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護理學;教學理念;課程設置;實踐能力
文章編號:1003-1383(2006)03-0328-02
中圖分類號:R 642.0文獻標識碼:B
為了培養21世紀所需要的具有綜合素質的護理人才,在護理學本科教學過程中,如何優化教學環節,改革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實踐課的教學效率和效果是當前護理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共同難題,筆者就此談幾點意見。
一、重新審視教學理念
護理學專業本科教學怎么搞,培養什么規格的人才,樹立什么樣的教學理念,是一個值得我們重新思考的問題。迄今為止,我們通常都把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護理教育、管理、科研基本能力,能在護理領域從事預防保健、臨床護理、護理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在這里,應該重新審視“高級”這一定位的現實性與科學性。如果說在我國剛開始招護理學本科生時嚴重缺乏中高級護理人才,高等教育條件和能力十分有限,本科招生規模很?。ǜ挥谜f研究生教育了)的背景下,把為數不多的本科畢業生認定為高級人才是符合當時的國情的話,那么在目前我國護理學高等教育大發展,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規模已經達到相當高程度的情況下,仍然把培養本科畢業生定位為培養高級人才就不適當了,既與現實不符,也不符合科學。
在高等教育中,本科生教育只是初級階段,碩士研究生教育是中級階段,而博士研究生教育才是真正的高級階段。因此,本科教育的目標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為社會輸送合格的護理專業一般人才;二是為今后進一步遴選、培養中高級護理人才提供堅實的基礎。也就是說,本科的培養定位應該是培養有一定理論基礎、能夠從事相關護理專業工作的一般人才。并且,護理學又是兼顧文理特性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具有龐大的學科體系和豐富的學科內容。既有很強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應用性;既講究嚴密性,又強調靈活性。因此,僅僅通過本科教學就把學生培養成為“高級”護理人才,顯然是不可能的。對于本科生來說,掌握知識是第一位的。在這樣的一種認識下,我們護理教育工作者應該樹立如下的教學理念:應從封閉式教育向開放式教育轉變;從知識型向智能型轉變,從注意知識傳授向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由注重共性教育向注重個性發展;由注重學科系統性教育向綜合性教育轉變。注重培養知識、素質、能力三者統一的人才。要求在知識結構上,具有扎實的基礎醫學知識、社會人文知識和精深的護理專業知識;在素質上,應具有創新意識、開拓精神和奉獻精神;在能力上,應著重培養學生具有綜合、組織、管理、自學、解決實際問題、表達、操作、創新等各種能力,追求卓越教育。
二、優化護理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體現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的關鍵,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界討論的熱點。十幾年來,本科護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適應護理學發展需要和向國際接軌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不同的高校之間仍然存在著不少差異。這種差異的存在,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要想做到全國一個模式,也是不現實的。如果硬性規定統一,那只能束縛護理學教學的創新與發展,只能阻礙各個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專長。但是,一些本質的東西還是應該達成共識。
1.優化課程設置在4年中,護理本科生共學習20多門課,知識結構包括:數理化等自然科學基礎課和護理專業課程等。經過高中階段的本科生其自然科學知識比較扎實,對一般基礎課和醫學基礎課則有“吃不飽”現象,希望接受更多的知識。因此,為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和整體護理的發展,今后的本科課程應增設公共關系、醫學倫理學等人文科學,影像診斷學等醫學橋梁課及急救醫學、康復護理等專業課。
2.合理安排學時在提倡素質教育、擯棄填鴨式教育的今天,本科課程的總課時或總學分應該加以嚴格控制,以便讓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如果每天還是把課程排得滿滿的,想把什么課都排上,想讓學生在4年里把什么都學會,那只能適得其反,只能束縛學生學習和創新的空間。在總課時、總學分有限甚至減少的情況下,在其他課程的課時與學分要求有硬性規定,不能削減的情況下,真正的護理學專業基礎課、核心課的總課時和總學分就很有限了。我們應該統籌安排,合理利用,有所選擇,把真正重要的課程排上,而其他一些次要的或可要可不要的課程只能忍痛割愛,千萬不可貪多求全。因此,建議適當減少數學、物理學、化學等課程的學時數,增加解剖、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診斷學等醫學基礎課及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等主要專業課的學時數。
3.調整授課和見習比例本科教學雖然比中專和大專教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學得多,但是示教與學習、見習時間偏少,不利于動手能力的培養。倘若增加解剖學等醫學基礎課的實驗課時數,增設動物外科學,在基礎護理學學習過程中,除了在示教室操作外,每周應另設一定時間的病區見習,從而增加操作機會,減少學生對操作的生疏感,為以后的實習打下基礎。在實習前這段時間,應將內科護理學的教學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見習。
三、深化實踐教學方式
護理作為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在教學上,應注重實踐環節,注重自學能力,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在這方面,相信不少高校都有自己的經驗。但也有一些學校不夠重視或流于形式。當前,對實踐教學的理解應該有所深化,所采取的方式也應該有所創新。根據我們的做法,實踐教學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課堂體驗方式以病案引導講授,選擇臨床真實病案,讓學生依據護理程序給予分析,制定一套完整的護理方案,而后分組討論,最后教師講授與總結。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很快達到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統一。而且,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改變學生被動聽課的局面,增強學習效果。
2.模擬實驗方式根據制定題目分組進行表演,模擬病人、醫生、護士,針對病人現狀給予相應的治療及護理,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并且能運用換位思考,體會病人的需要。這實際上是一項綜合的訓練活動,涉及到對問題背景的判斷、護理方法的選擇與運用、護理結果的理解與分析等環節,對于學生加快理解護理方法的應用和加快掌握護理技術十分有效。不少護理專業課都可以采用這種方式。
3.直接參與方式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親身完成某項工作。例如,在同學們設計好調查問卷和調查方案的基礎上,讓他們組成若干調查小組(如以寢室為單位),在學校所屬的社區內真正進行一次某項病例調查活動,從具體調查對象和單位的確定,樣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問卷的發放、回收與審核,數據輸入與資料整理,估計與分析,一直到調查報告的編寫,調查總結或體會的形成,全部由同學自己來完成。這樣,同學們就親身參與了病例調查、整理和統計分析的整個過程,效果很好。有些學生畢業聯系工作單位時,把曾經做過的調查報告附在推薦書后面,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四、培養臨床實踐能力
護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護理專業教育臨床實習目的是:通過實習要求學生進一步熱愛護理專業,樹立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思想,養成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良好的護士素質,鞏固提高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病區科學管理方法,鍛煉組織能力,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獨立工作能力,為成為一名合格的護理人才打下基礎。
1.培養臨床工作能力在內外科實習過程中普遍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責任制護理,對所分管的病人實行整體護理,在完成日常護理任務的同時,針對病人的不同職業、文化素質、家庭社會背景等因素實施衛生宣教,術前指導及家庭隨訪等,在完成護理治療工作的基礎上,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對病人進行勸慰開導,使其情緒穩定而有利于康復。通過整體護理,書寫護理病歷,使書本上的整體護理概念由抽象化轉為形象化。在內科實習的同時還應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到ICU、心電圖室、血透室、急診室等科室輪轉,以達到開闊視野,鍛煉提高臨床觀察、判斷、應急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不斷總結經驗,促進實習質量的不斷提高。
2.培養教學能力在病區實習過程中應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護理知識每個學生每周講一、兩次課。在備課時要查閱各種資料,力爭做到內容新、重點突出、聯系實際、通俗易懂,小講課不僅有利于教學能力的培養,還使醫院醫務人員尤其是護士得到了一次業務學習的機會,這種形式的活動還可以推廣到臨床理論課階段以及基礎課后期階段,結合第二課堂活動進行。
3.培養管理能力在護士長和帶教老師的指導下,每個學生分別實習1、2周護士長工作,在實習期間運用管理學知識進行科學管理的嘗試。結束時結合病區實際寫一份設想或建議書,在實習過程中,可了解護士長的日常工作程序,組織召開生活會,實習護士進行分科考核等。
4.促進科研思維的學習與應用在實習期間,提倡和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去思考和學習,尤其應學習一點醫學辯證法基本知識、醫學情報學知識、預防保健知識、科研方法等知識,將這些納入實習期間的學習內容,促使他們逐漸產生和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這是提高護理隊伍整體素質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楊德廣.現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張遠增.高等教育評價方法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李小妹.護理教育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5.
[4]戴曉陽.護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7-42.
[5]曹志平.護理倫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8-76.
(收稿日期:2006-04-28修回日期:2006-06-07)
(編輯:梁明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