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之上的追求”與“教派般的文化”是偉大的企業所具備的特點。我們希望在公司形成持之以恒的共同價值觀,這樣可以造就一種長久的競爭力和可以傳承下去的企業精神。
當你在行業內要率領自己的品牌、團隊開局時,應當讓高管同僚們明白,營銷管理的實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唯一終點是成就。全程循環往復要落實的是:目標、職責、行動。期間,時刻警惕自己所擁有的特權思想,快去行使崗位職權而非權力才是對的,職權的本質在于幫你實現企業目標。
對愛顯示自己權力的高管我多心存恐懼,杜絕官僚行為在機體內泛濫是全員的共同使命。時代在不斷發展前行,行業競爭刺激耀眼。沉舟側畔,隨著歷次市場技術突破性的變化,帶來的是一些企業領先地位的喪失和另一些企業的同步崛起。
發人深省的是,原領先企業衰敗的決策,都是被人們視為企業最佳狀態時產生的。做符合顧客意志的決策,投資創新技術,向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研究市場趨勢,系統的將資本投向企業認為可以保證最佳回報的項目之上……當這些良好的愿望不小心成為其衰敗的根源時,績優企業突破性的創新多被扼殺在萌芽狀態。
今天的創新,早已突破新產品、新技術的巢臼,更注重將產品概念、成本控制、品牌理念等塑造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比如木地板行業,“運動型地板”作為一種新概念,強調地板基于健康生活方式的運動性,隱藏其身后的是成本領先、差異化和專注化的背景釋放,從而引發市場的爆發力,使業內驚詫。
在中國市場上,企業競爭的不二法寶是成本競爭。長期成本競爭的雙刃效果,引發新的競爭方式加入。用產品、技術、經營模式升級來提高盈利能力,提前進入與顧客合作的時代;營銷戰略時刻與顧客站在一起,與顧客分享回報;不斷去創新產品和創新價格,給顧客更多消費自由;這種價值上的革新,會質變行業格局。
誠然,領導素質決定成功的必然性、持續性,決策者需常常與同僚溝通,以避免亡羊補牢之事的發生。
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的故事耐人尋味。
魏文王問扁鵲:“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但哪一位最優呢?”
扁鵲答:“長兄卓越,中兄優秀,我最差。”
文王疑,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治病,治病于病情發之前,由于常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常人多認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而我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眾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由此評判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譽朝野。”
觸類旁通,大家都明白,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不少經營者巨星隕落,未能體會此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
扁鵲的故事孕育的哲理我深度認同,還有個理論我深深認可——偉大的公司“造鐘,而不是造時”。致力于建立一個時鐘,而不只是找對時機,用一種高瞻遠矚的產品打入市場;規避高瞻遠矚領袖的人格特質,側重致力于構建高瞻遠矚公司的組織特質,這樣,最大的創造物是公司本身及其代表的一切。
只有這樣,作為“我們”比“我”更重要的團隊領導者,”利潤之上的追求”與”教派般的文化”的達成與持續,才會成為可能。
(編輯:梁弘lh3534@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