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作復合詞(它是語素“綠”和“色”的復合)用由來已久,《現代漢語詞典》1992年本中已收有“綠色植物”。從構成成分的詞義上來說,“綠色”和“植物”都是本義,前者義為“像草和樹葉茂盛時的顏色”,后者義為“生物的一大類”。
近年來,“綠色”頻頻以各種轉喻義與其他名詞復合而構成新詞。當今媒體上這種“綠色”詞匯之多已經達到泛濫成災的地步。有讀者甚至痛心疾首地呼吁要“拒絕綠色污染”(胡增官,“正義網”2004年4月20日)。綜合各媒體的相關用例,詞素“綠色”的轉喻義之一為快速、便捷:
今年9月,牛營子鎮為了進一步密切干群關系,決定建立干群綠色通道,設立 政務公開公示板,建立領導接待日制度,明確公務辦理時間,暢通便民利民渠道, 效果立竿見影。(《中國青年報》2002年12月11日) 銀監會在審理時將設立綠色通道,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審批。銀監會為外資行 開“方便之門”。(“東方早報網”2004年12月2日)。 轉喻義之二為環境保護或環境污染治理:
一些資金雄厚的上市公司理應開發紡織綠色產品,只有這樣,面對出口的“綠 色壁壘”才能打破。(《新聞晚報》2003年7月25日)
參加政協廣東省八屆五次會議的民革廣東省委建議,在人口密度大、污染嚴 重的廣州老城區發展城市電車,推行“綠色交通”。(《南方日報》 2002年1月28日)
“綠色殯葬”成了另一個命題。目前,上海已經開始了以骨灰 安葬不占用土地為目標的殯葬“第二次革命”。(“東方早報網” 2004年11月22日)。“綠色產品”指環保型產品;“綠色壁壘”又被稱為“環境壁壘”,指進口國政府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由而對進口產品設置的貿易障礙;“綠色交通”主要指尾氣排放量為零的電車;“綠色殯葬”主要指既不占地又不污染環境的殯葬方式如海葬。
相關用例還有:綠色家電、綠色奧運、綠色大巴、綠色照明(節能)、綠色飯店、綠色環保產品、綠色消費、綠色環保消費、綠色國民經濟、綠色和平、綠色建筑、綠色農業、綠色城市、綠色制造、綠色纖維產品、綠色能源(無核電能源)和綠色技術等。
轉喻義之三指健康,包括身體健康、精神健康、(發展的)健康持續和公眾健康:
于是有偏激者稱,高爾夫運動是“綠色鴉片”,應當立即戒除。(“東方早報 網”,2004年11月24日)
該聯盟的負責人表示,青少年綠色網絡的建設還缺乏企業參與。(“東方早撤 網”,2004年12月9日)
全行業聯合起來,建立統一的健康讀物標準并健全一套行業性的監督檢查機
制,徹底凈化未成年人出版物市場,為孩子們打造一片綠色閱讀空間。(“東方早 報網”,2004年12月13日)
展望2005年,中國房地產業經過2004年的“瘦身”,將為我們迎來綠色地產 年。(“東方早報網”,2004年12月21日)。
又《香港商報》2004年11月16日:“醫院在下午啟動綠色應變警示,表示醫療系統出現不尋常的傳染病個案,而醫院亦暫停接收兒科新病人。”此例中“綠色應變警示”是一種級別較“防感染”措施更高的“感染控制”措施,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停收新病人和將已感染的病人集中治療。其中的“綠色”轉指通過采取感染控制措施確保公眾健康安全。
轉喻義之四指扣除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損失后所得的(值):
在現有的GDP核算基礎上,扣除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損失,就是“綠色
GDP”。(“東方早報網”,2004年12月29日)
其實,“綠色”的這些轉喻義都和其象征義環保、健康、充滿生命力有關。可以說,這些意義都是在其象征義的基礎上引申或轉喻而來的。“綠色”所構成的詞語,其語義都不是構成成分之義的簡單相加,而是新產生出的語義。
從語義關系類型來看,“綠色”多和另一名詞構成偏正式短語。其中“綠色”是修飾詞,另一名詞是“中心詞”,如以上用例中“綠色通道”、“綠色產品”等。“綠色”作中心詞的情況較為少見,如(下例中“人文綠色”意為“人文健康”):
他曾和張寶全等地產商一起,給近年來中國瘋狂擴張期的地產市場注入清新 的人文綠色。(“東方早報網”,2004年12月9日) “綠色”還可與另一名詞構成聯合式短語,如下例中的“綠色和平”:
來自“綠色和平”組織的瑟耶爾說:“溫室效應產生的影響比我們任何人預期 的都快得多,熱浪、干旱、洪災、格陵蘭島冰川的融化以及南極西部冰架漂移等等, 有那么多讓我們擔心的現象,所以我們必須盡快采取更進一步的措施來對付。 (“東方早報網”,2004年12月8日)
進入新千年后,“綠色”概念已經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衣”方面,人們談論“綠色纖維產品”和“綠色紡織產品”;在“食”方面,人們吃“綠色食品”,去“綠色市場”進行“綠色消費”;在“住”方面,人們選擇“綠色城市”中的“綠色建筑”和“綠色旅館”;在“行”方面,人們倡導“綠色交通”并乘坐“綠色大巴”。“綠色”概念的如此深入人心,和新千年人們日益關注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關注環境保護、關注身心健康和關愛生命是密不可分的。
(王馥芳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
(馬蘭梅 復旦大學外文學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