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
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縣。因為九個藏族村寨坐落在這片高山湖泊群中,因而被稱為“九寨溝”。全區面積約720平方公里,大部分為森林所覆蓋。
九寨溝主溝呈“Y”字形,總長50余公里。溝中分布有多處湖泊、瀑布群和鈣華灘流等。水是九寨溝景觀的主角,碧綠晶瑩的溪水好似項鏈般穿插于森林與淺灘之間,色彩斑斕的湖泊和氣勢宏偉的瀑布令人目不暇接。
九寨溝以明朗的高原風光為基調,融翠湖、疊瀑、秋林、雪峰于一體,東方人稱之為“人間仙境”,西方人把它譽為“童話世界”。
世界自然遺產——黃龍
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黃龍風景名勝區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境內,與九寨溝毗鄰。
岷山主峰雪寶頂流下的雪水匯聚成溪,沿石鐘乳山坡傾瀉而下,跌宕起伏,形成眾多的瀑布懸流,這些瀑布瀉落至山腰處,便散落聚積,從而在黃龍溝內形成了3000余個碧透斑瀾的彩池,大者千余平方米,小者僅幾平方米,千姿百態。池水清凈,深淺不一,有的地方色彩鮮艷,仿佛彩錦。
著名的黃龍溝背倚岷山主峰雪寶頂,下臨涪江源流——涪源橋,是一條長7.5公里、寬1.5公里的緩坡溝谷。溝內布滿乳黃色巖石,遠望好似蜿蜒于密林幽谷中的黃龍,黃龍溝名即來源于此。黃龍溝以它奇、絕、秀、幽的自然景觀而蜚聲中外。
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成,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是20世紀80年代初發現的山水名勝。這里的風景沒有經過任何人工雕鑿,到處是石柱石峰、斷崖絕壁、古樹名木、云氣煙霧、流泉飛瀑、珍禽異獸。置身其間,猶如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藝術山水長廊。
武陵源獨特的石英砂巖峰林屬國內外罕見,在36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中,目前所知有山峰3000多座,這些突兀的巖壁峰石,連綿萬頃,層巒疊嶂。每當雨過天晴或陰雨連綿天氣,山谷中生出的云霧繚繞在層巒疊嶂之間,云海時濃時淡,石峰若隱若現,景象變幻萬千。
武陵源水繞山轉,據稱僅張家界就有“秀水八百”,眾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條10余公里長的溪流,從張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兩岸峽谷對峙,山水倒映溪間,別具風味。
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
200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內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云嶺等崇山峻嶺,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并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
“三江并流”自然景區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景區內高山雪峰橫亙,海拔變化呈垂直分布,從760米的怒江干熱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匯集了高山峽谷、雪峰冰川、高原濕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動物、珍貴植物等奇觀異景。
“三江并流”地區被譽為“世界生物基因庫”。由于“三江并流”地區未受第四紀冰期大陸冰川的覆蓋,加之區域內山脈為南北走向,因此這里成為歐亞大陸生物物種南來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難所,是歐亞大陸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區。
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
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泰山位于山東省中部的曲阜市,這里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故鄉。泰山主峰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稱號。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筑了長約500公里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圣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臺、猛虎溝等。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筑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泰山還是著名的宗教圣地,佛教于公元4世紀中期傳人泰山,道教早在戰國時期就發祥于此。現留存有許多寺院和道觀。
泰山有豐富的地殼運動遺跡,具有地質科學研究價值。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
泰山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植被覆蓋率達80%。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泰山一直是中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國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黃山
199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由于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同時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陽光的輻射差大,局部地形對其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云霧多、濕度大、降水多的氣候特點。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米。山中的溫泉、云谷、松谷、北海、玉屏、釣橋六大景區,風光旖旎,美不勝收。
黃山原稱“黟山”,因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曾在此修煉升仙。唐天寶六年(747)六月十六日改現名,這一天還被唐玄宗欽定為黃山的生日。黃山以其奇偉俏麗、靈秀多姿著稱于世。這里還是一座資源豐富、生態完整、具有重要科學和生態環境價值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療養避暑勝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俱佳。
黃山集中國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尤其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著稱,是大自然造化中的奇跡,歷來享有“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譽。
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峨嵋山 樂山大佛
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峨眉山,又稱“大光明山”,位于四川省的中南部,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國仙山而馳名中外,美麗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完美結合,相得益彰,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贊譽。
峨眉山處于多種自然要素的交匯地區,這里區系成分復雜,生物種類豐富,特有物種繁多。
峨眉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的傳播、寺廟的興建和繁榮,為峨眉山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無不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
樂山大佛,位于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古稱“彌勒大像”、“嘉定大佛”,始鑿于唐代開元初年(713),歷時90年才得以完成。佛像依山臨江開鑿而成,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稱譽。佛座南北的兩壁上,還有唐代石刻造像90余龕,其中亦不乏佳作。
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武夷山
199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的崇安縣境內,自然風光獨樹一幟,尤其以“丹霞地貌”著稱于世。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襯著清澈的河水,構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杰出景觀。
武夷山保存著大量完整無損、多種多樣的林帶,是中國亞熱帶森林和中國雨林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證。它保存著大量古老和珍稀的植物物種,其中很多是中國獨有的;這里還生存著大量爬行類、兩棲類和昆蟲類動物。
武夷山是一處被保存了12個世紀的景觀。它擁有一系列重要的遺址和遺跡,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紀的漢城遺址、大量的寺廟和與公元11世紀產生的朱子理學相關的書院遺址。這里也是中國古代朱子理學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