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精神分裂癥;睡眠障礙;觀察;護理
文章編號:1003-1383(2006)03-0335-02
中圖分類號:R 749.3047文獻標識碼:B
睡眠障礙是精神分裂癥常見癥狀之一,其發生率占72.4%[1]。它既是精神分裂癥發病前驅癥狀, 又與該疾病的輕重程度和康復時間密不可分。因此,對該癥狀有效的治療與護理,可以改善精神癥狀和縮短治療時間。筆者對2005年1~12月在我院治療的112例精神分裂癥病人睡眠障礙進行了系統的觀察和干預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112例,男76例,女36例。年齡16 ~ 56歲,平均28.7±11.2歲。農民38例,工人28例,干部22例,學生與待業人員各12例。大專以上文化11例,高中42例,初中及以下59例。未婚28例,已婚74例,離異6例,喪偶4例。首次住院治療64例,2次34例,3次及以上14例。病程最長3.5年,最短90天。治療用氯丙嗪41例,氯氮平52例,舒必利13例,利培酮6例。住院時間36 ~ 112天,平均41.3±22.4天。臨床治愈98例,好轉14例。
2.睡眠障礙分類及出現時間入睡困難76例,早醒30例,徹夜不眠4例,睡眠倒錯2例。平均睡眠時間4.1±1.7 h/天。3個月以內出現72例,3 ~ 6個月26例,6 ~ 12個月6例,12個月以上8例。
3.睡眠障礙與伴隨精神癥狀在入睡困難分類中,情感障礙76例,思維聯想障礙64例,意志行為障礙及妄想各24例,幻覺18例,思維邏輯障礙8例。早醒類型中,情感障礙30例,思維聯想障礙18例,意志行為障礙14例,思維邏輯障礙8例,妄想12例,幻覺6例。徹夜不眠類型中,情感障礙,意志行為障礙,妄想及幻覺各4例。睡眠倒錯者,表現為情感淡漠,思維貧乏,意志減退,行為退縮。
護理方法
1.密切觀察病人的睡眠狀況并作好記錄病人主管護士應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及睡眠狀況,掌握其睡眠障礙類型、性質,重點區分睡眠障礙是質還是量的問題,分析其睡眠障礙有無規律性并作好詳細記錄,特別是不要忽視病人的白天睡眠情況。對病人的睡眠狀況作出準確的判斷,為醫生的治療方案提供幫助,亦為制定下一步護理計劃提供依據。
2.合理安排病人住房將病房分成重癥區域、穩定期區域及康復期區域,根據病人的病情嚴重程度、睡眠障礙性質及程度進行分級管理。有條件盡量將同類睡眠障礙的病人安排住在一起,可以降低病人之間睡眠差異所造成的影響。
3.改善病人住院環境對于新入院病人在健康宣教中,努力消除其對住院和到某一新環境產生的恐懼心理。在病房建設方面,盡量將大房間改為2 ~ 4人的小房間。病室內應通風良好,溫度和濕度適宜,室內安靜,光線柔和,避免不良刺激。護士在夜間巡視病房時行走輕柔,言語輕聲,不要影響病人休息。需要夜間進行的一些護理,應盡量集中在睡前進行。
4.服藥時間個體化絕大多數抗精神病藥均具有較強的鎮靜和催眠作用,病人也因病情輕重的不同而服藥量與次數有差異。因此,要根據病人不同的睡眠障礙類型安排服藥時間,這樣可以增加病人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量,充分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
5.調整或糾正病人不良生活規律一般而言,精神病人住院不需要留家人陪護,那么住院病人的日常活動就受到其他病人和醫護人員的限制。故病人的主管護士應對病人正常的生活規律進行了解,有計劃的安排病人的日常活動,根據病人住院的不同時期, 白天多組織病人開展形式多樣的娛樂活動和小運動量體育治療,盡量減少其臥床機會。晚上停止一切高興奮性娛樂活動和刺激性談笑,避免過度興奮,督促按時休息。在護士的監護下,病人可由限制活動→半限制活動→自由活動的轉變。調動病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讓病人在病情好轉的情況下,使其生活規律逐步恢復病前原有狀態。
6.改變護理管理模式封閉式護理管理模式已不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特別是穩定期住院病人都希望走出狹小的病房空間,半開放或全開放的住院方式越來越被住院患者所接受。因此,護理管理應以“患者至上”的原則,護士必須主動接觸病人、理解病人、尊重病人,“消除偏見,勇于關愛”,不歧視病人。根據條件多開展一些室內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病人的精神生活,讓病人在住院期間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
結果
1.睡眠障礙恢復情況在10 d內改善睡眠障礙共46例,占41.0%;10 ~ 20 d改善者48例,占43.0%;20 ~ 30 d改善者15例,占13.0%;大于30 d者3例,占3.0%。見表1。
2.出院時精神癥狀解除情況在入睡困難類型中,情感障礙解除72例(96%),思維聯想障礙62例(96.8%),幻覺18例(100%),意志行為障礙18例(75%),妄想23例(95.8%),思維邏輯障礙8例(100%)。早醒類型中,情感障礙解除28例(93.3%),思維聯想障礙8例(100%),思維邏輯障礙7例(87.5%),意志行為障礙12例(85.7%),幻覺6例(100%),妄想11例(91.6%)。徹夜不眠類型中,情感障礙解除3例(75%),意志行為障礙3例(75%),妄想4例(100%),幻覺4例(100%)。在睡眠倒錯類型中,情感淡漠,思維貧乏,意志減退,行為退縮等精神癥狀均明顯減輕。
討論
精神分裂癥由于大腦機能失調,生活失去正常規律,導致睡眠障礙,而精神分裂各種精神癥狀又可導致或加重睡眠障礙。因此,糾正睡眠障礙可促進精神癥狀改善,控制精神癥狀又可以減輕或防止睡眠障礙。本組病例通過改善睡眠障礙的質,使其睡眠量得到增加,睡眠障礙癥狀得以大部分消失,提高了治療效果,縮短了病人住院時間,且在出院時病人大部分精神癥狀得以解除。可見睡眠障礙改善與疾病恢復時間呈正相關,這與有關文獻報道相同[2]。
有資料表明[3],對睡眠障礙病人,護理上應認真了解病情,仔細觀察睡眠情況,分析其有無規律性,規范患者治療及生活作息制度,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作必要的睡前準備等,均能有效的改善精神分裂癥病人的睡眠,縮短病人住院時間。我們采用與之相似的方法,對改善病人的睡眠障礙達到了滿意的效果。同時我們認為,精神分裂癥病人突出的是精神癥狀,通過創造條件和環境,糾正病人的行為,只是改善睡眠障礙的一個方面,而進行必要的心理護理、正確的健康宣教方法和采取某些特殊治療方面也同樣顯得重要。
參考文獻
[1]雷聲.精神疾病睡眠障礙研究[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8,8:38.
[2]沈漁邨.精神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94.
[3]陳淑清,王述彭,劉靜芬.精神科護理學[M].吉林: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27.
(收稿日期:2006-01-10修回日期:2006-05-26)
(編輯:潘明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