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以下簡稱記):陳校長,您對縣( 市) 級技工學校的歷史和發展方向有比較深入的研究,我國縣(市)級技校的發展有什么特點呢?
陳禮坤(以下簡稱陳):縣( 市) 級技工學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幾經興衰,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個世紀70 年代末到80 年代中期的初創期。此階段的縣( 市) 級技工學校多呈現規模小,專業少的特點。第二階段是80 年代后期至90 年代中期的快速發展期。這一階段的縣( 市) 級技工學校規模較前大幅擴張,專業設置增多。第三階段是90 年代末至本世紀初的下滑期,主要表現為縣( 市) 級技工學校數量減少,規模萎縮。現階段算是技校的回暖期。眼下的縣( 市) 級技工學校數量并無增加,但學校規模進一步擴大,辦學條件改善較快。
記:縣(市)級技校的發展可謂幾起幾落,去年溫家寶總理強調要加強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和投入。您認為縣(市)級技校當前面臨的困難及社會影響主要有哪些方面?陳:技校和其他單位( 組織) 一樣,都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的生存、發展也受到地域的經濟、政治、文化和傳統的人文環境的影響。與省( 部) 級、地( 市)級技工學校相比,縣( 市) 級技工學校在生存空間、服務對象、檔次提升等方面有這樣一些社會特性。
1.地方特色濃郁,發展空間狹小。在一個縣( 市) 級行政區域內,一般而言,方圓不過百里,人口不過百萬。因此,生源地的狹小和生源數量的不夠充裕與學校發展規模的擴大、技能人才培養數量的增加、特色專業的建設等形成瓶頸。這一問題在沿海經濟相對發達的縣市尤為突出。
2.政府影響明顯、行政干預突出。地方政府舉辦的縣( 市) 級技工學校在本行政區域內一般只有一所。因此,技校存在的價值判斷、發展規模的大小、財力投入的力度等操縱權不在學校本身,直接主管部門( 當地勞動保障部門等) 也沒有全部的決定權,而主要依靠當地政府的行政決策,因此,政府支持對技校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3.市場競爭激烈,技校劣勢明顯。在較為發達縣( 市)級行政區域內。一般有多個部門舉辦的各類中等職業學校,而技工學校在數量上只占絕對少數。在招生政策的制定、師資力量的配備、設備設施的配置等學校最重要的資源構成中,明顯傾向于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因此,這種不夠公平的競爭環境,對縣( 市) 級技工學校的發展極為不利。
記:現在有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場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技校應該很快會迎來發展的第二個春天。在新形勢下,您認為縣( 市) 級技工學校應該如何調整思路,促進發展?
陳:我認為,在當前全國上下一片職教熱的浪潮中,縣( 市) 級技工學校既要樹立信心,抓住機遇促發展,同時,也要避免盲目擴張
。第一,在辦學規模上,應適度控制規模種類,在專業設置上要大而精,在培養目標上要根據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培養一專多能的學生。縣( 市) 級技工學校在辦學規模上,應以1500 ~ 2000 人在校生為宜,師生比應保持在1 ∶ 15 左右,專業設置應不超過2 ~ 3 個大類為好。在設置專業時應充分掌握市場信息,科學地篩選分析,確定適合學校自身特點的專業。專業大類確定后,要花大力氣做大做強專業品牌,突出專業特色。
第二,辦學形式上不求正規劃一,而要全面多樣。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在堅持以全日制學歷教育為主陣地的同時,必須大力貫徹“多條腿”走路的方針,要大力開辟、發展業余函授教育,中、高級技能等級培訓班,為企業上門集中辦班等教育形式,充分挖掘各種資源潛力,發揮專業特色和師資設備的優勢,拓寬社會培訓和技能等級鑒定這一陣地,使學校真正走向社會,與社會融為一體,拓展學校生存、發展的內涵空間。
第三,在校企合作上不唯經濟效益,而要產教結合。為提高畢業生社會和崗位的適應性,必須走產教結合、校企合作、聯合辦學、聯合培訓的路子。也只有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中,才能明晰我們的培養目標,才能體現學生在社會,在企業“能用、適用”的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