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7日,柴達木被國家六部委列為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之一。根據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領導小組的工作要求,海西及時成立了管理委員會,制定了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并成功舉辦了2006中國鹽湖城旅游文化藝術節暨柴達木循環經濟項目推介會。目前,循環經濟試驗區的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在柴達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兩者關系的現實選擇,是解決資源短缺與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柴達木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少自然資源消耗、降低廢物處置、提高資源生產率為目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實現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環境效益,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和諧。
工業園區是發展工業的重要載體,是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按照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有關政策和要求,借鑒其他十二個試驗區的做法和經驗,結合海西實際,我們提出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重點發展交通干線中的格爾木、德令哈、烏蘭、大柴旦四大工業園區,形成一線串點、以點帶面的新格局,形成若干有支柱或有優勢產業支撐、有大型骨干企業引領、有能源資源保障的產業集群,全面推動全州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一、超前規劃,注重園區擴容提升。規劃是建設的龍頭。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規劃要使其品位高、功能全、后發效應長、發展空間大,則必須合理優化四個工業園的布局。要強化規劃意識,提高規劃水準,充分發揮園區的綜合效應,堅持將園區建設規劃與各地的城鎮規劃、交通規劃相結合,與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相結合,與工業遠景規劃相結合,與工業結構調整規劃、本地資源利用和產業優勢相結合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抓好園區規劃,使園區集多種產業,多家企業,共同聚集,共同生產,從而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集聚,真正成為“綜合園區”。同時,努力提升園區的品位,堅持特色化原則,工業園區的建設,不僅僅限于簡單的“幾通幾平”,它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包涵方方面面的內容。可以說完備的工業園區就等于一個小社區。柴達木循環經濟的工業園區建設剛剛起步,更應該在吸收外地成功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走出一條有本地特色的路子。要在不同的行業之間建立起循環利用的大產業鏈,實現原料、副產品、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形成特色園區、精品園區。
二、排難攻堅,突破園區發展瓶頸。當前,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四個工業園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瓶頸,可以說,解除了瓶頸,就等于搶占了先機。我們必須要集中各類要素向園區傾斜,重點突破電、資金、水三大要素制約。一是用電。目前,東西臺吉乃爾湖、大浪灘、肯德柯克、大鹽灘、灘間山、大風山等重點資源開發礦區均不在青海大電網的覆蓋范圍之內,電力保障已成為資源開發的主要瓶頸,要進一步加快輸電線路建設,完善輸供電網絡,力爭使330、110千伏輸電線路覆蓋全州主要工礦區,并進一步加強支撐電源和專屬供電區電網建設,抓緊實施水電、煤電、氣電項目,提高地方電網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二是資金。要做大融資平臺,疏通融資渠道,提高融資承載能力,要利用“青合會”和走出去請商等多種方式,繼續開展融資項目推介會,最大限度地吸引社會資本,同時也要抓好簽約項目的落實,為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注入新的活力;三是用水。水資源配套基礎設施不足,存在規模小、設施老化、投入不足、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等問題,要切實加快供水設施的規劃建設,做到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抓好水資源的保護、治理、調配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設、改造和配套,改變工程性缺水狀況,使水資源的供給能力基本滿足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需要。另外,各地要根據園區項目對人力資源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大培訓力度,及時為項目建設輸送人才和勞動力。
三、基礎先行,快速拉開園區框架。優越的環境是“引鳳筑巢”、吸引投資的首要條件,這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不爭事實。一是要按照現代物流理念完善基礎設施網絡。通過統籌規劃。在建設青藏鐵路西格段復線項目的同時,加快現有站點的改造步伐,完善地方支線和專線鐵路網絡,加快建設以國道、省道、縣鄉道路、礦區道路為主的公路建設,著力提升公路通達深度和路面等級,構建試驗區大交通公路服務網絡,盡快形成一體化、信息化、高效率的大物流系統,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經營管理需求,進而提高園區競爭力。二是要快速拉開園區框架。要加快各工業園區的前期工作,想方設法,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排難攻堅,加快園區前期投入,搞好“七通一平”(通水、電、路、有線電視、網絡、下水道、電話和土地平整)配套服務,快速拉開園區框架,滿足項目和企業入園的需求。三是要完善園區功能配套。充分依靠市場力量,本著經濟實用的原則,科學設計,分步實施,加快啟動為園區配套的公益性項目建設,并加強園區綠化和環衛管理,努力提高園區品位,增強園區吸引力。
四、狠抓項目,加速園區產業集聚。加速園區產業集聚,主要是依靠招商引資和項目推進,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是抓緊抓好項目推進。這是重中之重,要切實扭轉“重招商、輕推進”的局面,對簽約項目作一個全面排查評估,跟蹤督促落實。對已開工的,要提供好服務,促進早投產早出效益;未開工的,要認真分析原因,如果園區配套已到位,開工期限已到,就要催建,對催建無效的,要果斷收回配置的各項資源。在項目管理上,要完善機制,及時協調項目推進中遇到的各類問題_,特別是對于重點項目,明確專門負責人,實行“一對一”的對口服務。二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繼續鞏固完善現有各種招商手段,并要認真分析投資者需求,積極創新招商方式,增強招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加強對礦產資源、水資源及其他自然資源的規劃保護和有序開發,引進有實力的大企業入駐園區;要注重產業招商,做好做活優勢產業的延伸擴散,以較低的產業配套成本吸引投資。同時,在招商過程中,要注重引進新項目、大項目、好項目。新項目是增量,大項目是規模,好項目是質量、是技術含量,這些都是增強海西經濟實力、增強產業支撐力的主要源泉;要建立重大項目的快速反應機制和高效協調機制,樹立全州一盤棋觀念,對重大項目引進,可由循環經濟管委會統一協調,統籌考慮異地辦廠利益分成問題,努力提高引進重大項目的成功率。
五、綜合利用,實現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工業園區的建設可為區域經濟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可以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率和基礎設施的共享性,可以實現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利用,可以集中治理“三廢”,強化環境保護,最終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我們必須要做到工業發展和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相協調,科技含量和效益相促進,堅持走集約創新型的可持續發展工業化道路。要認真吸取國內外一些地方在工業化進程中造成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的教訓,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嚴格進園企業,大力扶持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發揮優勢的企業進園。在園區內要嚴格執行《清潔生產促進法》,加強工業污染防治,減少污染物排放,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鼓勵環保產業重點領域關鍵技術開發,為污染防治提供技術保障。
六、加強領導,提高園區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園區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如果超步階段走好了,今后加快發展的基礎就更牢固、更順暢;反之,如果開發建設受挫,就會影響今后的發展。我們一定要下定決心,加強領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合力推進園區建設,實現“十一五”的發展目標。一是有關地區要成立工業園區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由各地黨政主要負責人任組長,抽調得力人員,具體負責園區建設的協調、督促、服務工作。二是各級領導要更加重視工業園區的建設。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剛剛起步,更需要各級各部門傾注更多的精力,花費更多的心血,集聚更多的力量,來推動工業園區建設。特別是政府領導,要深入工業園區調研,及時研究協調一些重大問題,切實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三是要積極主動為工業園區做好服務工作。要進一步探索科學的管理方法,建立有利于加快園區發展的管理機制,促使園區建設與管理逐步走向規范化。有關職能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優化服務,為工業園區的發展多服務、不干預;多幫忙、不添亂;多支持、不指責;多協調、不扯皮;多設路標、不設路障,不斷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要進一步建設和完善政務服務中心,改革辦事程序,公開辦事制度,大力推行“一個窗口辦事,一條龍服務”,杜絕“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現象,為進園區企業提供“集中、精簡、高效、優質”的服務。要規范收費行為,對各種名目的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亂檢查、亂拉贊助行為要嚴肅查處。齊心協力營造有利于園區建設、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