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對自然界的態度和做法有三次提升,第一次是從對自然的敬畏膜拜提升到對自然的征服、利用;第二次是把這種征服利用從局部性的、短期性的提升到全局性的、長期性的;第三次是從單純的對自然的征服利用提升到征服利用與傾注情感并存。我們可以用“三次提升”來概括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以人與自然之間的“均衡式和諧”作為最高原則。
關鍵詞:三次提升;自然;生態觀;人性;均衡式和諧
中圖分類號:B0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1-0031-03
隨著生態問題在社會生活中日漸凸現,生態理論亦層出不窮。研讀馬克思、恩格斯在生態觀上的經典論述,認真把握他們的思想精髓,在今天仍然有著指導意義。我們認為,可以用“三次提于升”來概括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即人類對自然界的態度做法有三次提升,第一次是從對自然的敬畏膜拜提升到對自然的征服、利用;第二次是把這種征服利用從局部性的、短期性的提升到全局性的、長期性的;第三次是從單純的對自然的征服利用提升到征服利用與對自然界傾注情感并存。從農業社會開始而且主要是在工業社會的前期,人類實現了第一次提升,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著重強調的是第二、第三次提升。
一、第一次與第二次提升
在人類的幼年,生產力水平、對自然界的認識水平都十分低下,人們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是被動的、任憑擺布的,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1]面對強大的自然界,當風調雨順時,人們能有個好收成;當遭受水災或旱災,人類生活便被極大破壞。人們面對自然是無能為力的。自然是高高在上的主人,人類是匍匐在地的仆人。人類能做的只能是順從這種關系狀態,祈求大自然的恩賜,或者只能通過神話在想象中支配自然,“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sup>[2]此時,人與自然也有著和諧的一面,但這是建立在人對自己被支配地位純然接受的前提上的。當人被外界壓迫打擊時,并不一定會產生仇恨;仇恨是一種積極的情緒,只有在主體自身感到有可能反抗時,才會不滿乃至仇恨;可是如果主體感到完全無法反抗時,就會發現自己在暴虐的外界面前毫無力量,這時他很可能就不反抗了,逆來順受了,坦然接受了自己這種被打擊、被支配、被擺布的狀態;于是,他和支配擺布自己的外界和諧相處了。
但是,人類生命力量的勃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早期人類雖然在大自然面前軟弱無力,不得不在心態上順從接受,但卻一直在一點一滴地積聚著、提高著自己利用自然、駕馭自然的能力。到了工業社會,這種能力得到了突破性進展,人們突然發現自己可以打敗自然、征服自然、利用和駕馭自然;人們在自然面前感到自己是強有力的,完全可以四面出擊,從自然界獲得種種物品為人類物質生活所用。現在,人是主人,自然是仆人。人類因此興奮不已、心情舒暢。對于這第一次提升,馬恩也是充分肯定的。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的創立者,馬恩從來就是把生產力的發展放在第一位。他們指出:以自然為對象的人類勞動“哪怕只停頓一年”,人類就會喪失自己的全部生存基礎。[3]人類直接生活的生產與再生產是歷史的真正起點,是全部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最終基礎。人正是在改造自然的物質生產中確立起自己的主體性,而由此超出動物界,開始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并在物質生產中不斷創造出豐富的社會生活。社會發展的最終結果將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資交換,將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sup>[4]現在,自然界不再是人們頂禮膜拜的神物,而成為了人們的勞動對象,成為了人們借以獲得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源泉。
可是,就在人們為實現這第一次提升歡慶不久,就開始品嘗由對自然的征服開發而帶來的苦果。馬恩很早就看到了這一點,做了很多論述。他們指出了由于大面積開墾草原和毀林造田導致的嚴重生態破壞。“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不毛之地。……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細心地保護的松林,他們沒有預料到,這樣一來,他們把他們區域里的高山牧畜業的基礎給摧毀了,……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兇猛的洪水傾瀉到平原上?!?sup>[5]“所有已經或正在經歷這種過程的國家,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情況。地力耗損——如在美國;森林消失——如在英國和法國,目前在德國和美國也是如此;氣候改變、江河淤淺在俄國大概比在其它任何地方都厲害?!?sup>[6]“土壤日益貧瘠而又得不到植物性的和動物性的肥料等等來補充它所必需的成分,……從整個時期,比如說從1870年來觀察,農業生產停滯的性質就表現得極其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有利的氣候條件迅速地消耗土壤中還保有的礦物質肥料,從而就為荒年鋪平了道路?!?sup>[7]
馬恩指出了環境污染的發生、類型、領域及其造成的危害?!奥鼜厮固刂車某鞘惺且恍┘兇獾墓I城市,……到處彌漫著濃煙。……在這種難以想象的骯臟惡臭的環境中,在這種似乎是被毒化的空氣中,在這種條件下生活的人們,的確不能不降到人類的最低階段?!?sup>[8]“倫敦的空氣永遠不會像鄉間那樣清新而充滿氧氣?!丝谙虼蟪鞘屑羞@件事本身就已經引起極端不利的后果,……250萬人的肺和25萬個火爐集中在三、四平方德里的地面上,消耗著極大量的氧氣,……大城市的居民患慢性病的多得多?!?sup>[9]
這種對自然界不計后果式的開發,愈演愈烈。現今,由于破壞森林而招來的水災和旱災,由于耕地銳減而造成的糧食危機,由于植被破壞造成的淡水短缺,由于污染大氣而導致地球溫度升高、臭氧層變薄等環境災難,這些都是自然界對人類在20世紀破壞生態平衡的嚴厲報復和懲罰,也是21世紀人類生存所面臨的真正威脅。所有這些,都在向人們發出強烈的信息:必須改變對自然界掠奪式的開發利用。對于我們每一個開發利用自然的舉動,都必須從它和人類福祉的全面關系上、從它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上,加以衡量取舍。這就是我們說的第二次提升。
恩格斯深刻地總結了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強調了合理地開發自然和進行生態控制的重要性。如果人類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沒有充分理解自然系統的復雜的相互關系和生態平衡的客觀要求,只是從局部的、短期的利益獲取出發去開發利用自然,那么人類對自然的每一次勝利都很可能會導致自然界隨后而來的報復。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比祟悓ψ匀唤绲拿恳淮蝿倮霸诘谝徊蕉即_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sup>[10]馬克思則告誡說:“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11]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馬恩倡導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發展生產力,以服務于人類的福祉;但這種征服開發不能是局部的、短視的,而必須是從全局、從長期可持續性發展著眼的。要做到這些,就必須發展科學技術。他們把科學技術看作一種“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恩格斯把蒸氣機的利用視為18世紀中葉工業用來震撼舊社會基礎的一種偉大杠桿,“蒸氣機和新的工具把工廠手工業變成了現代的工業,從而把資產階級社會的整個基礎革命化了?!?sup>[12]們高度贊譽了科技的巨大進步,指出在大工業生產中,“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與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sup>[13]而人對自然的控制和改造能力的提高,也就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人類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基本前提和物質保障。馬恩對此充滿信心:“事實上,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加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慣常形成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較近或比較遠的影響。特別是從本世紀自然科學大踏步前進以來,我們就愈來愈能夠認識到,因而也學會支配至少是我們最普通的生產行為而引起的比較遠的自然影響?!?sup>[14]
二、第三次提升的內涵
當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已經能較為充分地控制、駕馭、利用自然時,人們在大自然面前不僅不再自卑自賤,而且是自信自豪;這時另一種體驗開始在人們(起碼是一部分人)心中逐漸生成:對大自然的愛。人們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烈地愛高山大河、愛雪山草原、愛熊貓羚羊、愛白樺松柏。這是一種情感的傾注與投射。它產生自基本需求滿足之后人性在更高層次上的展開,產生自人們超功利的審美活動的勃發,產生自人們對與外界建立和諧關系的渴望。當這種意識占據了人的心靈時,人們看見高山就不再想著那里有什么礦產可供開采,看見大河就不再想著那里有多少魚蝦可供捕撈,看見雪山就不再想著那里有多少靈芝可供采摘,看見草原就不再想著那里有多少水草可供放牧;看見熊貓羚羊決不會去想著食用,甚至都不忍心把她們抓進動物園;看見白樺松柏決不會想著把她們當柴燒,而且還要想辦法保護她們的自然生長。在這之前,大自然僅僅是人們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工具,是為人所用的手段性存在;在這之后,大自然成為了人們熱愛的對象。當人對某人或某物傾注愛的情感時,他(她)就會心甘情愿地也把對方當作目的。這時,人們不會再認為自己高于自然,而是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把大地看作人類賴以生存、無可替代的養育之本,看作是人類的母親。把自己和一切動植物都看作是自然之子,應該相互平等,和睦相處,攜手共享美好的生命。這正是崇高的愛的情感:熱愛人類賴以生息繁衍的土地,熱愛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熱愛地球環境。這就是我們說的第三次提升。
當然,就人與大自然關系的總體來看,這種投注情感的狀態只占一小部分;但它彌足珍貴,而且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和諧,善與美的體驗在人們意識中的比重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越來越多地以這種眼光看待大自然。它是人性提升的自然結果,人們在這種體驗中更加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馬恩精辟地闡釋了有關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sup>[15]他在《自然辯證法》中又說:“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sup>[16]馬克思則在《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中指出:“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從實踐領域說來,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sup>[17]他們如此概括自己主張的生態觀:實現“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sup>[18]并提出了“使自然界真正復活”“使人與自然的矛盾真正解決”的歷史使命。[19]
當人們在進行第一和第二次提升時,社會正處在“人類中心論”的階段。因為不論是對自然界進行局部性、短視性的征服開發,還是進行全面考量式的、可持續性發展式的征服利用,都是把人的利益作為中心。但是,當第三次提升發生后社會則已進入“非人類中心論”的時期。這時,人類對自然界(包括動植物)所做的種種保護、善待的舉動,都是出自關愛之心,就像關愛自己的父母、孩子、戀人、朋友一樣。人們看到自己珍愛的自然之物欣欣向榮、蓬勃生長,就感到由衷喜悅;看到她們被破壞、被摧殘,就感到痛心不已。有種觀點認為,人即使是愛自然,也是出自人自身的意愿,所以還是“人類中心”的。這種說法和把舍己救人之舉說成仍然是“自私的”是一個邏輯,因為舍己救人也是發自救人者的自覺意識,是救人者自己“想”做的,救人者由這種舉動獲得了心理滿足。這種說法在“行為發生學”意義上是對的,但在道德觀、價值觀的分析上有百弊而無一利。因為它在道德上、價值上,把人在衣食住行、功名利祿方面的利己行為與人關愛他人的利他行為,等量齊觀、混為一談,從而取消了利他行為在道德、價值上的特殊意義,拉低了利他行為的道德價值。因此,我們也正是從道德觀、價值觀而不是從“行為發生學”的意義上作出了“人類中心論”與“非人類中心論”的區分。
當各自利己的、互視對方為工具的主體相互交往時,即使有和諧,也是表面的、暫時的;而在懷著愛心的主體之間,則一定會有和諧關系?!叭祟惤夥攀聵I”的內涵也包括了人類的精神文明事業、人類精神境界的提升。由此我們更可以理解馬恩所說“人與自然的和解”的深刻內涵。在本文開始處,我們說在人類幼年期人與自然也有一種和諧關系,但那是不具主體力量、心甘情愿匍匐在自然神威腳下的人類,對自然逆來順受的和諧;而現在,則是有著充分的主體力量和主體意識的人類,對自然尊重關愛的和諧。我們在這里看到了一種“否定之否定”式的進化軌跡。
三、建立人與自然的“均衡式和諧”
以上我們分析了人對待自然的態度做法的三次提升。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人性的演進展開并不是后來發生的人性層次取代乃至取消了原先的層次,并不是一旦愛上某人某物就不再愛自己了。人性的演進展開是一種“累加”的進程,后面展開累加上去的人性層次只是在某些時候、某些地方替代超越了較早發生的較低的人性層次;而在其它時候、其它地方較早發生的人性層次仍在活躍不止?,F在從整體上看,人性變得層次豐富內容多樣了;而這樣的人性結構則向主體提出了“均衡”的要求。因此,也許我們不能把“關愛自然”作為最高價值,而應把與自然建立“均衡式和諧”作為最高價值。
“均衡式和諧”意味著:局部性開發利用和整體性開發利用的均衡,眼前性開發利用和長期性開發利用的均衡,把自然看作滿足人類需求的工具手段和把自然看作目的的均衡。今天,我們強調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一方面是為了功利性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也是表達我們關愛自然的深沉情感和道德責任。我們還要看到,每個人在看待自然時,其眼光都很可能是不同的。對于長江上游的某縣居民來說,很可能只考慮這個月如何多些收入;而對于中央政府而言,則必須從長江流域的整體利益、從子孫后代的環境利益考慮。對于生活貧苦的山區人民來說,他們急需從大山獲得生存資料;而對于衣食無憂的城市居民而言,則更愿意對崇山峻嶺關愛保護。對于影視明星來說,披一件貂皮大衣頓顯雍容華貴;而對于環境保護主義者而言,此舉簡直傷天害理。因此,“均衡式和諧”又意味著人與人之間在對待自然的態度做法上的均衡。由此我們更可以理解馬恩為什么要同時說“人與自然的和解”和“人類本身的和解”。沒有人類本身的和解,就不可能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解。
要建立人與自然的“均衡式和諧”,就必須提升我們的智慧和理性能力。這既包括開發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包括保護關愛自然的能力;既包括人對待自然的科技能力,也包括人們相互對待的交往能力?!叭伺c自然的和解”和“人類本身的和解”,這兩個和解共同構成了人類解放的偉大理想。
責任編輯 宋敬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