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瀝盡肝膽寫春秋

2006-01-01 00:00:00
百年潮 2006年3期

2006年1月9日,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自為2005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葉篤正和吳孟超兩位院士頒發了獎勵證書及500萬元獎金。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已經是第五次頒發給為中國科技作出重大貢獻的杰出科學家。在此之前,有袁隆平、吳文俊、金怡濂、王選、黃昆、王永志、劉東生等7位著名科學家獲此殊榮。

2005年度的兩位獲獎者,一位是中國著名的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葉篤正。他在1948年創立了氣象動力學三大經典理論之一的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2003年他曾經獲得第48屆世界氣象組織獎,這是世界氣象組織最高獎,被人稱做“氣象諾貝爾獎”。

另一名獲獎者吳孟超是著名的肝臟外科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他在肝膽領域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中國的肝癌治療水平,肝癌患者切除手術后5年生存率已由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16%提高到現在的近50%。

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期間,記者見到了吳孟超院士,比起兩年前記者在上海采訪時見到的他,明顯地多了一些疲憊和蒼老,但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依然明亮如昔。

走出南洋

1922年,吳孟超出生在福建閩清縣的一個村莊,因為家里很窮,父親漂洋過海,到馬來西亞尋求謀生之道。在吳孟超5歲那年,母親領著他和弟弟也到了馬來西亞,與父親團圓。

記者:在馬來西亞的童年生活一定給您很深刻的記憶吧?

吳孟超:是的,應該說,我的童年是蠻艱難的。我父親最早是在吉隆坡打工,后來到馬來西亞西部去,幾年后把我母親和我們幾個孩子接過去了。我家在那里搞什么呢?搞米粉,就是把米泡了,然后把它磨成漿,漿再壓成一個團,放在石臼里打。打這個東西需要力氣,我年紀小,父親就讓我站在石杵上當加壓的力量。每天早上很早我就要起床。父親很嚴,如果我做得不認真,他就會罵我。

記者:在您的印象中,父親是什么樣的人?

吳孟超:很嚴厲。但是這種嚴厲也讓我很受益。記得有一次,大概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是班長,上課時間到了,有一個同學沒來,我就急了,跑出去叫他。這個同學拿了個硯臺去打水,正往回走。結果我跑出去砰的一下撞到他,硯臺打破了,這個同學就哭了。我嚇壞了。打破了要賠啊,我家里又窮,怎么辦呢?果然,這個同學告訴他爸爸,他爸爸就到我父親那里,要求賠。我曉得那天回家肯定沒有好事,所以晚上回去一看我父親臉色不對,就一聲不響吃完飯睡覺了。然而那樣父親也不放過我,他拎著一根藤條:“起來,你今天干了什么好事兒,趕緊說!”我只好說我今天把人家的硯臺碰破了。結果他狠狠地把我揍了一頓。

記者:其實是被冤枉的。

吳孟超:冤枉也有一點冤枉。現在回憶起來,我那時也有一點太傲了。班長,管人嘛,神氣了,可是回頭想想當時還是應該好好地去找,跟同學好好地講一講嘛。所以這件事對我的教育很深:與人相處要平等待人。

記者:母親對您也很嚴厲嗎?

吳孟超:父親對我很嚴,母親對我很好,母親啊……我是老大,我從國內到馬來西亞的時候,是母親帶著我出去的,路上受的苦難太多了。我母親生了七個兄弟姐妹。她非常疼愛我,特別是很支持我念書。我知道母親也很不容易,所以在學校念書也很爭氣,不是班長就是副班長。

1936年,吳孟超考上了當地華僑辦的光華中學,校名是孫中山先生親筆所題。所謂“光華”,即“光耀中華”之意。在那里,吳孟超開始接受了愛國思想的熏陶,在幼小的心靈里,愛國的種子開始發芽。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著名的華僑領袖陳嘉庚多次到南洋向華人宣講抗日局勢,號召海外華人有錢出錢,無錢出力,募捐支前。光華中學校長也在學校里廣泛進行抗日愛國的宣傳活動,這使吳孟超了解了當時中國政府的抗戰主張,還知道了有一支堅決抗日的八路軍隊伍正活躍在祖國抗戰的前方。

即將畢業那年,吳孟超和他的同學把本來用于畢業聚餐的費用省下來,通過華僑領袖陳嘉庚,以“北婆羅洲薩拉瓦國第二省詩巫光華初級中學39屆全體畢業生”的名義,寄到延安。

就在畢業典禮即將舉行的時候,學校收到了八路軍總部以朱德和毛澤東名義發來的感謝電。這讓吳孟超和全校師生都激動不已。原本就渴望為抗日戰爭做出貢獻的吳孟超和他的六位同學立即作出了出乎家人意料之外的決定:回國參加抗日戰爭。

1940年,18歲的吳孟超和6位同伴一起登上了回國的輪船。

記者:您當時從馬來西亞回來的途中,應該說是幾經周折的吧?

吳孟超:對,當時經過了幾個地方才回國。我從北婆羅洲坐船到新加坡,再從新加坡坐船到現在的胡志明市,過去叫西貢。在西貢登陸的時候,要辦過境簽證。在那里受到一個很大的刺激。法國的海關非要我們摁手印,不準簽字。我說我會寫英文,也可以寫中文,為什么要摁手印?因為當時在我們的印象中,摁手印是對一個人的侮辱,所以我們感到很氣憤,這是對我們民族的侮辱。

記者:那你們怎么辦?

吳孟超:因為只能從那里過境,也沒辦法,所以我們就摁了。對我來講,這真的是一個最大的恥辱。

記者:這件事當時對你們的行程有什么影響嗎?

吳孟超:本來我們打算停留兩天再走的,那天因為感到非常屈辱,就決定馬上坐車去昆明了。從河口過了橋就到了中國地盤,大家都非常高興啊,回到中國了。那時我們是準備要去延安的。

記者:為什么沒去呢?

吳孟超:我們高年級的同學說不可能,延安在什么地方還搞不清楚,不可能去。后來我們就決定繼續念書,大家就都考進了同濟大學附中。

這年8月,吳孟超考進了昆明的同濟大學 附中。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火使他們與家中失去聯系,經濟來援的中斷,使其他6位同學不得不放棄了學業,只有吳孟超一人支撐到畢業。

記者:我知道那段時間你們過得挺艱苦,跟您一起回國的幾位同學都放棄了學業,是什么原因讓您堅持下來的呢?

吳孟超:我父親告訴過我,家里很窮,只能夠供你這大兒子念書。我們是窮人,一定要好好學習,要念書,才有出息。我記住父親這句話了。經濟斷掉了我也要堅持讀。怎么堅持呢?好在當時學校對學生免收學費,吃飯可以不要錢,之外的開支就得自己去掙了。所以賣報人我做過,小學教員做過,家庭教師也做過。

記者:您后來考上了同濟大學醫學院,您為什么選擇學醫呢?

吳孟超:為什么學醫?我原來是想學工的。講心里話,當時我很想學工,因為我小的時候采過橡膠的,也就是割膠。還有呢,我喜歡編籃子,我編籃子編得很好,當時很多同學都要跟我學,我們就一起研究,怎么編得更好,所以我想學一些工藝方面的學科。但是我的夫人,那時還是女朋友了,她勸我學醫,她也是學醫的。我想想也對,我們這些人平民出身,也沒有什么政治后臺,學了醫,本事在我腦子里,將來就不愁生活了。所以我說那我就學醫吧。

抗戰勝利后,吳孟超的父親曾經回到國內,勸說兒子返回馬來西亞,但吳孟超對父親說,抗戰勝利了,中國人要揚眉吐氣了,我希望能在國內學有所成,報效國家。

令吳孟超沒有想到的是,這竟是父子倆的訣別。

1956年,吳孟超的父親患了膽囊結石,由于當地的醫療水平低下,做了兩次手術后最終還是不治身亡。

直到20世紀80年代,吳孟超才得到父親的消息。

這使他心中的傷痛久久不能平復。

吳孟超:對于父親,我心里是感到非常遺憾的。他對我要求很嚴,讓我念書,讓我有了知識,對人民有了貢獻。但是我在部隊里面,與家里的通信很困難。我并不了解家里的情況。父親患病的時候,我已經是肝膽外科的醫生了。

記者:您自己救了很多病人,卻沒有機會救自己的父親。

吳孟超:是啊,父親患的是膽囊結石,應該是一個簡單的手術。假如我在的話,這病肯定可以救過來。但是當地的醫療水平不行,開了兩次刀,都沒有成功。我自己是肝膽外科醫生,有這個方面的本事,但是不能為我父親治病。我知道消息的那天哭了一天啊,難過得不得了。忠孝不能兩全啊!

吳孟超的母親無時不在思念著漂泊回國40多年的兒子,但遠在馬來西亞,她沒有一點關于兒子的音訊。

一天,母親偶爾從一張香港的報紙上得知中國有位名醫叫吳孟超,直覺告訴她,這一定是她的兒子。很快,吳孟超的弟弟就帶著母親的囑托到了上海。

少小離別的兩兄弟在機場抱頭痛哭。

記者:后來您有機會見過母親嗎?

吳孟超:沒有啊。我母親是做童養媳到我父親家的,長大了以后我母親和我父親就結婚了。但是家里很窮,她從來沒有穿過繡花鞋,也沒戴過一個鐲子。所以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弟弟回來的時候,我就買了一雙繡花鞋,買了一對鐲子,讓弟弟給母親帶去,還把一盤關于我的錄像帶也帶給她。因為當時還沒有現在這么開放,我也不能出去。我通過弟弟,約定那年稍晚一點母親到上海來,我們就可以相聚。但沒有想到,弟弟回去幾天后,她就去世了,無疾而終。我們想,她可能覺得心里的牽掛已經沒有了,就很放心地走了。

85歲高齡的母親手里握著兒子的照片,安詳地離開了人世。吳孟超為此整整哭了好幾天。

1992年,吳孟超帶著妻子回到闊別53年的馬來西亞,在父母的墳前,吳孟超長跪不起。

萬里長征第一步

肝臟手術長期被世界醫學界認為是手術的禁區。要在血管密布、管道眾多的肝臟上動手術,無異于在刀鋒上舞蹈。醫生微小的不慎都將會導致病人大出血死亡。

世界上第一例肝癌手術是在德國實施的,1888年,一位女病人接受了肝臟切除手術。但在此后的幾十年間,世界上手術成功的報道極少。

因此,肝癌切除手術到現在只有短短的118年歷史。

而中國直到20世紀50年代,肝膽外科還是一片空白。

1956年,一位外國肝膽外科專家來華了解了中國的肝膽外科現狀后,曾經預言:中國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至少要二三十年。

記者:聽到外國專家的話,您是不是很不服氣?

吳孟超:那當然!我這人比較好強,很不服氣。我認為中國人不比他們差,只要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往前奔,肯定能成功,肯定比他們快。所以當時我們就從這方面積極努力去發展。

這時候的吳孟超在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普外科當醫生,在“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先生的指點下,他開始關注肝膽外科領域,并與另外兩位軍醫張曉華、胡宏楷組成了三人小組,開展了對肝膽外科領域的研究。

吳孟超:那真是白天黑夜搞研究,除了臨床工作以外,就利用晚上時間。沒材料怎么辦呢?就去找書,找到一本英文版的《肝膽外科入門》,薄薄的,趕緊把它翻譯出來。

記者:從翻譯這本書開始?那就是說,在當時的中國,這個領域就是一個空白?

吳孟超:對,空白。這本書里面也談到解剖,但是比較粗。所以我們還得自己動手,因為干外科必須熟悉解剖。

記者:那您還要想辦法做標本?

吳孟超:對。

1958年,長海醫院收治有史以來的第一位肝癌患者,醫院特別邀請上海的專家主刀。但在手術過程中,病人的肝臟不斷出血,幾個小時就盛了半臉盆。兩天后,病人因流血過多死亡。

這次手術的助手正是吳孟超。

雖然病人家屬、院方、醫生們都很平靜地接受了這個事實,吳孟超卻因此沉默了幾天。他知道,病人的死亡是因為大出血,而大出血又是因為肝臟外科的一個薄弱環節——對肝臟解剖的認識不深入所致。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個辦法,制作肝臟的管道標本,只有把肝臟的各種管道分布弄清楚了,才有可能避免手術中的大出血問題。

但是,做肝臟管道標本談何容易?理想的標本是用四種不同顏色的液態塑料分別注入肝臟的四種管道系統內,待塑料成為固態后,再用腐蝕劑把塑料外面的肝臟組織全部腐蝕掉,才能成為一架肝內各種管道的主體構型。

當時,長海醫院附近有個法醫檢驗所,提供肝臟倒是不成問題。問題是,沒有適合的灌注材料。

吳孟超的三人小組曾經為灌注材料跑了好些塑料廠,試用了十幾種灌注材料,但最終都沒有成功,因為注入的塑料凝不住,等肝臟組織腐蝕掉時,標本也就散架了。

有意思的是,一個本來毫不相關的消息,卻讓吳孟超得到了一個大大的靈感。

1959年2月,在東京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容國團獲得中國的首個乒乓球男子單打世界冠軍。消息傳來,全國一片歡呼聲,而吳孟超首先的反應卻是:做乒乓球的材料賽璐珞,是不是可以用來做肝臟管道標本?

吳孟超:說實在話,那時候是容國團拿了冠軍才給我一個啟發,我們就拿乒乓球來試試看。從乒乓球廠里面去拿廢料,用硝酸泡,泡了以后就變成糨糊一樣的液體,然后再打到血管里面去,你會看到肝臟有四個管道系統分布在里面,然后把肝臟泡到硫酸里面腐蝕,正常的肝臟組織腐蝕掉了,剩下的呢,就是塑型的管道。

記者:有了清晰的標本,就能對肝臟的管道分布了如指掌了。

吳孟超:對,那就比較清楚了,以后做手術就方便了。

之后,吳孟超的三人小組一鼓作氣,又做出了108個肝臟腐蝕標本和60個肝臟固定標本。從大量的觀察和資料中,三人小組提出了“五葉四段”的肝臟解剖理論。

在1960年全國外科學術會議上,吳孟超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專家們經過研究確認:這是中國醫生的肝臟解剖新見解,具有重要的臨床實用價值,是中國肝臟解剖理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發明。

從那時起,全國所有醫院在肝臟解剖學上都采用了這個理論,直到現在,也沒有人可以否認,它確實是肝臟手術成功的奠基石。

而這個理論,也正是吳孟超獲得2005年度國家科技大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差點就失去了

最好的肝膽外科醫生

1960年3月1日,在第一次肝臟手術失敗兩年后,長海醫院又準備進行第二例肝癌切除手術。

手術由外科主任鄭寶琦教授主刀,吳孟超給他當助手。

手術室里充滿緊張的氣氛,兩年前的那場失敗令人記憶猶新。

就在手術開始前的最后一刻,突然出現了令所有人都吃驚不已的一幕:鄭寶琦將手術刀遞給了吳孟超。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鄭寶琦是吳孟超人生轉折關頭的關鍵人物。

記者:當鄭教授把這個手術刀交給您的那個時刻,您是怎么想的?

吳孟超:一剎那間,我覺得主任對我太信任了,我心里也感到非常高興,非常感激,同時我也感到我的責任非常重大。

當年,吳孟超大學畢業時,因為小兒科的成績最好,學校準備留他在同濟醫院小兒科做醫生,他卻“不服從分配”,堅持要做外科大夫。

吳孟超:畢業的時候啊,我就要求當外科醫生,結果呢我外科成績考得不好,小兒科考得好。學校要留我當小兒科醫生,我不干,我一定要做 外科。

記者:您為什么一定要當外科醫生呢?

吳孟超:我覺得我從小就得到鍛煉,比如割橡膠啊,編籃子啊。因此手比較適合做手術,靈活。另外呢,解放初在上海,我參加過醫院搶救傷員的工作,實習過,我覺得自己無論從哪個方面都是比較合適的。

記者:那人家不讓您做外科,您怎么辦?

吳孟超:我就去找管事的教授,結果他給我說了一句很刺激的話:外科沒有名額了,你也不看看你自己,個子這么矮,這么小,能做外科醫生嗎?我氣壞了,拔腿就走,心想我非做外科給你看看!

不久,華東人民醫學院(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的前身)招聘,鄭寶琦教授正是外科的考官。

如果沒有鄭寶琦的慧眼識人,中國就失去了最好的肝膽外科醫生。

現在,鄭寶琦教授又一次把機會給了吳孟超。盡管周圍的人很吃驚,鄭教授卻對吳孟超抱著十分的信任,這讓吳孟超很感動。他終究沒有辜負老師的希望,手術成功了。而且,這是中國首例成功的肝癌切除手術。

這一天,距離那位外國專家關于中國要趕上世界肝臟外科水平還得二三十年的預言,僅僅過去了四年。

這一天,也是吳孟超醫學生涯的新起點。

之后,吳孟超發明了“常溫下肝門間隙阻斷法”。1962年,他將手術刀伸向了在肝臟上的位置最為險要的中肝葉,并成功完成了手術,一舉突破了“禁區中的禁區”。

在以后的歲月里,吳孟超不斷創新、挑戰,首創“常溫下無血切肝法”,使手術成功率不斷提高,進入20世紀80年代已無手術死亡。

1983年,憑著超人的膽識和智慧,吳孟超成功地為一個年僅4個月的嬰兒摘除重達600克的肝臟腫瘤,震驚了世界醫學界。

1997年,率楊甲梅教授等,采用世界最先進的“減體積”和“背馱式原位肝移植”兩種新技術,成功地為一名患有嚴重肝豆狀核變性的9歲患者進行了肝移植。

1999年,與陳漢教授一起,再次為一術后33年肝癌復發的病人進行肝癌切除術,術后病人健康如常人,是該院存活時間最長的肝癌病人。

記者:您一生做過了太多肝臟外科手術。我猜想,安徽農民陸本海的那個手術,大概是您最難忘的吧?

吳孟超:陸本海的那個血管瘤啊,18公斤重。我那時候在西安,1975年的時候,他來了,肚子很大,像懷孕一樣。我們就把他收進來了,組織全院研究。大家非常重視,一定要把手術做成功。

當陸本海挺著個像十月懷胎的孕婦那樣的大肚子,出現在吳孟超面前,讓見過無數肝病患者的吳孟超也不免有些吃驚。

原來,陸本海在八年前就被發現腹部長了個拳頭大小的瘤子,醫生認為是肝癌,沒法治,就對他說:想吃啥好的就吃點吧。但幾年過去了,他還活著,只是那個瘤子越長越大了。換了個醫院,醫生覺得如果是肝癌,病人就活不了這么長,做個穿刺看看吧。不料引起大出血,把醫生嚇得夠嗆。好不容易止了血,再沒醫生敢接這個手術了。

吳孟超仔細為他做了檢查,確認這是一個特大肝海綿狀血管瘤,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切除。

但要切除這么大的瘤子,誰都覺得把握不大。

據國外醫學文獻報道,美國著名的斯隆·凱特林腫瘤研究所在以往的30年中,曾經收治了22例“巨大肝海綿狀血管瘤”。所謂“巨大”,是指腫瘤的直徑在4厘米以上。他們對其中的10例做了手術,其中1例瘤體約25厘米,因為太大沒有切除。血管瘤在人體內隨時都會發生外傷性或自發性破裂,一旦破裂,即使在技術先進的國家,搶救的成功率也很低。

但是,面對著陸本海痛苦的面容和求生的渴望,吳孟超無法拒絕。

醫院黨委也十分重視這個手術,調集了15個科室共40多名醫務人員,成立了9個協作組,分別負責指揮、參謀、手術、麻醉、內科、輸血、特護、后勤、聯絡等環節,確保吳孟超的手術成功。

記者:當時在國際上也沒有做過這么大的血管瘤切除手術,您有把握嗎?

吳孟超:議論有啊,說你們這么大的腫瘤敢做啊?看熱鬧的也有啊,但是多數人都支持,院領導出面組織,校領導也很重視,組織了好幾個班子,那我當然有信心了。手術從早上八點鐘一直做到晚上8點鐘。

記者:整整用了12個小時。

吳孟超:做成功了,做成功了!非常高興,校領導就站在邊上看,院領導也在場。

1975年2月8日,吳孟超用了整整12個小時,從陸本海的腹部摘下了一個直徑63厘米、重達18公斤的血管瘤!

這個手術,至今仍然保持著世界記錄。

這次在北京,吳孟超的助手告訴記者,2005年,陸本海還與吳孟超有過聯系呢。

從1975年手術那天的再生到現在,陸本海已經整整存活了31年。

40年來,吳孟超成功實施了3000余例肝臟切除術,手術成功率達98.5%,而陸本海的存活年限已經成為世界之最。

出神入化的雙手

記者在幾年前曾采訪過中國著名的泌尿外科專家、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吳階平,他說,外科醫生要有一雙靈巧的手,他自己就有一雙很適合做手術的手:小,靈活,以至許多外國同行都用“三只手”來形容其靈動和靈巧。

那么,吳孟超有著一雙怎樣的手呢?

他的學生說,醫生分為幾等,第一等是小醫生,第二等是主治醫生,第三等是大師級的醫生,而吳孟超是那種屬于魔鬼級的醫生。

這個“魔鬼級”,除了醫術的精湛和境界,恐怕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有一雙很神奇的手。

1986年,國際肝炎與肝癌會議在上海召開,日本醫學界派來一個攝制組,專門拍攝吳孟超的手術過程。

他們當然知道這次拍攝的重要意義,攝影師非常盡心盡力,整整工作了一個上午,一個細節也不放過。

最后,他們終于滿意而歸。

可是,吳孟超的學生們卻不以為然,因為他們知道,雙手的感覺絕不是攝像機能記錄下來的:老爺子那手感能印到膠片上嗎?大家都在肝下面的小窟窿里做手術,但其中的奧妙絕不相同。不要說日本人,我們至今也不知道他那手伸進去是如何感覺的!日本人的攝像機就能弄去?

兩年前,記者就曾目睹了吳孟超做手術的過程,他將雙手伸進病患的腹中,抬著頭,手在里面摸呀摸呀,憑著手感就準確地找到手術部位。這種出神入化的手感,那真的是“魔鬼”才能有的。

而吳孟超自己卻說,他們說得太夸張了,我這雙手呀,就是小時候跟父親去橡膠園割膠練出來的。

記者:大家都說您的手非常神奇,您自己是怎么看的?

吳孟超:他們都把它神化了,實際上不是那么回事兒。我想我做手術呢,主要靠知識,解剖最重要,比如我知道這個地方沒有什么東西,我可以大膽地用手去分它,假如這里有大血管那就不能做,所以用手去分的時候,人家就看不出來。所以呢,這個手的技巧非常重要,一定要有技巧,至于這個技巧怎么來的?我是學裘教授的,裘教授也是這樣做,他也講技巧,他熟悉解剖。一定要曉得這個解剖,這個地方有什么東西或者這個地方有什么大血管,有什么重要的器官,你要了解清楚。往往有時候出問題就是不知道這個地方有大血管,也不知道這個地方有什么重要器官,一剪下去,就出事兒了。所以最要緊的解剖要熟悉。

吳孟超提到的裘教授,就是曾經被德國人譽為“當代中國外科之父”的裘法祖。

二戰時期,正在德國留學的裘法祖以出神入化的裘氏刀法,挽救了無數德國人的性命。1945年回國后,裘法祖在同濟醫學院任教,

1954年,裘法祖應邀到第二軍醫大學做兼職教授。

吳孟超一直把這個時期當成自己最走運的時期,因為在那里,他終于成為他的偶像裘法祖教授的學生。

記者:熟悉裘教授或者聽說過他的人都知道“裘式刀法”非常了不得。

吳孟超:“裘式刀法”有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手術做的解剖非常清楚。第二個特點,對器官保護得很好,所有器官,不多損傷一個。有的人打開肚子做別的手術,順手牽羊把闌尾也切掉了,裘教授不會的。第三個特點,做得快,干凈利索。第四個呢,病人恢復得快。這就是他的特點。我是抓緊時間向他學習,他也很愿意教我,所以我手術的方法等等都是“裘式刀法”。他還教了我幾句話,作為一個外科醫生要“會講,會做,會寫”。什么意思呢?“會講”就是說你會診要講,能夠講出一套,上課堂也會教學,要講得好,要上國際講臺,那就是要有很多學問才行啊,沒有學問你到處亂溜達不行,所以要實實在在地做學問。“會做”,那就是說做一件事情成功一件,做一件事情要做好,特別是外科醫生,做一個手術要做得漂亮、成功,病人也恢復得快,這是會做。“會寫”呢,就是要不斷地做總結。

吳孟超在國際上的“名氣”,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向外傳播的。1979年,他在國際上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醫生。那年,他隨同吳階平、陳中偉、楊東岳一起到美國舊金山參加第28屆國際外科學學術會議,與會的各國代表有2000多人。中國在此之前,由于歷史原因,與國外很少有這樣的交流活動,國外不了解中國,中國對國際水平了解得也不多。因此,他們的參會,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

在大會發言中,肝膽外科方面的發言有三位,前兩位是外國醫生,第三位就是吳孟超。

與會的外國專家做夢也想不到,肝膽外科方面會有一匹黑馬突然沖殺出來。

前面發言的兩位同行做的肝外科手術加起來是18例,成功率30%左右。而吳孟超一人所做的手術達到了181例,成功率91%。

一陣“吳旋風”就這樣沒有任何征兆地突然刮了起來,同行們紛紛向他祝賀,聽眾連連向他提問,會后回到飯店,前來拜訪的人絡繹不絕。報紙這么寫道:“沉默的中國人以東方特有的睿智悄無聲息地跨入了國際肝外科手術的領先行列,而令所有曾經忽視了他們的人大大地吃了一驚……”

吳孟超的論文被大會評為一等獎,他本人也因此成為國際外科學會的正式會員。

我寧可死在手術臺上

1993年,在吳孟超的組織下,一個融實踐和臨床為一體的專科研究所和專科醫院——上海東方肝膽醫院拔地而起。在這個大樓里,有現代化的標準實驗室,有可同時開展七臺手術的手術室,并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科研、醫務人員。

如今,上海東方肝膽醫院已經成為中國肝膽外科的一個人才庫,他的吳氏軍團已經在軍內外摘取了數以百計的科研成果。

1996年1月7日,中央軍委授予吳孟超“模范醫學專家”榮譽稱號。

在2006年的國家科學技術大會上,吳孟超的獲獎理由中,有一項就是:“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他領導的學科規模從一個‘三人研究小組’發展到目前的三級甲等專科醫院和肝膽外科研究所,成為國際上規模最大的肝膽疾病診療中心和科研基地;設立吳孟超肝膽外科醫學基金,獎勵為中國肝膽外科事業作出卓著貢獻的杰出人才和創新性研究;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門人才。通過他和同行們的共同努力,推動了國內外肝臟外科的發展,多數肝癌外科治療的理論和技術原創于中國,使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和診治水平居國際領先地位。”

兩年前,記者曾經在這座醫院里采訪了吳孟超院士。頭天晚上,他的親密搭檔陳漢教授病逝,令吳孟超心情十分沉重,記者非常擔心他能否正常工作。沒想到,第二天上午九點,吳孟超神情平靜地進入手術室,一個半小時后,手術結束,他又走向了第二間手術室……

這一天,像往常的任何一天一樣繁忙……

兩年后的今天,當記者在北京再次見到吳孟超時,又一次為他超人的精力所震撼,以他84歲的高齡,早就應該退休在家,含飴弄孫,安度晚年了。而他仍然堅持每天做2—3臺手術!

回憶自己從事肝膽外科的一生,吳孟超最感激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前面提到的鄭寶琦教授,另一位是他的老師裘法祖先生。

吳孟超說,從裘法祖身上,除了學習精湛的醫術,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做人,裘法祖有幾句話,不僅他一生都沒有忘,還要他的學生也永遠記住,這就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三餐溫飽,四大皆空。

吳孟超對學生說,這都是你們做醫生、做人的基本素質,一定要記住,對病人要負責任,做任何事情都要負責任。

也許,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吳孟超在耄耋之年依然沒有放下手術刀的原因吧。

記者:我聽說您現在每天還堅持做兩三臺手術,曾經有一次,大家都攔著您不讓您上手術臺了,您反而說寧可死也要死在這個手術臺上面。您還說時間已經不多了,要想得深一點,遠一點。您所說的深一點、遠一點,是什么呢?

吳孟超:我這個人是實干的,我熱愛我的事業,所以我是以醫院為家的人。我從早上八點鐘上班一直到晚上六七點鐘才回去,經常這樣子。就是星期六、星期天我也來看看。手術是我的專長,我也熱愛我的這個手術。所以呢,有一些病人請我,要找我那我就給他解決問題,能解決問題幫他們解決問題,所以我不能停下來。現在我年紀大了,要停下來,人馬上就衰老了。對我來講,我覺得我不停地動,不停地干,為黨多做一點工作,為人民多做一點工作才會心安理得。為什么?因為我是農民的孩子,窮苦孩子出身,黨培養我,國家培養我,才有我今天,我要把我的一切貢獻給黨。所以哪怕我哪一天的確是做手術做不動了,哪怕就躺在手術臺上我也愿意的,我是這樣想的。我這樣還是樂觀的。但是呢,我也想到今后要培養更多的人才,這非常重要。我希望他們年輕人能夠多學一點,多寫一點文章,多有一點創新的精神,向國外發表,爭取我們的國際地位。還有呢,培養更多的名醫出來,這樣子的話,我們的隊伍就會越來越大。

(責任編輯謝文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青青青国产视频|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a色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色在线|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色综合手机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无码aaa视频|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一区二区| 一本色道久久88|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 久久福利片|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自拍欧美亚洲| 99re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1区2区|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久久人体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亚洲无卡视频|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澳门av无码| 无码在线激情片|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一区| 天堂网国产|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久久综合激情网| 国产素人在线|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37.|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色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有专无码视频|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高清a毛片|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天天色天天综合|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首页| 美女免费黄网站|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激情|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2021国产精品自拍| igao国产精品|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久久婷婷六月|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