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起大落的“克隆王”
韓國 “在克隆體細胞方面取得的成果” 曾經轟動一時,并被公認為在醫學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然而就是這個讓韓國名聲大振的黃禹錫,因偽造論文證據而被科學界徹底否定。他的有關克隆體細胞的研究論文已被《科學》雜志取消。目前唯一合法的科研成果是他克隆出了名叫“斯納皮”的狗。
神話雖已終結,但事態并沒有平息。黃禹錫在記者會上向國民再次道歉的同時,也開始為自己辯解。一是黃禹錫堅持“干細胞被調包”,辯解醫院在獲取卵子和干細胞培養方面也負有責任。二是從1998年至去年年底,政府撥給黃禹錫科研組的巨額研究經費,有的用處不明。希望司法機關盡快查清所有問題。
造假事件讓韓國國民普遍感到失望和憤怒,擔心會對本國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韓國科學家擔心在提交論文和接受驗證的過程中,受到國際上的不公平待遇。還有人主張應以此事件為契機,根除韓國學術界存在的科研成果造假和抄襲論文等弊病。
《時代》1月9日
全球教育產業化
當今世界國際化教育已發展成為全球產業,每年凈賺300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全球有200萬學生到海外學習,是現在海外學生的3倍,尤其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印度和中國,他們的學生數量遠遠超過本國大學所容納的數量。而目前留學趨向于費用和地點都合適的國家。這就意味著那些渴望生源的學校和政府要改變策略。英國去年在中國浙江寧波開辦的諾丁漢大學就是一例。這所大學的校長認為,在中國學習可以省一半的費用,沒有必要去英國。經濟合作組織的教育專家安德烈斯·施萊歇爾說,“真正的國際性不是讓學生在世界各地流動,反倒是辦學機構和教學內容。”現在美國雖然吸引著全球1/4的海外留學生,但其市場份額在逐漸縮小。去年,申請赴英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下降了21%,英國大學抱怨政府收費太高,這樣把好處拱手讓給東方。澳大利亞的海外留學生,近10年來一直以兩位數增長。現在國際教育已成為澳大利亞繼煤炭、旅游和礦產之后的第四大外匯收入來源。地區競爭激烈異常。馬來西亞、新西蘭和日本的留學生數量都在上升。雄心勃勃的新加坡,計劃今后10年增加2倍,達到15萬留學生。新加坡經濟發展委員會的負責人說,這是在培養新加坡大使。從長遠觀點看,國外的一些學校已經瞄準了中國作為辦學的地方。同時,北京希望作為教育辦學機構加入到教育產業中去。
《新聞周刊》1月9日
人口下降會導致經濟衰退嗎?
1970年,世界銀行的總裁曾把人口增長壓力與核戰爭危險相提并論。轉眼到了21世紀,少數發達國家人口減少的問題,逐漸擴展到多數富國乃至發展中國家。據聯合國統計,中國人口在2030年初開始下降,預計到2050年共有50個國家的人口將低于現在的規模。俄羅斯人口預計下降22%,烏克蘭為43%,日本、意大利、德國將迅速下降。人們擔心人口下降與經濟衰退將連在一起。一般來說,人口增長下降,GDP增長就會放慢,經濟也會萎縮。這個壞消息表明,與整個人口相比,勞動力人口相對下降得更快。因此政府和公司都不希望人口下降影響到他們各自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他們認為,延長退休年齡,引進新技術都是增加勞動力,提高生產力的舉措,而保持GDP的增長就會保住他們的利益。
《經濟學家》1月13日
中國急需先進的高級管理人才
中國由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這25年,非常缺乏訓練有素的管理人才。而中國現有的高級管理人才,缺乏先進的管理技術。中國的商學院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批應運而生,其教學內容基本照搬西方的一套。中國的商學院用15年的時間完成了美國半個多世紀走過的發展道路,可謂是洋為中用的典型范例。據麥肯錫公司預測,到2010年,中國需要7.5萬名具有全球經驗的高級管理人員,而現在僅有5000人。從發展來看,中國公司如果沒有這樣的高級管理人才,今后前途未卜。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國加大了MBA的培訓計劃,但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不是很高,尚不能得到跨國公司的普遍認可。即便如此,MBA對中國經濟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已引起西方國家的關注。
《商業周刊》1月16日
(本欄目由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供稿)
編譯:喬 萍責編:雷向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