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的主要工作是研究食物中的營養和人體機能需要的關系,也就是指導人們“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在國外,營養師是一個與醫生并行而更富有人情味的高地位、高收入的職業。廣泛分布于家庭、醫院、學校、酒店和專業機構等地方,甚至可以開私人工作室。在國內,目前只有幾家大學設有營養系,持證人員全國不足4 000人,市場需要400萬營養師,是一個潛力巨大的行業。
談到營養師,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這是“西醫東漸”以后傳入我國的,其實并非如此。早在我國周代(約公元前1122~前256年)就已經產生了我國最早的專職營養師——食醫。食醫的出現與周代當時宮廷“飲食之風”是分不開的,在“飲食之風”盛行的情況下,為了保證君王及貴族的健康,食醫的設立是必然的。據《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當時的醫事制度已經初具較為完善的規模,各種專科醫生實行“凡邦之有疾病者、病瘍者造焉,則使醫分工而治之”的醫療分工。對醫生的工作職責也分配得很細致,共分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種。并且規定各科醫生年終需根據治療疾病的療效進行考核,用以評定每位醫生的俸祿多少。
食醫在各種專科醫生中居于首位。所謂食醫,即是掌管調配食味和飲食衛生的專職醫生,職責很類似現代的營養師,地位很高。食醫的工作范圍主要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見《周禮·天官食醫》)。食醫掌握這眾多飲食的調配,并不是單純的配餐,而是從營養衛生學的角度出發,根據周代貴族的身體狀況配制的。食醫在配制這些日常食品時,是以中醫理論作為依據的,例如,在飲食服用的溫熱程度這個問題上就體現出了這一點。《周禮·天官食醫》曰;“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這就是講對每種飲食,針對其不同,要求也各異。凡飯食應比照春季宜溫食,羹劑要比照夏季宜熱服,醬類要比照秋季宜涼吃,飲料要比照冬季宜寒(涼)飲。
中國醫學歷來有“天人合一”的說法,認為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所以在飲食上也有據季節變化而變化的飲食理論。食醫在配制食品時,對調味適時(季節)是非常講究的。每逢春季就要多用一點酸味,夏季則多用一點苦味,秋季多用一點辛味,冬季多用一點咸味。在這“適時選味”的同時,還需用點滑性的、甘味的食品來調和它們。
關于谷物與肉類的搭配攝入,《周禮·天官食醫》中也有“膳食之宜”的記載:“凡會膳食之宜,牛宜谷,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菰。”說的是飯食與肉類相互搭配,牛肉適宜搭配稻米飯,羊肉適宜搭配糯米飯,豬肉適宜搭配小米飯,狗肉適宜搭配高粱飯,雁肉適宜搭配大麥飯,魚肉適宜搭配菰米飯。這種搭配是按谷物與肉類的性味所屬而定的,雖然現今還不能盡解其科學道理,但它同樣是以中醫理論為依據的。
從飯、羹、醬、飲的溫涼寒熱,到根據季節變化的適當調味,進而飯類與肉類的配制,都可以說明我國周代的飲食水平已發展得相當完善了。食醫從某種角度上講,或許比現在的營養師還要高出一籌。因為現在的大多營養師是從已病之人的營養情況出發來配合治療,而食醫則是從健康人的飲食立論的,這是非常符合現代食物療法的健身益體之說的。
在周代,不但食醫注重飲食療法,就是疾醫、瘍醫也非常重視這一點。疾醫就有:“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瘍醫有:“凡療瘍,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等說法,這就表明:我國商周時代就掌握了營養與治療的關系。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古時食醫的出現與周代當時宮廷的“飲食之風”和保證君王及貴族的健康是分不開的。而當今,營養師是應社會市場的需求,是為了人民大眾健康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