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78年,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高瞻遠矚,英明果敢,于6月23日作出關于擴大派遣出國留學人員的重要講話。要真正理解鄧小平留學教育的恢宏思想及其深遠意義,我們還要向歷史追溯。
力促清廷實施派遣留學生計劃
19世紀中期,封建專制的大清王朝正面臨“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和“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憑借堅船利炮,不可一世地向東方進發,在占據印度之后,又開始實施對中國不平等的鴉片貿易和殖民計劃。
此后的鴉片戰爭雖以清政府的失敗而結束,并未宣告清王朝的壽終正寢,可是它不可逆轉地改變著中國原有的封建專制的社會形態和文化形態。隨之,基督文明和當時先進的資產階級文化悄悄潛入中國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毛澤東所說的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就是對這種社會形態的高度概括。
西方在近代中國傳播西學的第一所學堂——瑪禮遜學堂,也就在此背景下開辦。中國留學運動的奠基人容閎,也就在此背景下由這個學校昂然地走向大洋彼岸的新世界──美利堅合眾國。
容閎,1828年生于廣東省香山縣南屏鄉(今中山市南屏鎮),該地與澳門僅一水之隔,是中國最早受到西方傳教士文化影響的地區之一。由于家貧,容閎雖然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但并未能進私塾以科舉為正途,自幼就被送到免費的“西塾”,從1841年起又一直在香港的教會學?,敹Y遜學堂學習。
1846年冬,美籍校長布朗博士因健康原因,決定回國休假。為此,他鄭重地向學生宣布:“我此次歸國,非常愿意帶3—5名學生赴美留學,使你們受到完整的新式教育,你們如有愿意隨我一起去的,請起立。我已與香港基督教會的幾名教友談妥了資助,為每人提供兩年的留學經費和父母的贍養費。”
布朗想不到,現在的中國人更難理解。四十幾名中國學生幾乎默然無聲,只有容閎、黃勝、黃寬三人起立。他們的父母起初也憂心忡忡。當時信息閉塞,國人對海外世界幾乎茫然無知,而有關海外駭人聽聞的傳說,卻使人毛骨悚然:中國小孩到了海外,美國的野人就要把人皮剝掉,換上狗皮,使人變成四不像,再送去展覽。容閎等三人也并非大智大勇之輩,心里多少有些疑慮,但還是踏上了遠赴美利堅的漫漫航程。因為當地有與海外貿易交往的經驗,學點西學技藝,可以賺錢養家,況且西方文化的啟蒙教育已豐富了他們走向域外的幻想。容閎終于到達了地球的那一邊,進入孟松學校學習,這是當時美國最好的一所大學預備學校。
一年后,黃勝因病回國。兩年后,容閎、黃寬在此學完了算術、生理、心理、哲學、文學等全部課程。此時,香港教會資助的時間已到期,黃寬接受了香港教會繼續資助的條件——到英國愛丁堡大學學醫并簽約。
容閎不為所動,拋開了香港的資助,堅持報考耶魯大學,但又拒絕了孟松學校為成績優秀的貧困生設立的以必須當傳教士作為條件的資助。他說:“傳道固然很好,但未必就是造福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獨一無二的事業?!薄拔译m然貧困,但是自由與生俱來,以后不管選擇什么作為學業,我都要選擇對中國最有利的去奮斗。即使政府不重用我,我不一定有大作為,但開創一種新局面也不一定就很困難,以完成我的夙愿?!?/p>
蒼天不負有心人。一個偶然的原因,使容閎得到了美國一個婦女團體的資助,得以進入耶魯大學。1854年,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個在美國畢業的大學生。更不同尋常的,他最早提出了以當時進步的西方文明使中國富強的觀念:“在大學四年級還未畢業時,我已經考慮了將來應行之事,計劃的輪廓已基本形成,這就是以西方現代之學術文明,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漸漸地達到文明富強的境界。”
前驅者總是卓而不群的。容閎的這種思想,這種理念,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教育救國論,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化思想。當時的西方之學術文明,乃是文藝復興后的資本主義思想文化,與當時中國的封建思想、封建文化相比,無疑要先進得多。
西裝革履的容閎,已經成了一個完全不同于中國傳統士大夫的新型知識分子。他具備了現代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民主觀點,但是血管里流淌著的仍是中國人的血。中國傳統文化的耳濡目染,鑄就了容閎不變的中國心和貧賤不能移的氣節;故國母親的情懷,時刻縈繞容閎的心頭;遠離故土,使他更客觀地看到了中西差距,促使他決心用西方現代文明改造中國的封建專制,使貧窮落后變成文明富強,使中國躋身于現代文明國家之列。
1854年11月,容閎從紐約乘“歐里加”號貨船回國。
為了適應環境,容閎蓄起發辮,穿起了長袍馬褂,還補習漢語。但在大清王朝的官僚體制中,他這個世界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得不到承認。容閎在《西學東漸》中回憶:“我在回國后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經三換職業。也許是我不切實際,太愛幻想,或是太高傲,難以成功。但是,人來到世界上,不單單是為了作為一個動物性存在而干活,我曾為求學而努力工作,特別希望能將我含辛茹苦所得來的學問奉獻出來,以發揮其造福同胞的最大作用,而不是僅為自身的利益而考慮問題?!?/p>
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軍可奪帥,不可奪志。
容閎始終沒有放棄大學時代選派中國少年到美國留學,進而改造中國的遠大理想。容閎為此上下游說,左右奔走。1860年11月,容閎訪問了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南京),向洪秀全的堂弟干王洪仁玕提出了向西方學習富國強兵的建議。但是通過數日的考察訪談,容閎看出了太平天國潛伏的危機,認為“太平軍的行為,沒有造福中國的能力”,不足以成就他改革大業,于是謝絕了封賞和挽留。
容閎矢志不移。通過著名數學家李善蘭等的介紹,他結識了曾國藩、丁日昌等權臣。1863年11月下旬,曾國藩以兩江總督的身份正式授予容閎前往西洋購買機器的全權。容閎不負重托,由歐洲轉北美,1865年將應購機器全部從美國運回上海,受到了清廷的嘉獎,被授封為五品實官,不久還被賞戴花翎。
1867年,容閎提出了“條陳四則”:(1)中國應該組織一個汽船股份公司;(2)政府宜派穎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學;(3)政府應該設法開采礦產,以盡地利;(4)政府應該禁止教會干涉中國人的司法程序,以防止外國勢力的侵入。
這是一個在中國全面推進改革和現代化的綱領,其中第二條尤為重要,即容閎夢寐以求的派遣青少年出國學習計劃。
1871年,在容閎的反復陳說下,才由兩江總督曾國藩會同直隸總督李鴻章聯名上奏,終于獲得批準。清廷決定:招收16歲以下的少年120名,從1872年開始,分4批赴美學習,時間15年;在上海成立幼童出洋肄業局;在美國成立留學生事務所。陳蘭彬任留美事務所監督,容閎任副監督。
1872年8月11日,中國首批留美幼童詹天佑、梁敦彥等30人乘“中國”號輪船由上海啟程赴美,中國公派留學由此開始。
開中國學生留學歐美之先河
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表明,容閎倡議促成并帶領幼童留學,沖破了幾千年來中國封建教育的格局,掀開了中國留學教育第一頁,促進了國內新式教育的發展,開啟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成批到國外學習的先河!
幼童們天性活潑,初抵美國,著絲質長袍,穿白底綢鞋,留長辮,每天按照規定時間學習,任務繁重,不僅有英文,還有中文。當時美國學制為小學八年,中學四年,大學四年。幼童們目標遠大,充滿朝氣,刻苦認真。抵美后的五至六年,都能從初中或高中畢業甚至升入大學,部分人用10年左右的時間即完成了原計劃15年的課程。
詹天佑從高中到大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考入耶魯大學后多次獲得獎學金,1881年畢業獲土木工程師證書。從到達美國至大學畢業,總共用9年時間。在幼童抵達美國的10年之內,唐紹儀、梁敦彥、蔡紹基、歐陽庚等60多人已考入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
當時的美國《紐約時報》評論說,中國幼童機警、好學、聰明、智慧,像由古老亞洲帝國來的幼童那樣能克服外國語言困難,且能學業有成,我們美國子弟是無法達到的。1876年,全體幼童應邀出席在費城舉辦的美國開國100周年世界博覽會,他們的作業成績在博覽會上展覽,美國總統格蘭特親切接見了幼童,并與每一位親切握手。
在首批幼童出國的第二年,即1873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也正式奏請清政府派遣學生赴歐學習。不過,由于次年發生了日本侵略臺灣事件而被擱置,但這促使清政府于1874—1875年開展了一次空前的“海防大籌議”,建設海軍,御侮自強,已成為當務之急;也表明清廷對“師夷長技”的認識已由機器的購買發展到人才的培養和自行建造艦船階段。1877年,沈葆楨聯合李鴻章一起上奏清政府獲得批準,以福建船政學堂學生為主,分別赴英、法等國學習海軍業務和機械制造工業,每批的學習時間為6年。
1877年3月31日,第一批30名留歐學生,懷著“窮求洋人奧秘”的愿望,為著祖國的自強,駛離福州,向歐洲進發。1882年第二批、1886年第三批、1897年第四批共50余人,分別赴歐洲學習。
赴歐學生年歲較大,都是學有一定基礎的專業學生,初懂機電、外語、駕駛和海軍業務等,到英、法等國后,有具體的學習專業和目標,不必像幼童那樣從小學開始。首批赴歐的30人,分別被送入學校、工廠,學習制造、駕駛等。學習駕駛技術的學生均登上艦船實習操練,“周歷地中海、大西洋、美利堅、阿非利加、印度各洋,對行軍布陣及一切戰守之法無不熟練”,“劉步蟾、林泰曾、蔣超英、方伯謙、薩鎮冰、嚴復頗為優異”。學習制造的魏瀚、陳兆翱等皆成績優秀。此后,各屆赴歐學生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有的學生為了學有所成,抱病苦讀,甚至客死他鄉。
新生事物的成長,總會不時受到暴風雨的襲擊。
幼童們的全面發展和自由民主意識的提高,引起了留美監督陳蘭彬、吳子登等駐美頑固派官僚的不滿,吳子登把幼童們剪短發、穿西服、不行三拜九叩之禮,視為大逆不道,上告清廷,說容閎“縱容學生,任其放蕩淫佚”,“此等學生,若更令其久居美國,必致全失其愛國之心,他日縱能學成回國,非特無益于國家,亦且有害于社會,當從速解散留學事務所,撤回留美學生”。
其時曾國藩已死,李鴻章猶豫了,奕也后退了。因為清廷支持留學的根本目的,乃是培養中體西用的人才,富國強兵,以保證大清體制不變,而并不是認同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當他們懷疑留學生們有洋化的危險時,也就毫不留情地同意撤回。于是愚昧透頂的清政府終于下令:從1881年開始,分三批全部撤回。
對此,容閎深感震驚,致書李鴻章,申述詳情,請求清政府不要撤回留學生。
當時的美國總統格蘭特專門為此事致書李鴻章,請他勸說清政府收回成命。
太平洋的風浪格外洶涌,幼童的心境也日益悲涼、復雜,他們披風沐雨,向著東方進發。他們回來了,回到了祖國,回到了他們赴美啟程時的上海灘。但是,沒有笑臉迎接,沒有鮮花歡迎。他們坐上了上海海關道臺衙門雇來的獨輪車,被一隊水兵押往道臺后的“求知學院”,一一審查,然后被派往各處,充當翻譯等一般工作,月薪不過4兩銀子。
差不多與留美幼童回國的同時,赴歐學生也陸續回國,其中學習海軍業務的留學生,逐漸成為中國海軍的中堅。自海軍司令丁汝昌以下,主要軍官皆為留學英美的留學生。他們是:北洋海軍右翼總兵兼“定遠”艦艦長劉步蟾,北洋海軍左翼總兵兼“鎮遠”艦艦長林泰曾,“靖遠”艦艦長葉祖圭,“經遠”艦艦長林永升,“濟遠”艦艦長方伯謙,“超勇”艦艦長黃建勛,“廣甲”艦艦長吳敬榮,“廣丙”艦艦長程壁光,“威遠”艦艦長林穎啟,“康濟”艦艦長薩鎮冰,“濟遠”艦大副沈壽昌,“致遠”艦大副陳金揆。
抗擊外侮,忠勇報國
疾風知勁草,中華民族的反侵略戰爭檢驗了留學生的忠誠、堅定和勇敢。幼童們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批抗擊外侮的新型知識分子。
1884年6月,福建馬尾。中法馬尾海戰。
7名幼童英勇參戰,他們是旗艦“揚武”號槍炮官詹天佑、尚容謙、楊兆楠、黃季良、薛有福,以及鄺詠仲、吳其藻。其中鄺詠仲、楊兆楠、黃季良、薛有福英勇犧牲。上海英商所辦《字林西報》報道說:“這次中法海戰,約經五小時三刻鐘。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國人會這樣勇敢力戰?!畵P武’號兵艦上的學生七人中以詹天佑的表現最為動人。他臨大敵而毫無畏懼,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上,還能鎮定如常,鼓其余勇,由水中救起多人。”美國駐華公使楊約翰,在中法海戰一結束,即向美國國務卿佛林休生專門報告了此事,說在此次福州事件中,這些“洋化”學生都充分表現了高度勇敢及愛國心,并照會清政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希望中國政府重新恢復派遣學生赴美留學。
1894年,黃海,豐島。
北洋海軍正在與日本海軍聯合艦隊,進行一場空前的海戰。
“濟遠”艦大副沈壽昌,在危急關頭主動登上望臺指揮作戰,頭部中彈,壯烈犧牲?!俺隆迸炁為L黃建勛、“揚威”號艦長林履中,都在艦沉落水后拒絕救援,毅然殉海,與艦艇同歸于盡。“經遠”艦艦長林永升在海戰開始時,將龍旗高高懸起,并拆掉了船艙木梯,決意破釜沉舟,與日艦決一死戰。船身中彈,最后林永升腦漿迸裂,壯烈殉國。“致遠”艦艦長鄧世昌與留美學生大副陳金揆指揮官兵擊傷日艦多艘,在“致遠”艦多處中彈的情況下,陳金揆駕駛該艦奮力沖擊敵艦“吉野”號,不幸被敵魚雷擊中,陳、鄧與全艦官兵一同遇難。
1895年2月17日,威海衛,劉公島。
被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用作靈船的北洋海軍“康濟”號,在拆去了所有艦炮之后,由留英學生薩鎮冰駕駛,載著丁汝昌、劉步蟾等人的靈柩,在凄風冷雨中向煙臺駛去。幾年前還號稱世界第四的中國北洋海軍全軍覆滅,以留學英美學生為核心和中堅的中國第一批海軍英才,也幾乎喪失殆盡,中國的萬里海疆成了東西方列強炮艦為所欲為的游泳池。
甲午海戰悲慘的結果和留學生悲壯的獻身精神表明,僅有先進的器械設備,沒有先進文化和先進思想,沒有現代化的國家管理體制,不根除腐敗,就不可能挽國運于既倒,中華民族是不可能復興的。
“洋務”中的建樹與西方先進思想的傳播
赴歐美學習的留學生們作為中國最早一批接受先進文化的知識分子,如同被埋沒的金子一樣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后,都逐漸走上了中國歷史舞臺,放出了特異的光彩,在海防、鐵路、外交、機器、郵電、礦冶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貢獻。
詹天佑在回國多年以后,得以學用結合,建造了灤河大橋,修建了西陵鐵路等工程,特別是他修建的京張鐵路,開創了中國人自行修建鐵路的先例。
幼童中有中國郵電事業的奠基者,興建了中國第一批正式陸路電報線路津滬線。周萬鵬主持規劃和建造了寧漢線等電報線路,并輯錄《萬國電報通例》,使中國的電報通訊事業標準化。
幼童中有中國第一代礦冶工程師,開發了華北及長江中下游的許多礦藏。工程師吳仰曾,曾任開平礦務局副局長。
幼童中有中國最早、最有現代意識的外交官。在弱國無外交的艱難時期,他們為國家民族爭權利,連西方列強也不得不刮目相看。唐紹儀以全權大臣身份代表中國就西藏問題與英國談判,捍衛了中國主權。在辛亥革命后南北議和期間,唐紹儀作為北方清廷的代表,卻以其民主意識和觀念,敦促清廷和袁世凱接受共和。
福建船政學堂的留歐學生引進了西方的造船、海軍業務等科學技術,縮短了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差距。陳兆翱、魏翰等回國后,經過5年的努力,自行設計制造了中國當時最大最新式的巡洋艦──“開濟”號,打破了在福建船政局工作的歐洲人認為中國人不可能在短期內掌握造船技術的斷言。
他們積極參加路礦等實業活動,興建礦山、鋪設鐵路、興辦電報。林日章等在山東煙臺發現了銀礦,池貞銓在馬鞍山勘明煤層厚度,并開挖煤井,獲得成功;鄭清廉、王壽昌等擔任京漢鐵路總辦和會辦的要職。
他們擔任專門學校的教師,培養了一大批新型的知識分子和專業人才,傳播西方文化。大力介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和其他的學術理論,開啟民智,影響了清末民初幾代中國知識分子。
嚴復,首批留歐學生,先入抱士穆德學校,后進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校學習。在學業考試中,成績總是列為優等。他還經常走出校門,認真觀察、研究英國的資本主義社會,英國為什么會富強,中國為什么會落后?1879年回國后,嚴復擔任福建船政學堂的教習和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總辦,任職20多年,培養了駕駛與管輪專業學生200多人。甲午戰爭失敗后,他開始翻譯《天演論》等著作,把進化論等思想介紹到中國來。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前的所有譯著中,《天演論》的影響是最大的。他成為近代中國學習和傳播西方資本主義新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資產階級最主要的啟蒙思想家。
與嚴復同期赴歐的中國駐法使館隨員馬建忠,也是一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他一面工作一面到巴黎政治學院學習,一年后獲得文科碩士學位。通過實地考察研究,他發現歐洲各國之所以富強,關鍵是制度和政策較清政府先進優越,認為歐洲各國“學校建而智士日多,議院立而下情可達”,這是他們富強的根本,至于“制造、軍旅、水師等技術方面,皆是其末端”。
在對西方的認識過程中,近代中國人首先看到的是西方各國的武器精良,技術先進,于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幾乎眾口一詞要學習西方技術。但敢于正視現實的留學生中的思想家,通過實地考察,進一步認識到西方之強主要在于文化之先進和制度之優良。但是,在當時,容閎、嚴復、馬建忠等人的認識,還遠遠不被人們所接受。
甲午海戰的失敗、留學生的鮮血驚醒了國人,中國傳統的封建文化和政治制度必須改革。中國以1895年的“公車上書”為起點,以清廷為中心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維新開始興起;同時,以1896年對日本派遣留學生為標志,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空前的留學大潮,即將漫天涌起!一個新型的、學貫中西的知識分子群體,即將在大清王朝行將滅亡的軀殼中誕生!中國傳統的社會走向和文化走向,都在悄悄地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革!以孫中山、黃興等留學生為領袖的辛亥革命的暴風雨即將來臨! (責任編輯喬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