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轉型是欠發達地區實現精神脫貧的必由之路。而欠發達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職能的轉變、自我意識的變化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為文化轉型提供著諸多的契機,使欠發達地區的文化轉型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文化轉型;精神脫貧;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114 發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1-0088-03
文化轉型在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通過文化轉型,消除精神貧困,是欠發達地區脫貧致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必須首先給予重視和解決的緊迫問題。結合欠發達地區實際,我們可以發現,文化轉型對欠發達地區來說,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社會轉型為文化轉型提供了契機和基礎
從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走向現代化之路的生動實踐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現代文化轉型的一些共性。比如,從基本的社會經濟形態上講,這種文化轉型都是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變,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從文化轉型的整體性上講,不管切入點和突破點是怎樣地不同,經濟轉軌、制度創新、文化變革這三個方面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文化轉型得以實現的根本機制和動力上講,作為主體的人同外界環境之間的文化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生存危機,是推動文化轉型的動力和源泉;而文化轉型的參加者尤其是領導者能否深刻反映和把握這種矛盾,并制定正確的指導方針、政策和措施,則是文化轉型能否順利進行并取得成功的關鍵。
毫無疑問,當代中國文化轉型的文化理想是實現現代社會主義文化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合理建構。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不能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不允許毒害人民、污染社會和反社會主義的東西泛濫;必須繼承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優秀成果,不允許搞民族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這段話集中表明了“中國特色”的內涵。雖然現代化不等于中國特色,但沒有現代化就談不上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構只有在現代化的要求下,在科學反省傳統社會主義文化中超越傳統,在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超越西化,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中國的改革和發展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方向、新道路,也給中國的文化轉型做出了新的定位:將適應自然經濟、小農經濟、計劃經濟本質和需要的文化,轉變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和需要的文化。
根據這樣的方向和目標,當代中國的文化轉型正努力實現這樣一些轉變:(1)從重道德輕知識的倫理至上型文化,轉變為科學理性精神與道德完善精神相統一的文化,為重視知識、重視人才、尊師重教、科教興國,為把義與利在新的基礎上有機結合,創造文化前提。(2)從重視人治輕法治的專制主義文化,轉變為充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精神的文化,從而有效地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3)從重國家輕個體的臣民文化,轉變為將個體與整體相和諧統一的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弘揚個人的主體精神,激發首創精神,使整個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4)從重農輕商的自然經濟文化轉變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文化,在全社會確立競爭價值觀、效益優先價值觀、能力本位價值觀和功利價值觀。這些轉變不論是在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正在充滿生機地進行著。
二、轉變政府職能為文化轉型提供制度上的契機
政府職能結構的改革與調整,主要是根據商品經濟發展形勢提出的要求,不斷調整自身的行為,以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這從制度上為文化轉型提供契機。
中國由計劃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文化形態向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文化形態轉型,是以全新的文化范式的提出與確立為標志和基礎的。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國共產黨人反思了整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果斷地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從而實現了當代中國文化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范式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新范式的根本轉變,開始了以計劃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文化形態向現代社會主義文化形態轉型的歷史。因而,政府職能的轉變正有力地推動欠發達地區文化的轉型,即要改革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體制和觀念,當然,改革“大鍋飯”的經濟管理體制,特別是對待欠發達地區的改革和發展,決不意味著瓦解政府對經濟的領導和削弱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能力。在欠發達地區,越是要加快經濟發展,趕超先進,就越是不能簡單地轉型了事,把改革理解成撒手不管,放任自流。
在原有“大一統”的經濟管理體制中,政府的意志,就是整個經濟系統的意志;組織政企不分的功能,就是整個經濟系統的功能。一旦轉型之后,以多勞多得為經濟刺激手段之后,不同經營主體的素質差別,就必然通過他們對“勞”和“得”的不同理解,通過不同的致富手段表現出來。由于經營主體已經具有商品經營的眼光和素質,對經營者切身經濟利益的承認,本身就意味著對商品經濟發展的肯定,這時,不用花過多的力氣,長期被“大鍋飯”體制壓抑的經營主體,即能在“放活”的空間里。迅速讓生產要素按商品經營規則重新組合,通過自發的組織行為,與尚未革新的政府職能發生全面的、越來越深刻的沖突,使政府職能結構不斷調整自身的行為,以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不管是主動適應,被動適應,其歷史發展的動力,來源于社會積聚的商品經濟的推動。
三、自我意識的變化推動文化轉型
文化轉型的價值指向是通過文化范式的調適與更新來體現的。文化范式作為一種社會精神產物,它屬于哲學范疇。從哲學論的視野來看,它是人類社會在某一歷史時期特有的基本觀點、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一定的文化范式標示著人類認識的水平,新范式戰勝和取代舊范式是一個新的文化時期的顯著標志。
社會發展引起的文化變革,是人的自我在現實上的轉折,勢必帶動自我意識的變化。文化變革改變了自我的對象化的存在形式,從而要求自我意識的重新表達;同時,自我意識的變化又推動文化創造,促進了文化變革和更新。
眾所周知,根深蒂固的封建主義殘余影響,依附性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人格在中國很有市場,尤其在欠發達地區小農經濟觀念很強,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中國實現現代文化的轉型的主要障礙,也是中國長期不能實現現代化的深層次原因。破除依附性的文化意識,喚醒和確立自我文化意識,是充分發揮人作為文化主體的前提條件。
現代社會發展的矛盾,恰恰是文化對自我的否定作用日益突出的結果。現代人面臨的威脅和危機,主要不是直接由自然原因造成的,而是由文化原因造成的,這一傾向既導致了人與文化的矛盾上升為社會發展所直接面臨的主要矛盾,也導致了人類自我意識由自我崇拜到自我反省,這就為文化轉型提供了契機。文化轉型的目的,歸根結底是尋找更適合社會發展的文化。破除依附性的文化意識,確立主體性的文化意識,這既是作為主體性經濟的市場經濟的呼喚,也是發展現代民主政治的需要。有了這種全新的文化意識,具有高尚人格的獨立個人才能產生和成長起來。他們的自主、自立、自強的文化創造活動,就能給整個社會帶來無窮的生機和活力,并對全部經濟、政治、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社會的協調、有序發展,實現現代化才有可靠的保證。
四、生活質量的提高是文化轉型強大的現實動力
生活質量與經濟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生活質量的提高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而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手段與途徑。經濟增長的成果最終體現在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質量上,而生活質量的提高與否也反過來阻礙或推動文化轉型。
欠發達地區文化轉型的本質特征,以及與其相適宜的思維方式的變革,使欠發達地區的實踐發生了重大變化,從而也意味著由這種實踐所表現的時代精神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實踐的重大轉變往往要先于人們觀念意識的轉變,然而相比較而言,轉變的初始階段人們往往更注重物質方面的滿足程度,因此,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將極大地推動和促進文化轉型。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擺脫貧困落后,基本實現現代化。“現代化”的主體是人的現代化,這必然要求以豐富的物質資源作為保障,實際上這也是文化轉型的動力所在。
文化轉型中包含人的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全面發展的需要,按層次劃分為生存、享樂、發展三種需要,這三種需要呈現一種逐步上升的趨勢。與之相對應,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三層次的內容:一是滿足人的基本需要;二是人的素質的提高;三是人的潛力和能力的發揮。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人類首先必須滿足吃、穿、住,因而生產活動是人類的基本活動,是任何社會人口繁衍和再生產得以正常進行的條件,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換句話說,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實現要有一定的物質依托和物質載體,離開物質基礎談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是不切實際的,談文化轉型也是不切實際的。
文化轉型同一定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相聯系,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同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社會生產力和個人能力高度發展,社會經濟高速、高效增長,社會經濟形態將進入產品經濟階段。人對物的依賴關系將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協助的關系所代替。在這樣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生產勞動給每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我能力的機會,經濟發展與生產力的解放成了解放人的手段,高度的經濟發展水平將帶給個人以更多更全面發展的機會。人們在經濟高速增長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不僅擁有極度豐富的物質財富,而且將創造和擁有前所未有的高度文明的精神財富。顯然,只有通過大力提高物質財富水平,才能使欠發達地區的文化轉型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可以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和文化轉型的發展。由于欠發達地區沒有擺脫貧窮的困擾,在現代化建設初期,以改善人們生活為中心還是十分必要的。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緊緊圍繞著人民生活的改善做文章,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極大的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也調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更使大家的觀念也有了根本的轉變。生活質量的定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生活質量的內涵與外延都不斷的擴展,人們又會追求新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從生存資料消費到享受資料,再到發展資料的消費,要求人們投入更大的積極性,參與到社會經濟建設中去,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這實際上就是文化轉型的動力源泉。
過去人們只是滿足于解決溫飽問題,現在則是要求吃好,講究食品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在穿的方面,人們也不只是滿足于穿暖,更加追求服裝的成衣化、多樣化、個性化、高檔化。同樣的,現在的住房不僅僅追求寬敞,而且追求享受和舒適,講究住宅的功能和設施的配套。人們在住房方面的支出比重越來越大,并成為一個較大的支出板塊。另外,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水平的發展,交通越來越發達,交通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和交通工具的不斷改善,為人們的出行和旅游提供了越來越便利的條件。生活質量的提高,要求個人素質的極大提高,人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多,更加追求個人能力和潛力的充分發揮,這也更有力地推動著文化轉型的轉變。
生活質量的提高,帶動了消費的增長,能刺激欠發達地區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傳統的小農社會主張節衣縮食,安貧樂道的生活方式,強調自給自足的消費狀況,以維持基本的生存為中心。如果現在仍然像傳統社會那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即使人口再多,也不能形成巨大的市場;而沒有消費,沒有市場,當然也就無法帶動經濟的發展。而文化轉型就是要改變這種現象。
由此可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作為欠發達地區文化轉型的一個目標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沒有人的不斷解放和發展,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轉型,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加速經濟增長,實現經濟現代化,從而為文化轉型創造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創造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
五、結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全面展開,宣告了一個文化發展新時代的到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一種區別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態的新型文化,它與當代社會轉型相適應,以實踐性、開放性、創造性和科學性為特征,從而成為一種精神動力,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先進文化作為表征自己所屬時代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產品”,實質上是文化系統中的優質“果實”。借助于文化轉型,我國悠久的人文歷史得以不斷傳承,民族精神得以體現,人們的道德倫理、審美情操得以升華,我們的社會才得以不斷拾級而升。
文化轉型同時蘊涵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它不僅體現了我們當前的時代本質——追求人的發展和現代化的客觀需要,而且也體現出當代中國人的理想性的價值追求,即為人類的文化未來選擇與和諧社會構建提供思想藍圖。
責任編輯 宋敬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