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認同、政治重建和身心安頓諸內外問題交織在一起
2005年,國學無疑是中國文化生活中深具分量的一個詞匯。從5月新中國首家國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正式揭牌,國學沿著“科舉百年”的大好機會順流直下,經歷了全球華人祭孔之盛事后,在年底終結于“乾元國學教室”、“中國國學俱樂部”這樣純商業性國學培訓機構。可以說,國學熱從年頭一直延燒到年尾,“國學大討論”,當為2005年最為重要的思想文化事件之一。
文化復興的運動
國學是參照西方學術對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進行研究和闡釋的一門學問。據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孫家洲介紹,其實國學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已經開始受到關注,當時也形成了一批優秀的研究成果,但是當時的國學熱更多的是集中在文化圈和學術研究領域。
在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宣稱國學“主要指意識形態層面的傳統思想文化”,并認為此乃今天所要認識并抽象繼承、積極弘揚的重點之所在。對國學的這一定性和價值重估,招致袁偉時、徐友漁、薛涌等學者的批評和質疑。徐友漁指出雙方的分歧出在“倡言國學時,其目的、宗旨、方向應不應該和一種保守主義的甚至復古主義的文化立場聯系在一起,甚至讓這種立場支配、主導我們當前的全部努力”。
自“五四”至“文革”以來,歷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盤性否定的國人,對“國學”的理解和心態頗為復雜,不一而同。再加上中國人民大學乃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大學,近幾年不僅在校園內樹立了孔子像,而且相繼成立孔子研究院、國學院,由此引發各方關注和猜測,也在情理之中。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儒教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明看來,當一個民族遭受外來民族軍事、經濟和文化上的沖擊時,其對自身文化的理解決不僅僅是個學術問題,其首先具有的乃是一種調動生存勇氣和能量、自我確證迎接挑戰的意義。湯因比說文明是在不斷的“挑戰—應戰”輪回中產生的,應該就是這個意思。結合所謂軟力量概念,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我們今天所處的是一個全球化不斷推進、現代性日漸深入的時代,文化認同、政治重建和身心安頓諸內外問題交織在一起。根據國學的精神,在對現實問題的回應解決中,繼承國學、改造國學。對于鄧實的‘國學者國魂之所系’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回歸,對于現實,則是一種文化創造和文化復興的運動?!彼f。
經世致用之辯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波強勁的國學熱更加強調走出書齋,經世致用。
2005年11月19日,名為“乾元國學教室”的“老板班”在北大哲學系四院悄然開課。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位學員—大多是企業老板,聆聽了“乾元國學教室”的開場白,思考了“國學的核心價值”及“現代文明的轉型與國學”,感受了“國學的精神”和“圣賢的氣象”。
北大哲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趙敦華對《瞭望東方周刊》坦言,之所以開“國學教室”也是因為社會上有學習國學的需求。首批國學班學員大部分是企業老總(占到70%以上),還有銀行行長和政府官員等。他們學習國學的動機應該是“或獨善其身或兼濟天下吧,也可以把國學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使他人和社會受益”。
“乾元國學教室”的一位姓張的老師說,能夠掌握、傳習、運用國學的綜合思維,并與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實現跨學科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將可實現東方傳統與西方現代文明的對話,開啟管理人的困惑—這正是當今信息時代極為渴求和企盼的人才。
據透露,“乾元國學教室”以一年為基本教學單元,三個月招收一期學生,每期兩班,分一、二兩個年級,每班招25—30人,學費每人24000元。
而據國學俱樂部負責人之一王正倫介紹,作為一家新型的中國文化研究和傳播機構,中國國學俱樂部摒棄了“訓詁”、“讀經”等傳統國學學習傳播路線。他們嘗試將傳統國學哲學思維方式與現代生活結合,講求“經世致用”。
中國國學俱樂部首批課程預計每期兩到三天,學費每人9800元,每班限20人,報名者必須是企業家或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王正倫說,與其他同類課程相比,中國國學俱樂部的優勢和不同之處在于“以應用為前提”。
能否樂觀其成
對將國學推向市場持贊同態度的學者認為,中國國學俱樂部的旨歸,迥異于“讀經派”,而致力于發掘中國傳統國學中有關“修身”、“養心”、“固意”、“省思”、“慎行”、“樂藝”等六大傳統國學訓練和體驗系統,從而倡導國學在事業、職業、家庭、健康等方面的生活化應用。“這是把國學智慧還給每一個中國人?!?/p>
至于在商戰中打拼的企業老板為什么不學企業管理而選擇學國學,不少打著“飛的”來北京修讀國學的老板學員認為,中國人生活和處世方式的根源是傳統文化,在精神寄托方面,國學比西方文化更貼近。
一家旅游企業的賀先生說:“經濟管理是‘技’,而這個是‘道’,我以前學過一點哲學,之后心態變得平和多了,做事情不再浮躁,在生意場上也有了自己的節奏?!?/p>
然而,紛紛上馬的各種國學培訓班透露出明顯的商業化炒作和牟利趨向,很大程度上背離了國學研究的嚴謹傳統,引起了中國不少專家學者的反對。
歲末年終,中國社會和學界對于應該如何對待國學的紛爭方興未艾。人大國學院副院長孫家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社會對國學的追求有不同的層面,企業界對國學有興趣對于國學的發展有正面意義。如果把這種國學班理解成社會上有錢人對國學和傳統文化的一種尊重,我們樂觀其成?!?/p>
陳明則認為,現在那些國學的提倡者,基本都還局限在“國故”的層次。但是,如果看不到“國學”的要義是“本國之學”、看不到今天的文化挑戰對于“本國之學”的雙重意義,看不到自己所占位置對于這一問題的責任,那么,他們的工作如果不是對國學的糟蹋、傷害,至少也是對人、財、物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