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比較胺碘酮與普羅帕酮靜脈給藥轉復新近發生心房顫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將75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38例接受胺碘酮治療,即10 min內緩慢靜脈推注150 mg,1 mg/min維持靜脈滴注6小時,0.5 mg/min維持靜脈滴注18小時;37例接受普羅帕酮治療,即10 min內緩慢靜脈推注70 mg,未轉為竇性心律者,30~60分鐘后再靜脈追加70 mg,口服普羅帕酮450 mg/d維持,觀察24小時轉復成功例數,同時觀察兩組病死率和不良反應。結果24小時內轉復成功率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不良反應輕微,無死亡病例。結論和普羅帕酮相比,胺碘酮靜脈給藥在24小時內轉復新近發生的心房顫動同樣安全有效。
【關鍵詞】胺碘酮;普羅帕酮;心房顫動
文章編號:1003-1383(2006)03-0242-02中圖分
類號:R 541.75文獻標識碼:A
新近發生的心房顫動(Recent-onsetatrialfibrilation)一般是指發病在48小時內。流行病學研究表明,不論是否有心臟器質性疾病,有房顫患者的病死率為無房顫患者的2倍。房顫患者發生血栓栓塞疾病,導致中風嚴重致殘的發生率是其他病因的2倍。臨床研究發現新近發生的心房顫動及時轉復能夠改善癥狀和預后。已經證實,Ic類抗心律失常藥(如普羅帕酮)對新近發生的房顫能有效轉復[1]。近年來III類抗心律失常藥(如胺碘酮)在房顫轉復方面倍受重視,本文比較了胺碘酮與普羅帕酮靜脈給藥轉復新近發生房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對象與方法
1.對象75例心電圖證實快速房顫的住院患者,此次發病在48小時內,未用過任何抗心律失常藥。男41例,女34例, 年齡42~68歲,平均53.57±6.56歲,平均心室率為123.25±17.40次/分。風濕性心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甲狀腺功能異常、收縮壓<100 mmHg、心室率<60次/min、長Q-T間期綜合征、病態竇房結綜合征、肝腎功能不全及電解質紊亂被除外。兩組治療前的基本情況(平均年齡、房顫持續時間、平均心室率、左房直徑、左室EF值)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2.方法75例隨機分成兩組,38例接受胺碘酮治療,37例接受普羅帕酮治療,心電監護下用藥,胺碘酮首劑150 mg以0.9%生理鹽水稀釋至20 ml,10 min內緩慢靜脈推注,1 mg/min維持靜脈滴注6小時,0.5 mg/min維持靜脈滴注18小時,在第一個24小時后加用口服胺碘酮600 mg/d,服用1周后減量為400 mg/d,2周后減量至200 mg/d維持;普羅帕酮首劑70 mg,以0.9%生理鹽水20 ml稀釋,10 min內緩慢靜脈推注,未轉為竇性心律者,30~60 min后再追加70 mg,用法同首劑,同時以口服普羅帕酮450 mg/d維持。記錄血壓、心率、給藥至轉復時間,觀察時間24小時。
3.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成功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房顫轉復成功率比較胺碘酮組2小時內轉復14例(36.8%),8小時內轉復22例(57.8%),24小時內轉復36例(94.7%);普羅帕酮組2小時內轉復17例(45.9%),8小時內轉復29例(78.3%),24小時內轉復35例(94.6%)。24小時內房顫轉復成功率比較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2.房顫轉復過程中的安全性緩慢靜脈推注藥物過程中,兩組出現不同程度的心室率減慢,但并未出現低血壓反應和長R-R間歇現象。不良反應輕微,無死亡病例。
討論
Danias等[1]的一項研究發現,對于發病在72小時內的房顫,24小時內自行轉復的可能性僅有44.6%,而48小時內自行轉復的可能性也僅有56.4%。發病在1周以上,自行轉復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因此,及早轉復,特別是對快心室率的房顫,不僅改善癥狀,同時改善預后。對于發病在1周內的房顫,一般情況下多采用藥物復律,胺碘酮和普羅帕酮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常用的藥物。2001年ACC/AHA/ESC房顫指南將胺碘酮(口服或經靜脈)列為IIa類適應證,證據分級為A級;將普羅帕酮列為I類適應證,證據分級為A級[2]。
胺碘酮是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為鉀通道阻滯劑,它能延長心肌細胞動作電位時程,延長復極時間,延長有效不應期,有效地終止各種微折返、防顫、抗顫,是一種較好的抗心律失常藥物。臨床證實,胺碘酮靜脈應用不會對血流動力學產生影響,對于靜脈注射的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抗交感神經有關[3]。胺碘酮吸收緩慢且不完全,生物利用度僅35%~65%,一次口服用藥后需3~7小時(平均6小時),方可達到血藥濃度的高峰。其靜脈給藥后5~30 min血藥濃度達高峰,2 h后明顯降低。為了及早轉復,采用靜脈負荷量推注后,持續靜脈滴注,維持一定的血藥濃度,24小時后胺碘酮改為口服,預防房顫復發。本研究發現,胺碘酮靜脈用藥24小時內房顫轉復成功率高達94.7%。胺碘酮首劑從300 mg減少至150 mg,在不減低轉復成功率的前提下,接受胺碘酮轉復的38例,無一例出現低血壓和長R-R間歇。
普羅帕酮為Ic類抗心律失常藥物,是一個強力的鈉通道阻滯劑,99%在肝臟代謝,其代謝產物5氫氧基普羅帕酮,和N去氫基普羅帕酮,同樣具有普羅帕酮的鈉通道阻滯作用和較弱的β阻滯作用。普羅帕酮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不但決定于原藥,也決定于它的代謝產物。本組普羅帕酮靜脈用藥24小時內房顫轉復成功率高達94.6%
本研究發現, 24小時轉復成功率兩藥無差別。證實Ic類抗心律失常藥(如普羅帕酮)對新近發生的房顫有肯定療效,胺碘酮靜脈給藥在24小時內轉復新近發生的心房顫動同樣安全、有效。因其他毒副作用(如對甲狀腺、肺組織的毒性),胺碘酮在臨床上不作為抗快速心律失常的首選藥物。僅用于對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無效,或有禁忌時 (如合并嚴重左心功能不全、急性心梗)才考慮使用,因胺碘酮能擴張冠狀動脈及外周血管,增加血排出量,而負性肌力作用較弱,同時還可延長房室旁路的傳導,也可用于預激綜合征并發心房顫動和心房撲動的患者。
參考文獻
[1]Danias PG, Caulfield TA, Weigner MJ, et al. Likelihood of spontaneous convers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o sinus rhythm[J].J Am Coll Cadiol, 1998, 31: 588-592.
[2]Fuster V, Ryden LE, Asinger RW, et al. ACC/AHA/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Executive Summary[J].Circulation, 2001, 104: 2118-2150.
[3]White CM, DunnA, Tsikouris J, et al. An assessment of the safty of short-term amiodaront therapy in cardiac surgical patients with fentanyl-isoflurane anesthesia[J].Anesth Analg, 1999, 89 (3) :585.
(收稿日期:2006-02-05修回日期:2006-05-10)
(編輯:潘明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