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飛機迎著朝陽掠過尼羅河兩岸肥沃的土地,在開羅城鱗次櫛比的建筑上盤旋的時候,我激動的心跳躍著,終于來到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了。
埃及地處非洲北部,在阿拉伯沙漠和利比亞沙漠之間,沿著長達1350公里的尼羅河河谷是富饒的土地,而河谷兩邊則是沙漠和黃色的山脈,以至于國土面積的95%是沙漠。尼羅河在開羅以北形成2.4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全國99%的人口聚居在占國土面積4%的尼羅河三角洲上。
埃及金字塔
距開羅以西是一片平坦的沙漠高原,它位于尼羅河的西方,朝著日落的方向。在古埃及人的觀念里,每天晚上太陽從西方消失,仿佛被天空吞噬,但它翌日再出現在東方,仿佛是重生的新太陽。因此,他們在尼羅河的西方修建陵墓。同時,靠近河流也使這個地方運輸更便利。
迄今為止,在尼羅河谷、地中海畔、西部沙漠先后發現了80多座金字塔。巍然屹立在開羅吉薩高原上的胡夫、海夫拉和門卡烏拉金字塔就是其中最大的三座。盡管我們對那遙遠的年代所知不多,然而大金字塔作為法老墓地的典型紀念碑是被明史記載的,公元前2551至前2528年間,由10萬人每三個月輪班耗費了20年時間建成。金字塔的形態有著宗教和象征的意義,它代表著太陽的光芒或世界初始時的形態。當人們站立在金字塔下,無不為它的高聳和龐大以及令人驚奇的尺寸精確度而驚嘆。
胡夫金字塔底座四邊分別為230.40米、230.51米、230.60米、230.54米,四邊的誤差僅為20厘米,等于千分之一的誤差;金字塔垂直高為146.59米,由250萬塊重2500公斤的花崗巖堆成,是19世紀以前地球上最高的建筑。記得在一篇文章中讀到有關金字塔的建筑精確如同一只手表,是10多萬有著神圣般激情的人的杰作。然而當真的面對那巨大的花崗巖石塊時,才真正有所體會,即使是現代的生產水平所造也會令人驚嘆,更何況那是4500年前遠古時代的人們用落后的工具和方法完成的。
海夫拉金字塔比胡夫金字塔略低,四邊底座長215米,高143米,它與胡夫金字塔不同的是塔頂覆蓋在花崗巖表面的石灰巖外殼保存尚好。門卡烏拉金字塔是三座金字塔中最小的一座,底座為102.2x104.6米,高65米。在這三座大金字塔以外,還有三座小金字塔在東面連成一線,分別是皇后赫特普勞、梅利蒂斯和赫努特森的陵墓。
盧克索
抵達盧克索已是凌晨,太陽慢慢地從沙漠的群山之后升起來,抬頭仰望清澈無際的藍色天空,依稀還能看到一些星星若隱若現地閃爍著。各種色彩溫柔地交織在一起,隨著陽光的一點點強烈而發生變化;站在酒店的高處,望著卡納克和盧克索神廟巨大的石柱建筑在朝陽下的明暗對比,不禁讓人恍惚出神……
走進卡納克神廟的通道,讓人震驚的不再是巨大石塊上雕刻的有著各王朝標志的法老神像,而是大廳中一根根高21米的花崗巖石柱,柱頭的直徑達15米,刻著上、下埃及的紋章符號;然后是哈特謝普蘇得女王的兩座高39.5米的方尖碑,在碑上,也刻著以象形文字、符號表述的豐功偉績標志。當置身多柱大廳中,面對縱橫排列的直徑10米、高29米的石柱時,簡直無法相信,在如此有限的空間里會看到如此巨大的刻畫著神秘符號的精致大石柱,每根石柱幾乎都是幾十噸重的石塊堆砌雕刻的,而方尖碑則是一根完整的40米長的花崗巖!
卡納克神廟是盧克索地區最重要的建筑物,也是盧克索城建筑中最宏偉的作品。神廟入口由兩座巨大的塔門構成,石柱上雕刻著國王用權杖毆打俘虜、刺殺野牛的圖案;第二、三重塔門是贊揚法老軍功的淺浮雕。整個神廟是典型規劃的結果:塔門、通道和兩個連續的中廳,每個中廳都有一個塔門通往多柱廳,隨后是較小的兩間大廳供奉著法王的神壇。所有栩栩如生的浮雕都給人以有趣的感覺:勝利的法老以巨大形象欺凌著被縮小了的敵人。
在神廟神像、石柱的西邊50米,一片沙石中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圣湖碧波蕩漾在烈日之下,又一次印證了太陽落下又重生的古埃及理念。圣湖的邊上,則是一塊巨石雕刻成的有太陽神標志的甲殼蟲,據說,誰圍繞這個大甲殼蟲轉一圈,太陽神將會永遠照耀著他。
埃及博物館
埃及博物館1858年由法國人奧古斯都·馬里埃特創辦,博物館占地150畝,坐落在開羅市布拉克區的尼羅河邊,有數個花園和數十座從盧克索、亞歷山大港、孟斐斯、達夏爾、底比斯陵園中搬回的石雕像。
埃及博物館,幾乎是在警察的重重包圍之中,圍墻內外的警察可謂是三步一崗,兩步一哨。博物館大門緊閉,旁邊的兩個小門是進出的通道。而大門外5米的地方,用鋼鐵構筑了防止汽車炸彈沖擊的工事。因此,在埃及博物館參觀的第一印象是:汽車、行人和警察在博物館的大門口擁擠在一起,進行著嚴格的安全檢查,隨身攜帶的包和攝像器材更是檢查的重點,并且全部寄存,不得帶入館內。
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古埃及藝術和文化的人們,一進入埃及博物館,面對如此眾多、龐大而奇特的文物陳列,幾乎一時無法獲得一個完整的印象。因為埃及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同國內完全不同,同其他國家的博物館陳列也有區別。一樓大陳列室幾乎同庫房一樣,將大、小文物直接擺放在展廳兩側,古王朝時期的石棺、第三王朝至第四王朝金字塔時代君主的雕像(左塞、海夫拉、門卡烏拉三人連體磨光片巖雕像),接著是祭司、高官的群組雕像等。位于中央穿廊的是阿孟霍特普三世與其妻的巨大坐姿雕像。沿順時針方向,依次是中王朝時期、新王朝時期以及末王朝時期各個法老王的雕像和有著法老王五官特征的人面獅身雕像……總之,讓人目不暇接的是一座接一座姿態各異、無比巨大而刻滿神秘象形文字的石雕藝術品。博物館沒有采取任何保護手段,觀眾在仰視的同時,亦可近距離觀賞雕像的細部特征。
博物館的二樓主要陳列著圖坦卡門寶藏,它們是1922年從國王谷發現后被移運到這里的。國王谷是新王朝時期法老的陵墓區,有50座以上法老王的陵墓,這些陵墓全是建在“注射筒”型的地下穴洞中,大多法老王陵墓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盜挖和破壞,考古學家對這些法老王朝的研究僅限于陵墓的樓梯、回廊、多柱大廳、壁畫和淺浮雕的藝術技巧。能讓人們真正窺見古埃及法老陵墓陪葬品的只有1922年被發現的年輕的法老王圖坦卡門陵墓。這是埃及歷史上目前為止第一個也是惟一完好無缺的法老陵墓。從中發現文物3500件,其中包括震驚世界的110公斤重的純金棺槨。在埃及博物館的二樓展示的幾乎全是這些精美的陪葬品。這里的文物被翻拍出版了無數次,從中可以想象所有有關埃及法老王的死亡、被制成木乃伊以及用精美的殉葬用品陪伴法老王到來世之旅的全部過程和象征。它們是埃及出土的最為豐富、最為完整的收藏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