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不同孕周藥物流產者近期、遠期副反應的發生情況。
方法對1001例藥物流產者,按不同孕周分A、B、C共3組進行觀察。結果藥物流產者近期副反應有6種,以胃腸道反應發生率最高;其次為流產不全、藥物流產失敗,且三組中,以A組(孕4~5周組)最高(P<0.05);月經恢復延遲,過敏反應發生率最低。遠期副作用三組無顯著差別。結論藥物流產者發生的副反應是藥物的藥理作用所決定的,其服藥后隨診是必要的。為避免流產不全及藥物流產失敗,建議孕4~5周孕婦盡量不予藥物流產方式終止妊娠。
【關鍵詞】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藥物流產;副作用
文章編號:1003-1383(2006)03-0260-02中圖分
類號:R 654.2文獻標識碼:A
目前臨床上已廣泛應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終止早期妊娠。我院門診對近幾年孕12周以內藥物流產者發生的近遠期副反應進行臨床分析,現報道如下。
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病例選自1998年1月~2003年12月,年齡為16~45歲,臨床確診為宮內妊娠,自愿要求藥物終止妊娠的健康婦女共1001例,按孕周分三組,A組孕4~5周178例,B組孕6~7周469例,C組孕8~12周354例。
2.方法均予米非司酮片每片25 mg,第一天上午空腹服50 mg,睡前服25 mg,第2天服藥同第1天,第3天上午空腹服米索前列醇片600 μg。從服藥開始至服米索前列醇片當天、14天、40天、3個月、2年分別進行隨診,觀察近期(0~3個月),遠期(2年)副反應的臨床表現,進行分類計數,統計各種副反應的發生率。
3.副反應分類
(1)近期副反應:①藥物流產失敗:包括服藥后出現劇烈嘔吐、腹痛、腹瀉,不能堅持服藥者。以及服用米索前列醇后24小時胎物組織未排出,改行負壓吸引或鉗刮術終止妊娠者。②流產不全:評價標準為胎物組織排出后14天仍有不規則陰道流血。B超提示子宮腔內組織殘留;或胎物組織排出后陰道出血多于月經量,須行清宮者。③胃腸道反應:以開始服米非司酮到服米索前列醇片后24小時內出現厭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癥狀為胃腸道反應。④過敏反應:服米索前列醇后24小時內出現體溫≥38.0℃或出現皮膚瘙癢、潮紅、手足發麻等癥狀,未處理自愈。⑤月經恢復延遲:以胎物組織排出后40天未恢復月經為評判標準(應排除再次妊娠)。⑥月經不調:胎物組織排出后3個月,月經不能恢復藥物流產前的性狀。
(2)遠期副反應可表現為月經不調,先兆流產及繼發不孕等。
4.統計學處理各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結果
1.近期副反應的臨床表現胃腸道反應三組兩兩比較P>0.05;流產不全及藥物流產失敗A組與B、C組比較P均<0.05,B、C組兩兩比較P>0.05;過敏反應A、B組間比較P>0.05,C組與A、B組比較P<0.05;月經恢復延遲A組與B、C組間比較P均<0.05;B、C組間比較P>0.05;月經不調B組與A、C組間比較P<0.05。見表1。
2.遠期副反應通過問卷的方法,對藥物流產后3個月~2年曾有月經不調,再次妊娠時先兆流產、繼發不孕進行調查。共得問卷455份,隨診455例,隨診率45.45%。其中A組59例,B組212例,C組184例,各組遠期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體詳見表2。
討論
米非司酮是受體水平拮抗孕酮受體,替代天然孕酮與其受體結合,起到拮抗孕酮活性的作用,引起蛻膜及絨毛退變[1],導致出血和增加內源性前列腺素釋放,產生前列腺素D2a,增加子宮平滑肌對前列腺炎的敏感性,誘發宮縮。同時抗孕酮對宮頸膠原分解的抑制作用,使子宮頸膠原分解,張力下降促宮頸成熟擴張,故米非司酮在流產中改善宮頸條件療效肯定。米索前列醇具有前列腺素E1的作用,使宮頸纖維的膠原降解,改善宮頸條件[2],同時它引起子宮平滑肌收縮[3]。兩者互相協調,促使胎物排出。
本文通過臨床觀察藥物流產后出現的近期副反應有6種,以胃腸道反應發生率(平均60.04%)最高,而胃腸道反應主要以厭食、惡心為主,腹瀉較少,是由于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終止早孕的同時有抑制胃酸分泌,加上孕期本身的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量減少所致[4]。其次為流產不全及藥物流產失敗,平均發生率各為10.79%和9.29%。3組中以A組(孕4~5周組)最高,由于免疫發光技術使血βHCG檢測靈敏度高,同時B超分辨率日趨增高,對孕4~5周也能早診斷,為避免流產不全及藥物流產失敗,故建議這一孕期盡量不予藥流;過敏反應發生率為5.59%,以C組(孕8~12周)最高,而其過敏反應主要以服米索前列醇后24小時內出現體溫≥38.0℃的發熱為主,因米索前列醇為外源性前列腺素,少數患者產生排斥反應[5]。月經恢復延遲患者占6.39%、月經不調7.89%,以B組(孕6~7周)最高,發生機理為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可引起血清雌、孕激素水平不同步而影響子宮內膜的修復,而米非司酮與粘蛋白結合,其血漿半衰期12~24小時,可能少量孕婦藥物代謝有差異,而長時間起作用而引起月經不調。遠期副反應月經不調,再次妊娠時曾先兆流產,繼發不孕平均發生率分別為1.54%、6.50%、2.86%,與手術流產后遠期副反應有關報道發生率相似[6]。
綜上所述,藥物流產后的副反應是其藥物的藥理作用和患者的個體差異所決定的,而不同孕周的藥流副反應有差異,為了更安全有效的開展藥物流產,醫務人員在藥流時有必要向孕婦說明藥流副作用,可根據不同孕周的藥流副反應進行對癥處理,且藥物流產后的隨診是必要的,以解除用藥者的后顧之憂,提高藥物流產效果。
參考文獻
[1]孫敬霞.米非司酮藥物流產時絨毛膜及蛻膜組織的超微結構改變[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1,5(17):293.
[2]王晨虹.米非司酮在引產的應用[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2,18(5):267.
[3]何愛珍.負壓吸宮術前陰道放置米索前列醇與利多卡因膠漿對擴張作用的比較[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3,3:172.
[4]樂杰.婦產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5.
[5]鄒燕.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行藥物流產的安全性評價,中華婦產科雜志,2004,1(39):41.
[6]夏妮娜.米非司酮配伍前列醇終止早孕對再次妊娠并發癥的影響[J].實用婦產科雜志,1999,15(5):270.
(收稿日期:2005-12-29修回日期:2006-04-25)
(編輯:潘明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