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是在生態規律指導下的人類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是一種資源利用與環境要素協調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經濟模式。它以資源的高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為基本特征。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對我州這樣一個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地區來說,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笆濉币詠?,州委、州政府緊緊抓住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性機遇,著眼于礦產資源的深加工和產業鏈的延伸,提高工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進入“十一五”時期,隨著我州資源開發進程的不斷深入,發展工業循環經濟不僅是全州經濟建設的迫切需要,更是對我州經濟建設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海西這樣一個特殊的地理環境、資源環境、生態環境、經濟環境、人文環境下發展工業循環經濟,走“綜合開發、有效配置、循環利用、永續使用”的路子,必將對海西的經濟發展從傳統經濟向循環經濟過渡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將不斷增強工業的整體競爭力和綜合實力。下面就發展工業循環經濟談一點粗淺認識。
“十五”期間我州工業發展狀及存在問題
“十五”期間,伴隨著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我州工業經濟取得了較大發展,已成為全州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2005年,全州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34.34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90.13億元,占全州地區生產總值的67%。同“九五”末相比,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1.6%,工業增加值增長132.2%。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20.6個百分點。與“九五”全州工業發展的情況相比,我州工業發展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工業生產規模繼續擴大。“十五”以來,全州通過對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結構調整,以石油天然氣、鹽湖化工、有色金屬、煤炭、電力等為重點的優勢產業得到長足的發展。二是企業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笆濉薄陂g,通過技術改造,一批重點企業產品的產量、質量、技術含量、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三是特色經濟構架基本形成。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州已基本形成了以鹽湖化工、有色金屬、油氣煤炭資源綜合開發等具有我州特色的工業經濟小區,為發展工業循環經濟奠定了基礎。但是,要充分認識到海西在發展工業循環經濟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困難和制約因素。首先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業內部結構中資源消耗型產業仍占主導地位。資源深加工程度低,產業鏈條短,相關聯的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下游產品種類少,產品的附加值得不到充分體現等。以鹽化工業為例,產品還處在初級加工階段,深加工水平與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內外同行業還有很大的差距,產業關聯度低,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工業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其次是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海西是一個資源富集的地區,工業的發展基本依托于資源粗加工。但特色資源開發還沒有得到綜合利用。從整體上看,資源開發集約化程度、綜合利用率和精深加工仍較落后,還沒有徹底擺脫以資源消耗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與“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和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及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還有很大的距離。第三是科技對工業發展貢獻率低。發展工業循環經濟,保持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具有決定性作用。目前,我州工業產業技術落后,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工業產品中高、新、精、尖產品少。在科技發展中,還存在著硬件建設相對投資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第四是工業生產要素制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隨著我州“十一五”規劃的實施,電力、交通運輸、資金等生產要素還不能滿足工業經濟高速發展的要求,礦山道路建設滯后,成為項目建設和工業產品的運輸瓶頸,電網覆蓋率低,供電質量不穩定,制約著企業的發展。企業綜合發展的技術能力不強,生產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低,技術人才缺乏。
我州發展工業循環經濟的有利條件
一是我州“十一五”規劃確定了圍繞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建立,指出了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原則和發展方向,統一了全州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為發展工業循環經濟奠定了思想基礎。二是柴達木盆地被國家列入第一批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這為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海西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三是柴達木盆地礦產資源富集,品位高、易開采而聞名國內外,素有“聚寶盆”的美稱。到目前已發現礦產84種,探明儲量的礦產57種,潛在的經濟價值占全省礦產資源價值總量的90%以上。其中,湖鹽、氯化鉀、硼、鋰等九種礦產儲量居全國之首,為發展工業循環經濟提供了稟賦資源。四是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尤其在“十五”期間,我州工業已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氣、鹽湖化工、有色金屬、煤炭等一批特色優勢產業,建成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通訊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這為海西發展工業循環經濟夯實了基礎。五是“十一五”規劃提出必須堅持資源的綜合開發、有效配置與循環利用,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為發展工業循環經濟明確了指導方向。
發展工業循環經濟的幾點建議
實踐證明,傳統的增長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不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資源難以為繼,環境難以承受。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根本上緩解資源約束矛盾,減輕環境壓力,增強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選擇?!笆晃濉笔俏抑萑娼ㄔO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歷史地位,在“五個走在全省前列”,為全省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具有決定性作用。海西“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以柴達木循環經濟經濟試驗區為平臺,以特色優勢資源和現有工業基礎為依托,加快推進資源的綜合開發、有效配置和循環利用,推動資源開發向提高規模擴總量、綜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擋次、產業聚集相融和方向發展,這為海西發展工業循環經濟確定了原則?!笆晃濉币巹澾M一步明確到201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在全省率先實現小康,并把海西建設成為全省的新興工業基地。十一五期間全州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左右,十一五末全州工業增加值占全州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5%以上。要實現這一目標,主要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轉變增長方式,構建節約型工業,大力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再利用。在需求結構上,要實現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增長向內需和外需共同拉動轉變;在生產要素投入上,要由主要依靠投資和自然資源支撐增長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支撐轉變;在資源利用方式上,要實現由“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式直線過程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轉變,使經濟增長建立在經濟結構優化、科技含量高、企業人員素質增強、質量效益提高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同時,要注重發展環保產業,推進清潔生產和綠色技術,加快推進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企業的產業升級改造,積極采取和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二)突出特色優勢產業,著力發展大型企業。“十一五”期間,我州將相繼建成一批工業企業,逐步形成石油天然氣化工、鹽湖化工、鹽堿化工、多金屬和煤化工五大工業基地,這些工業基地的建設是緊貼我州資源優勢實際的。所以要緊緊抓住項目的實施,建設一批生產規模大,加工能力強,資源綜合利用率高的大型企業或大集團,形成在國內外具有技術領先地位的復合產業群,使我州的特色資源優勢在精深加工方面有一個較大的突破,并在企業組織結構、產業鏈等方面催化裂變,形成一個依托石油、石化及相關產業群。著力抓好鹽業、建材業、有色金屬采選業,利用富集的建材資源,大力發展石棉、水泥、石灰石等系列產品。依托我州特有的可再生野生動植物資源,不斷挖掘傳統藏藥技術,應用現代技術進行加工包裝,盡快形成具有柴達木特色和競爭優勢的新興產業。
(三)以科學技術創新為支撐,提高工業經濟整體素質。不斷加強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走產學研聯合的路子,積極利用高??蒲性核难邪l成果和人才資源為加快推進我州新興工業化服務。加快建立健全為廣大中小企業服務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立技術、貿易、人才培訓I相結合的綜合服務中心。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及各種創業活動,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步伐。繼續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走“引進一消化一吸收一創新”的路子。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能力,加快產品升級換代,進一步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緩解“瓶頸”制約壓力。水電路仍然是制約我州項目建設和工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要按照“十一五”規劃,圍繞工業化的發展和既定的規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一是在支持好、服務好鐵路復線建設和主要交通干道建設的同時,要搞好礦山道路的規劃。采取多種形式加快礦山道路建設,提高企業的運輸能力。二是根據水資源缺乏的情況,合理開發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提高水對工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同時要引導企業大力發展節水型工業,實行標準化、定量目標考核。三是充分發揮鐵路運輸的主渠道作用,確保主要工業產品、附加值高的產品的運輸。同時要加強公路和鐵路的聯運工作,實行公鐵分流,消除運輸瓶頸。
(五)加強工業園區建設,發展區域特色經濟。要緊緊抓住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有利時機,立足區域經濟特色,強化要素流動互補。依托格爾木市和德令哈市為中心的東西兩個經濟區,以園區為載體,引導工業企業向基礎和區位條件好的地區集中,增強園區經濟的聚集效應、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一是加快推進格爾木工業園的建設;繼續提升油汽化工、鹽湖化工業水平,加快構建以格爾木冶金工業體系為目標,不斷完善園區配套基礎設施,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格爾木工業園區在西部經濟區工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提升園區承載能力、服務水平和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加快推進德令哈工業園建設,以發展鹽堿化工為目標,輻射帶動建材工業、都蘭多金屬采選工業發展,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和加工增值水平,提升園區的聚集效應和承載能力。三是加快推進烏蘭工業園建設,繼續擴大原鹽業生產規模,建設工業鹽、食用鹽生產基地。依托天峻焦煤資源,加快發展煤化工業,積極推進煤化工和鹽化工產業的聯合,形成以煤炭工業為依托,以發展煤炭化工為重點的發展格局。四是加快推進大柴旦工業園區建設,以繼續擴大煤炭工業生產規模,加快發展電力、煤化工業為目標,積極推進能源、煤化工、硼化工和冶金產業的聯合,形成以煤礦、硼礦和有色金屬為依托,發展能源工業、化學工業、冶金工業為重點的發展格局。與此同時,要加強園區規劃,研究制定園區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確定項目入駐條件,充分發揮園區對海西工業的輻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