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循環經濟區被列為國家首批13個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之一,為柴達木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業應在支持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中大有作為。
一、金融業在支持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
(一)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為金融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十一五”及今后一個時期,全球資源性產品呈現新一輪需求高峰,受其影響我國資源性產品短缺和價格上漲呈現出長期化趨勢,這種情況下,更加有利于柴達木循環經濟區的發展。中央、省委對柴達木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高度重視,“十一五”至2015年期間園區內重點規劃建設工業項目為149個,總投資達785.92億元。其中:石油天然氣化工投資為249.03億元,鹽湖化工投資為396.70億元,煤及煤化工投資為45.47億元,有色金屬投資為90.33億元,其它工業投資為4.39億元。大量重點項目的開工建設,將在更大范圍內引進國內外資金、先進技術、專門人才和管理經驗,更好地促進企業開拓國內國際市場。隨著柴達木循環經濟的發展,轄內企業信貸資金需求量將會增大,金融服務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循環經濟區的成功建設離不開轄內金融業的大力扶持。同時,柴達木循環經濟也為金融業自身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二)制約金融業發展及支持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海西州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深化體制改革的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大力調整信貸結構,優化信貸投向,有效支持了柴達木經濟的發展。但目。前仍存在小企業、“三農”有效信貸需求不足,信貸資金分布不均衡等問題。究其原因,制約金融業自身發展及進一步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1.金融機構呈逐年減少趨勢,且機構分布不均衡。國有商業銀行為防范風險和提高經濟效益實施了從經濟欠發達地區逐步退出的發展目標。從2000年以來,轄內銀行業機構減少了37個,目前銀行業金融機構主要集中于經濟發展較快的格爾木、德令哈兩市。截至2005年末,格爾木地區有機構網點50個,占比為45.05%,德令哈地區有機構網點21個,占比為18.92%;其余二縣(烏蘭縣、都蘭縣)三行委(大柴旦、冷湖、茫崖)共有機構網點40個,占比為36.04%。金融機構的減少,造成了金融市場功能弱化,金融服務水平下降,大部分地區信貸資產嚴重萎縮。
2.現行信貸體制改革不利于地區經濟的發展。一是貸款審批權限的上收,極大地削弱了基層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拓展動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發展客戶的機會;二是“貸款責任終身制”導致了銀行“惜貸”、“慎貸”現象的發生,如某行《貸款質量責任認定辦法》規定“新增貸款產生不良貸款1%的客戶經理,堅決追究責任”,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信貸人員主動開展貸款營銷的積極性。
3.“雙優雙大”信貸政策的實施。客觀上造成了信貸資金的高度集中。一是客戶集中,截至2005年末,地區授信額度億元以上大中型企業11戶,授信額度達41.10億元,戶均授信額度為4.19億元,轄內單一客戶貸款余額占比最高的行達80.61%,最低的也達20.75%。二是行業集中,從行業投向來看,投向鉀肥行業19.91億元,占貸款總額的44.34%;堿業6.5億元,占各項貸款總額的14.48%;水電行業1.24億元,占各項貸款總額的2.76%;三是地區集中,截至2005年,格爾木地區各項貸款余額為315705萬元,占各項貸款總額的70.32%。
4.社會信用意識差,投融資環境不理想。長期以來由于社會信用體制不健全,信用環境惡劣,目前地區銀行業機構最突出的風險仍然是信用風險。一是不良貸款基數大,抓“降”清收任務十分艱巨:二是由于企業、個人信用意識差,逃廢銀行債務的現象依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二、促進金融業助推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的途徑與方法
(一)建立健全金融組織體系。海西州已形成以農業發展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為主的組織體系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目前國有商業銀行主要集中于經濟發展較快的格爾木、德令哈兩市,天峻縣沒有一家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其余二縣(烏蘭縣、都蘭縣)三行委(大柴旦、冷湖、茫崖)中均有一家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由于轄內金融機構組織體系不夠全面,布局不盡合理,使得一社難支“三農”,中小企業融資難、金融服務水平低下的矛盾十分突出。
針對上述實際情況,建議如下:一是合理調整現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適當增設分支機構,增強對欠發達地區的經濟支持力度;二是設立地方性商業銀行、社區銀行、農村銀行,以彌補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撤并后金融服務不足的空缺,切實加強對中小企業、“三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等弱勢行業、弱勢群體的金融扶持力度,保持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園區內的均衡發展:三是適當增加政策性銀行分支機構,如在轄內增設開發銀行分支機構,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地區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二)各金融機構應找準市場定位,加快產品、制度創新,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一是改進國有商業銀行現行信貸授權授信制度,合理規定地市分行、縣支行的信貸權限,允許基層行在核定的貸款額度內自主審查發放貸款,加大對地方經濟的支持力度;二是為避免各國有商業銀行盲目投資大企業、大項目,造成信貸資金高度集中、貸款同質化的趨勢,應積極培育新的客戶,加快產品創新,通過以下途徑,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將營銷中小企業貸款業務作為主攻方向,借鑒發達地區商業銀行成功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經驗、引進其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辦法為我所用,并根據地區中小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推出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信貸產品,簡化信貸審批程序,發展壯大中小企業客戶群體:將營銷個私貸款作為信貸增長的突破口,注重調查研究,創新產品,培育特定的目標客戶群;農業發展銀行應轉變功能,擴大業務范圍,將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扶貧專項貸款上有所區別,有所側重;大力拓展中間業務,各行根據自身發展優勢,打出自己的品牌,形成各自的發展特色。如轄內工行可進一步發展壯大網上銀行業務,將其作為自己的品牌業務;建行將工程審價業務作為提升中間業務的籌碼;農行利用點多面廣的優勢,發展好結算業務,提升綜合競爭實力。
(三)加快誠信社會建設步伐,為園區內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投融資環境。地方黨政部門要把金融業發展放在地方經濟發展的大盤子內,積極協調司法部門,集中力量,加大案件執行力度,依法有效打擊企業和個人惡意逃廢債行為,提高金融機構依法收貸的實效,切實維護金融債權;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筑科學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增強銀行支持中小企業的信心,鼓勵和支持建立不同類型的信用評估機構、信用評級機構等。
(四)加強金融監管,增強服務意識,做好風險預警工作,為維護轄內金融穩健運行做出積極的貢獻。一是協調建立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各金融機構應定期或不定期對同一貸款企業情況進行信息交流,多方聯動加強對企業資金使用真實性的監督檢查;二是加大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違規經營的處罰力度,建立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三是監管部門、人民銀行應加強與地方政府部門的溝通協調機制,建立經濟金融信息共享機制;四是建立對大客戶、違約客戶的風險通報機制,把目前對各機構的事后監督逐步過度到事前預防和預警上來,保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合法穩健運行,促進產業園區內經濟金融的協調發展。
(作者單位:海西銀監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