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成了“做事要憑良心”的代表
關于教育問題的爭論,在2005年里,似乎達到了白熱化。
記住張保慶,有四個理由。
他公開承認大學學費過高,甚至坦承,自己的家庭收入也僅能供給一個孩子上大學。他不止一次地說,大學學費超過了普通百姓的經濟承受能力。
他不遺余力地為國家助學政策奔走呼號,并且為貧困生支招,“如果實在不行,無論如何你也要想辦法先到學校去,到錄取你的高校去,千萬不要放棄上學的機會。”
他心系農村義務教育,強調政府一定要加大教育投入,來解決亂收費問題。在2005年8月,他宣布,“十一五”期間,農村義務教育費用全免。
他首次向公眾表示,教育部反對教育產業化。他認為:“將教育產業化違背了我們的辦學宗旨,也違背了我們的辦學方針,也直接違背了人民群眾的利益。”
張保慶在教育部副部長位置上說的和做的,不過是一個在職官員應該說的和做的。他之所以在退休后一次又一次被懷念,不過因為他說了真話,辦了實事。
1998年4月,國家教委改組為教育部,張保慶任副部長。次年,教育部制訂了擴招的計劃,1999年較1998年入學新生實際增幅達47%,貧困生的各種問題一下全部暴露出來。當年,國家助學貸款計劃在張保慶的推動之下出臺。當年秋天,張保慶便忙于各地的試點調研,次年,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全面鋪開。
根據媒體的統計,張保慶在2005年公開“發飆”共有五次。分別是,“堅決反對把教育產業化”,“中小學亂收費責任在政府”,“高校不承擔貸款風險是行為不端”,“中國高校高收費責任在高校”,“八個省政府沒有動作”。
和張保慶接觸過的人,對張保慶的評價幾乎是眾口一詞:平易近人,不像領導。許多教育口的記者覺得和張保慶談話很輕松,因為他“肯說實話,容易動情,好采訪。”
從8月29日的新聞發布會可以看出,張是一個“喜怒形于色”的人。他的講話時長,甚至超過了教育部新聞發布會的慣例。
“該做好的事情沒有做好,但是我想來想去,我就不知道為什么這么個東西就落實不下去呢?所以我確實感到很生氣,確實感到有點憤怒,最后也有點無可奈何,但還得干,還得說,不說可能更糟糕。”他說。
他說,“做事要憑良心。”他有一首五言詩送給貧困生:家境本清寒,白丁幾代傳。鉆堂奮供書,決破復累難。黃口尚有志,發奮抑苦酸。幸賴國家恩,不負有蒼天。
26年的教育工作,確實讓他感到中國這么一個大國,搞教育的難上加難。250多萬的貧困學生,讓他寢食難安。他曾經嚴厲地問過某銀行負責人,以前沒有助學貸款呆壞賬的時候,其他的呆壞賬幾千億,你怎么不說呢?
從1998年擔任副部長,經過七年之癢,他退了下來。在臨退的最后一年,他下決心貢獻自己最后的精力給中國教育事業。一個人退下來,難免會被評價功過,但是人們能記得的,還是張保慶的金剛怒目。
在其位,謀其政。張保慶在2005年成了“做事要憑良心”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