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取向,也是我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致力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推進的動態過程。當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最廣闊的現實前提。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和諧社會;現實前提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1-0045-03
一、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目標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的永恒追求。馬克思主義把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其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始終追求的最高人格理想和核心價值目標。
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的論述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全面剖析的基礎之上的,認為“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部,一切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的;一切發展手段都變成統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發展”。帶有明顯的片面性、工具性和有限性。面對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發展的這種狀況,馬克思所要解決、強調的就不是人的發展與否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應當是一種全面發展、自由發展和充分發展。根據馬克思的論述,所謂人的發展,就是每個人在勞動、社會關系、個體素質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發展。具體來說,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包括:第一,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按照馬克思的論述,勞動能力主要指:①“自然力”和社會能力;②“潛力”和現實能力;⑧體力和智力。第二,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生存和發展的,因此馬克思從不把人的發展簡單地歸結為能力的發展。人的能力的形成、發展和表現都離不開人的社會關系,生產力要在生產關系中表現出來,政治力量要在政治的社會關系中表現出來,精神力量要在精神的社會關系中表現出來,社會關系的發展是人的發展的重要方面。第三,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人的個性就是人的個體性,它是人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素質在不同社會生活領域中的集中表現。
馬克思一生努力尋找人類解放的途徑和全面發展的條件,并以實際行動去改變這些條件,推動人的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統一的。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有高度發展的生產力,而且要有高度發展的生產關系。馬克思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統一的角度把人的全面發展概括為三個階段。一是自然經濟條件下,“人的依賴性階段”,指前資本主義社會以血緣關系為依托的人的非獨立發展階段,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人對人的依賴關系制約著人們的行為,人自身的發展非常有限。二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活躍,雖然“人的依賴紐帶、血統差別、教育差別等等事實上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各個人看起來似乎獨立地……自由地相互接觸并在這種自由中相互交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但資本主義社會的高度商品化,使人對商品、貨幣產生了嚴重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本質和對剩余價值最大化的無止境追求,使人的發展呈現片面性和畸形化,個人喪失了全面發展的個性和自由。三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階段。這是人徹底擺脫“人的依賴關系”和“物的依賴關系”,真正獨立自由全面發展的新階段,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發展階段。馬克思、恩格斯把能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衡量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重要標準。
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之時,便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實現人民的解放和自由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隨著實踐的發展,黨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深化,毛澤東同志結合當時中國的具體情況,提出要大量培養能夠適應中國新形勢需要的“新人”,這樣的“新人”應該是“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包括以下內容:①德智體全面發展,即毛澤東提出的德育、智育、體育“三育并重”,全面發展。②“身心并完”,即體力和智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③“社會多面手”。所謂“多面手”,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全面才能:“亦工亦農”、“亦文亦武”。毛澤東特別重視實踐,明確把勞動視為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及其實現手段。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鄧小平把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具體化為培養“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圍繞“四有”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實現手段和措施。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衡量我們一切工作得失成敗的最高標準,把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最終目的。江澤民對毛澤東和鄧小平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進行了創新和發展,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從物質生活、政治民主權利、精神文化生活、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等方面闡述了人的全面發展的豐富內涵,強調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著眼于“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開拓了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新境界。黨的新一屆的領導人胡錦濤主席在講話中多次提出,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溫家寶總理在2004年2月21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結業式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地說,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權,包括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就是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就是要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這些論述充分表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最終價值目標,是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具體體現。
二、和諧社會的構建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最廣闊的現實前提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思想。和諧社會的提出適應了時代和人民的需要,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馬克思曾設想了“自由人聯合體”的未來和諧社會模式,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關于“自由人聯合體”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表述,都是指未來高級的和諧社會的目標模式。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把馬克思的科學論述逐步變成現實,它完全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推進偉大事業的又一個重大理論創新。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所決定的,它既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目前利益,也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未來”利益。它完全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進入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黨要保持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就必須努力實現人民群眾期盼社會穩定、和諧的愿望。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社會主義才能充滿活力。從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再到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這是一個對于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深入認識的過程,體現出愈來愈明顯的以人為本和全面的發展傾向。筆者認為,和諧社會具有深刻的人文內涵,是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價值體系的統一。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經濟發達、人民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一個更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和諧社會的構建將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現實前提。
(一)和諧社會是經濟發達、共同富裕的社會,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消滅貧窮,建設發達的物質文明。和諧社會首先應該是經濟發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人均GDP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日漸富裕。有學者認為,和諧社會的本質在于經濟的市場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和條件,而且市場經濟是開放性經濟,倡導自由選擇、自由創造、自主決定,有利于市場主體內在潛能的充分發揮,推動個體的自由全面的發展。
但隨著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也逐漸拉大。社會主義不等于貧窮,更不等于兩極分化。目前,我國的貧富差距已非常懸殊,并在繼續擴大。據幾家權威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經超過0.5,屬于世界上收入不平等嚴重的國家之一。創建和諧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必須逐步縮小貧富差距,把發展的方針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變成讓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此必須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和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現階段我國正面臨著世界上最大的就業挑戰。就業乃民生之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提高就業率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反貧困應當從狹義的消除收入貧困轉向以提高貧困人口的發展能力為核心。應該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使得人人都有勞動、發展的機會。尤其是要高度重視并著力做好農民就業工作,改善農民工創業和就業環境。對收入分配關系進行合理調整,應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讓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全面小康的社會是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逐步縮小,家庭財富普遍增加、人民普遍富裕的社會。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歸根到底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只有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物質產品極度豐富,人的生存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的自由度和社會性不斷增長,人們才能把勞動當作自我完善的手段,而不是作為謀生的需要。和諧社會的構建無疑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二)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正義的社會,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證和社會環境
高度的政治文明是人走向全面發展的重要政治前提和有力保證。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便以人民的解放為己任。新中國建立后,廣大勞動人民推翻了剝削和壓迫,翻身做了主人,人民獲得了更廣泛的民主和自由。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充分肯定了民主的地位和作用,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戰略任務和奮斗目標,人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可以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政治自由度的提高,必然會激發廣大人民的政治參與熱情,激發其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黨的十六大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一個單獨的概念提出來加以強調,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從現實性看,我們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也還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如我們在處理國家事務的許多方面還不夠民主,官僚主義、腐敗現象、缺少法治等還普遍存在,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加強政治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進一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強化政府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把公民利益的實現和維護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為社會成員提供高效便捷優質的服務。民主法治還是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的前提。民主法治的社會必然同時是能夠實現社會公平的社會。社會公平意味著社會的各項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而平等的分配,意味著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意味著人們生存與發展的公平正義的大環境。廣泛存在的社會民主必然會增強人民的社會認同感。
可以肯定,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社會,同時是一個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一個公民與政府有著良好合作的社會,一個政治參與和政治透明程度較高的社會。這樣一個民主活潑、穩定安寧、有條不紊的社會環境,必然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三)和諧社會是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的社會,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和文化環境
和諧社會是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的社會。全體社會成員之間擁有普遍的認同,人與人之間互相信任、寬讓、具有團結和協作精神。構建和諧社會,要在全社會倡導寬容、謙讓、奉獻的社會道德,營造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社會氛圍。整個社會呈現出人人友愛、家庭融洽、鄰里團結、社區敦睦的和諧局面。為此,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用先進文化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陶冶人民的情操,提高人民的境界,全面提升國民素質,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確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整個社會營造出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嶄新的精神風貌和道德風尚。而這一過程必然會大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人的精神的解放和精神生活的健康而豐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創造豐富的精神資源,將滿足人的全面發展對精神生活的需求,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和社會氛圍。
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尤其要重視發展教育。教育對人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教育所改變的不僅是人的知識結構,而是涉及到人的整個對他人、對社會的認知模式,從思想觀念到行為方式無不滲透有教育的影響,通過教育,不斷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實現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提升。教育作為傳遞知識和經驗的手段,也是培養人、塑造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馬克思曾明確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黨在十六大報告中闡述了新時期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報告中明確地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根本目標。
(四)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基礎的。人類自身的發展自始至終離不開自然界。自然的進化不僅孕育了人類,而且是人類得以延續、進步和發展的物質前提。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就是人類和自然界不斷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過程。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類自己。然而,長期以來,人們過于對象化地對待自然,對自然資源的貪婪攫取和大肆開采,嚴重破壞了生態和環境,直接影響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日益成為人類健康的殺手。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觀、社會觀和發展觀,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保護生態,治理污染,堅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計劃生育、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基本國策,采用更加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努力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發展之路。從而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可持續的生態保證。
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是人自身的發展,而且是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也不僅是某一個人或某一代人的全面發展,而是指一切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所以,人的全面發展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整體。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最終追求的目標是: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因此,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創造人類生產生活的優美環境,將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劉鳳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