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記憶里我最愛夏天。那時候天空很純凈,沒有任何的污染,呈現出如今難得見到的湛藍。一到夜晚,活潑的星星們都眨著調皮的大眼睛,誰也不讓著誰。天上的每顆星星對孩子們來說,都充滿著無限的遐思與遙想,對我也不例外。晚上,只要天氣晴朗、無雨,奶奶就會讓我數星星。和所有兒時的故事一樣,我總也數不清到底有多少顆。由于當時還小,也不知道飛碟是個什么東西。
初次接觸《飛碟探索》雜志是在上小學時,至于幾年級我記不住了,只記得定價大約是0.6元。當時中央電視臺曾播過一部紀錄片——《飛碟在中國》,此片一經播出立刻轟動大江南北。這是在中國掀起的第一輪“飛碟”熱,這也是一次“文化與科技”熱,因為在那段特殊的時代后,人們空虛的頭腦迫切地需要知識的充實,而飛碟正象征著科學技術的完美。于是,“飛碟”熱便隨著人們的需求應運而生。
這部紀錄片也深深地影響了我,使我終身有了精神的依托,不僅如此,它還讓我對飛碟的認識從兒時的懵懂轉化成了此時清晰的影像。
我和《飛碟探索》雜志的相識也緣于此。上學時沒有什么業余活動,主要以學習為主。不過,那時的我們比現在的學生要輕松不少,沒有堆積如山的家庭作業,也沒有木星大氣般的社會壓力。在空余時間里,幸有《飛碟探索》伴我左右,兩個月一期的雜志便是我全部的精神食糧。
畢業后參加了工作,我對探索飛碟的熱情依然高漲,并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低落。由于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我購置了大量的研究飛碟的書籍與文獻,還郵購了一只雙筒望遠鏡。工作之余的我不是閱讀這些資料,便是用望遠鏡搜尋天空。我有一個夢——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真正的飛碟,更甚至,看到它的駕駛員……遺憾的是,我并沒有得到幸運女神的眷顧,這個夢,至今也沒有實現。但我會等、會堅持,直到生命的終結。
我很孤獨,思想上的。當我滔滔不絕地向別人講述研究飛碟的重要性時,他們會說:“研究這玩意有什么用?能吃還是能喝?就算飛碟被你們抓住了,它那幾噸的重量充其量只能賣幾千塊錢……”嗚呼!這不僅是我,也是所有飛碟愛好者和飛碟研究者經歷過的尷尬境地。
飛碟的確不能給我們一間黃金屋,也不能給我們一位顏如玉,不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任何看得見的好處。這些問題也曾讓我彷徨過,也懷疑過自己對飛碟的愛好是否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最終理性給出了答案,我的選擇沒有錯。
長期以來,研究飛碟的專家和學者都遭受著主流科學界一些人的抨擊與嘲諷,他們認為相信飛碟與外星人的存在無異于癡人說夢。其實在我看來這些人才是井底之蛙。無論主流科學接受與否,飛碟現象已經從過去單純的獵奇上升為如今的一門大的學科——“飛碟學”。當然,還沒有一所大學開設過如此的專業,但這并不能說明什么,研究飛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突破性進展會給地球的科學技術乃至文明的走向帶來質的飛躍。
“飛碟學”是一門嚴肅的學科,只能用辯證唯物論來研究它,同時態度也得端正。千萬不能形而上,形而上是一種唯心論的玄學,不僅會讓“飛碟學”戴上一個偽科學的大帽子,而且會使其偏離正常的軌道。這是所有熱愛它的人不愿意看到的。
從購買第一本《飛碟探索》到現在,我一本也沒有漏過。看過的雜志我都會小心地珍藏起來,一有空就會找出來翻翻,現在已經有厚厚的一大摞了。
我與《飛碟探索》共同成長,并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不管以后的路有多長,我都會和《飛碟探索》共同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