疫系統尚未成熟,沒有獲得相應的抗體生成,針對性免疫相對不足[2](平果縣未開展痢疾疫苗的預防接種)。
細菌性痢疾是夏秋季常見腸道傳染病,在衛生條件落后的國家占感染性腹瀉發病總數的15%以上。我國細菌性痢疾發病率亦無明顯下降。因此細菌性痢疾的防治應該采用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為主的綜合性措施,對幼兒開展口服痢疾疫苗的預防接種,降低幼兒的發病率;病人及時隔離并要徹底治療,加強衛生宣教,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消滅蒼蠅孳生地,培養飯前便后洗手的衛生習慣。搞好飲食、飲水衛生,特別是強化對食品從業人員、水源管理人員等重點工種的督促檢查,嚴格實行持健康合格證上崗制度,對餐具、飲具必須嚴格消毒,在農村地區加強對水源的保護和消毒,改正不良的習慣(如喝生水、隨地大便、眾人共用飲酒杯具等),特別是對洪水期、雨水期水源的監管,加大農村地區改水、改廁的力度,才能進一步降低細菌性痢疾的發病率。
參考文獻
[1]彭文偉.傳染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46-153.
[2]唐昌新,馬宗孝,譚德林.1999~2003年全州縣細菌性痢疾流行病學分析[J].廣西預防醫學,2005,(1):38-39.
[3]蘇珍玲,周志明.晉城煤業集團1993~2003年急性細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05,(20):78-79.
(收稿日期:2006-03-09修回日期:2006-05-12)
(編輯:潘明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