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降生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出生在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他是少典之子,有熊國君。母親名附寶,是位圣賢之人,因思念兒子心切,經常求神問卦。有一天在祁郊野外,附寶向蒼天祈禱,突然雷鳴電閃,她感覺全身麻木,眼花繚亂。這樣過后,她就懷有身孕了。當時的巫婆到處奔走傳言:“這里必有圣人降生!”
相傳,附寶懷孕24個月,天空出現五彩祥云,二月二日,黃帝在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出生了。從此,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黃帝長大成人后,果然不出所料:既聰明又有才干,對人和善、處事公平,能團結先民。在他22歲時,部落先民就推選他當了首領。從此,他就帶領先民們挖洞穴,筑房屋,打魚狩獵,過著安詳的日月。誰知好景不長,神農氏第八代孫子榆罔,經常不斷前來侵犯黃帝部落。開始,黃帝一再忍讓,并多次規勸榆罔。然而,榆罔仍然不聽勸阻,反而得寸進尺,認為黃帝軟弱可欺,迫使黃帝不得不暫時帶領他的先民向北方遷移。開始了遷徙無常的游牧生活。
黃帝每到一個地方,都虛心向那里的先民學習。他發現別的部落先民發明了舂,可以把谷舂成米,就加以學習引進。他又教先民學會用甑蒸米飯吃,熬粥喝,先民們覺得特別好吃好喝,又很少生疾病。愈加對黃帝愛戴和擁護。此外,黃帝還非常重視人才。他在海邊打魚,發現了一位名叫風后的漁民,交談中發現風后很有安邦治國的才能,知道很多伏羲氏時代教民養民的道理,就把風后收留在身邊,當了他的參臣。不久,又在一次狩獵中,他發現一位名叫力牧的人,此人箭法很準,百發百中,箭箭不落空。通過交談,黃帝發現力牧很懂得兵法知識,就收留他統帥黃帝部落的兵馬。黃帝有了這一文一武兩個人才,信心更強了。他們當時雖然過著游牧生活,
但是愿意跟隨黃帝的先民越來越多。黃帝部落的人口、兵馬就一天天壯大,其他部落再也無人敢來侵犯。
取名叫軒轅
由于常年累月的遷徙游牧生活,各種笨重的東西都要背扛肩挑,每遷移一次都給先民們帶來極大痛苦和不便。遇上女人生孩子,老人生病,更是叫苦連天。黃帝為此事也是經常唉聲嘆氣,但又不得不遷移。
有一次,黃帝帶領他的先民遷移到北方的黃土高原。這里森林茂密,地形平坦,便于長期生存。有一天突然狂風大作,黃帝立即命全部先民,人人抱樹,個個藏身,以防被狂風卷走。黃帝只顧別人的安危,不料,自己頭上戴的遮太陽的大圈帽,被狂風吹掉。他連忙抓住一棵小樹,就地蹲下。黃帝發現他的大圈帽被狂風吹得就地滾動,并不倒地。他受到了啟發,等風停后,就砍了一根樹枝,扎成圓圈,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滾了不到一丈遠又倒了。他沉思了一會兒又扎了一個圓圈 ,給兩個圓圈中間扎了個十字架,又砍了一根長樹枝,把兩個圓圈扎在這根樹枝的兩頭,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 。這次雖然沒有倒,滾不了多遠就停下來。這時,常先、風后、倉頡一起走來,問黃帝在干什么?黃帝把剛才發生的事向三位參臣訴說了一遍。足智多謀的風后連忙剝了一條樹皮,拴在兩個圓圈中間的橫桿上,一手拉著往前走,兩個圓圈一直滾動著,并未倒地。
黃帝一看,突然哈哈大笑,一下醒悟過來。他叫常先再扎兩個同樣的圓圈 ,四個木圓連在一起,好比四個車輪,穩穩當當向前滾動著,再也不怕倒地。風后看后,好像腦子里一下也醒悟過來,他命常先去采石場弄兩個圓形石盤,中間鑿個洞。不到半天工夫,兩個圓形石盤就做成了。風后從中間橫安一根木棍,再綁上一條草繩,叫常先拉上使勁往前跑 。后邊跟隨了一群先民看熱鬧。倉頡連忙向黃帝說:我給這個東西起個名,叫做“車”。黃帝深思了一下,表示同意。
力牧對車產生了極大興趣。他征得黃帝同意,命所有先民一人制作兩塊圓形石頭盤。大小規格要一樣。沒幾天,圓形石頭盤造得堆積如山。常先命先民,四個圓石盤安裝一輛車,全部安成后,黃帝召集所有先民前來觀看表演。中華民族第一個地上運載工具——車,就這樣誕生了。它是當今世界上所有車輪的前身。
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這個功勞,倉頡和各位大臣商議:命車為“軒轅”。因黃帝當時還沒有一個正式名字,就以“軒轅”命名,作為黃帝正式名字。這就是“軒轅”的來歷。
娶妻娶的是丑女
軒轅黃帝一生娶了四個妻子。正妃西陵氏之女,名叫嫘祖。次妃方雷氏、彤魚氏。最后又娶了丑女,封號嫫母。后世人把西施看作是天下美女的代表,而把最丑的女子則比作嫫母。黃帝為什么要娶一位最丑陋的女子作為自己的妻子呢?這也有一個故事。
黃帝經過連年戰爭,打敗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成為臣民們一致擁護的盟主。為了不辜負臣民對他的信任和尊敬,他處處事事都要以身作則。就在這時,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暗地搶婚事件。人們紛紛向黃帝報告,要求他設法制止。黃帝雖然想了很多辦法,但搶婚事件仍然不斷發生。黃帝經常為此事悶悶不樂。
一天早上,黃帝起床后獨自一人出外散步,看到一位女子正在河邊汲水。黃帝走到她身邊問道:“你獨自一人到這里汲水,難道不怕有人搶你嗎?”這女子不認識黃帝,頭也沒抬地回答道:“我的長相不好,又黑又丑,沒有人來搶我。”
黃帝又問:“你家都有什么人?”丑女說:“哥哥和我,還有一位老媽媽。哥哥被搶婚女子搶走了,如今家里只有我母女二人。”黃帝這才知道搶婚不光是男的搶女的,還有女的搶男的。
黃帝聽了,再沒有說什么,就轉身走了。一天,黃帝把倉頡、風后、常先、大鴻等大臣召來說:“眼下我有三個妻室,他們各有分工,實在忙不過來,經常都不在我身邊。我想再娶一個妻室,請你們幫我找一個合適的女人,但絕不允許搶人婚配。”眾臣一聽,不假思索地說:“這有何難!黃帝功勞這么大,別說再娶一個,就是再娶十個百個也能辦到。”
這消息傳出后,各部落都給黃帝挑選美女,甚至有人把自己搶來的美女也獻了出來供黃帝挑選。哪知,黃帝一一過目后,一個也不中意。在場的臣民,誰也摸不透黃帝的心意。黃帝當著眾人的面說:“重色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輕色者,才是真賢。”說罷,揚長而去。人們這才明白黃帝選妻室,并不注重表面的美,而注重的是德才。不久,傳出消息,黃帝選中祁部落的丑女為妻,封號嫫母。人們聽了議論紛紛,都不明白黃帝為什么要這樣做。唯有風后、倉頡理解黃帝的用意。倉頡連夜給黃帝造了一個“好”字。他說,男子和女子不論長相如何,只要情投意合,天長日久,就是“好”。黃帝成婚這天,各個大小部落都來人慶賀,男女老少,人山人海,喜氣洋洋,熱鬧非凡。倉頡發現黃帝和丑女面對面坐著,嫘祖、方雷氏、彤魚氏不斷給黃帝和丑女敬酒,黃帝和丑女笑得合不住嘴,于是靈機一動,又畫了兩個口字,上下并起來,當即造了個“喜”字。
他把“喜”字寫在一張樺樹皮上,高高舉起,對著眾人說:“搶來的女人作妻室,很難相好。強迫成婚的妻子沒有喜。只有男女兩相情愿,結成配偶,才是喜中有喜,好上加好;才能和睦相處,白頭偕老。”倉頡的這番話,惹得眾人哈哈大笑。
自從黃帝娶丑女為妻后,部落之間的搶婚事件,就一天天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