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參與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推進優勢資源的綜合開發、有效配置、循環和有序利用,對于促進天峻的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天峻縣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
天峻是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緊緊圍繞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是促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所在。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措施。天峻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和畜產品資源,近年來,天峻立足于構筑“黑色煤炭業、綠色畜牧業”的產業目標體系,逐步走出了畜牧業經濟占主導的低水平發展階段,正向工業化初始階段邁進。資源利用水平較低、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已成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發展質量的重要障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發源于天峻的布哈河是青海湖的主要入湖水源,素有“青海湖水塔”之稱,是全省的重點的生態涵養區之一。高海拔、土地肥力低下致使境內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只有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使生態得到修復,經濟發展也才能走上遵循生態規律的正確軌道。
(三)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天峻社會主義新牧區的必由之路。對于天峻而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不僅可以使牧業更多地在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中求得較快較穩的發展,而且可以在牧業產業化、牧民知識化,牧區城鎮化等重點環節上取得突破,更好地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更好地落實以工促牧、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對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天峻縣發展循環經濟面臨的主要困難
第一,基礎性制約嚴重,突出表現為牧區水、電、路建設滯后,鐵路、天木公路運力運能不足,縣內公路通過程度淺,電網、通信網絡覆蓋面不廣且保障程度不高,基礎設施狀況不能承載資源開發、經濟發展及新牧區建設的需要。
第二,體制性制約嚴重,突出表現為一些領域的改革不到位、不徹底,體制機制創新跟不上形勢要求,生產要素市場發展滯后,改革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
第三,結構性制約嚴重,突出表現為工業經濟高度依賴煤炭采掘業,資源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水平低,產業鏈短,煤炭資源、畜產品資源加工程度和層次都比較低,影響了經濟發展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第四,資源性制約嚴重,突出表現為地勘工作滯后,接續資源保障程度低,生態環境脆弱,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不斷加大,給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第五,協調發展的壓力增大,突出表現為部分城鄉居民生活困難;城鎮就業壓力大、牧區勞動力轉移渠道單一;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公共服務體系仍不健全,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貧的問題仍然存在。
三、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柴達木循環經濟區建設
(一)加強引導和扶持,促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一要以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牧措施為保障,以加強牧業基礎設施為重點,以調整牧業經濟結構為主線,以加快牧業科技進步為支撐,不斷提高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二要堅持以確保牧業生產穩定發展和牧民持續增收為目標,建立促進牧業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積極探索國家支持、工業反哺和自我發展相結合的支牧措施,既要挖掘牧業內部潛力,又要發展非牧產業,尤其要大力發展勞務經濟,鼓勵、引導富裕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拓寬牧民就業增收渠道。三要堅持城鄉統籌,促進“牧業、牧區、牧民”不斷發展。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搞好鄉村規劃,抓好試點示范,加快牧區定居點建設,促進牧區人口由散落定居向集中規劃、配套建建設轉變,完善義務教育、公共衛生、文化體育、廣播電視、通訊等社會事業設施,加大扶貧開發和對困難群眾的救助力度,倡導健康文明風尚,逐步改變牧區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發展滯后的現狀,改善牧區整體面貌。四要強化對牧業的社會化服務,切實加強牧民實用技能培訓,不斷擴大“陽光工程”實施規模,大力發展牧業經濟合作組織、專業協會,提高牧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牧民開拓市場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五要認真研究,落實措施,擴大主導畜產品生產規模,大力調整畜群結構,加快畜群周轉,培植龍頭企業,強化牧業協會職能,進一步推進牧業產業化。
(二)圍繞優勢資源開發,不斷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一是要以建設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和新興工業基地為目標,推動資源開發由原料輸出型向精深加工型、由單一開發型向循環經濟型轉變,形成以煤炭工業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要不斷改進煤炭開采工藝,提高煤炭資源的回采率,同時做好對各種尾礦的回收處理。逐步形成以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為特征的清潔生產性的產業鏈,形成以物質的閉路循環和能量梯級利用為特征的生態工業網絡,在生產的各個行業及社會流通服務、消費領域形成產業鏈,使廢舊物資得到反復利用和再生循環,讓資源得到最優化配置的循環經濟。二是要加快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提高畜產品加工和增值能力,加快發展高原獨有綠色食品特色產業,充分利用天峻冷涼氣候條件,重點對“天峻山”品牌進行高標準設計、高起點運作、高技術生產,徹底改變產品層次低、加工程度淺、市場競爭力弱的現狀。
(三)大力強化生態保護和建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一是抓住環湖生態保護區建設和大通河上游生態綜合治理機遇,抓好布哈河流域、大通河源頭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恢復平增強天峻的生態屏障功能。二要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統籌抓好退牧還草、減畜育草、蟲鼠害防治、人工增雨、生態監測工程,引導牧民積極參與生態建設,促進生態建設與牧民增收“雙贏”。堅持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相結合,切實防止煤炭資源開發對草地生態的破環和對布哈河流域、大通河源頭污染,促進生態保護建設同經濟發展相互推動,共同發展。三是依托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環湖生態經濟圈等重點生態項目建設,加大對蘇里、木里、舟群、新源、快爾瑪、江河的生態建設投入,抓好天然林保護、退化草場治理、野生動植物保護,加強對環湖特有物種青海裸鯉、中華對角羚的保護,促進天峻高原生物多樣性。四是要把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及集中供熱、供水等城市基礎設施納入建立循環型社會的重要內容,形成生產生活之間的良性循環,相互協調。五是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加大對環境污染的監測和管理力度,加強對建設項目的環境評估,防治環境污染。
(四)統一思想,轉變觀念,提高對發展循環經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理念和發展模式,廣大干部群眾對此還缺乏必要的了解,特別是對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不深不透。因此,要以宣傳教育入手,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宣傳等活動,使循環經濟的理念深入人心,讓廣大群眾充分認識到可持續發展是柴達木地區乃至全省經濟發展的理性選擇,發展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體現,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把節約資源、回收利用再生資源等活動變為全體公民自覺行動,形成各級領導思發展、人人議發展、行行謀發展,全社會關心、支持和推動發展循環經濟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