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梅上大一時,第一個暑假就去打工。那時,她沒一丁點兒資本挑三撿四,踏踏實實地在一家小飯店端盤子。兩個月下來,她只拿到700 元錢,但自己經受了磨練:“干過端盤子、洗碗的活兒了,以后就什么苦都能吃了?!?/p>
大二的暑假,天氣特別悶熱,學經濟管理專業的章梅認為高溫里面有商機。于是她掏出所有積蓄與朋友聯手在一家大型超市附設的餐廳租了個檔位,賣起了了“涼快餐”。章梅覺得,在高溫天氣里,人們不太想做飯,而超市冷氣充盈,環境舒適,“涼快餐”肯定有市場。果然,那些上班族的帥哥靚女們,下班走出辦公室的一句話就是:“走,去超市吃‘涼快餐’。”炎炎夏日,在超市吃個快餐即可納涼,也不是很貴,還為家里省了電費。章梅正是看準了上班族的這種心理。這個暑假,章梅的辛苦得到了豐厚回報……50 天時間創下了整整3萬元利潤,她與朋友各分到1.5 萬元。
也許是嘗到了甜頭,大二的寒假雖只有短短的30多天,但章梅不愿意閑著。她匆匆跑回農村老家,沒幾天就將2000 多公斤生姜拉到省城。時值寒冬季節,省城的生姜當時賣到每公斤7 元。為了多賺錢,她硬是騎著同學的一輛男式摩托車將2000 多公斤生姜分別送到一些個體菜販子的攤檔。
大三的暑假,章梅應聘到一家手機賣場為廠家推銷新款手機。章梅每天對著不同的顧客,絞盡腦汁用不同的方式介紹同一商品,既開發了自己的智商、財商,又鍛煉了自己的口才,而且收獲了鈔票和實踐營銷的公關能力。
有些同學在欣賞章梅這種吃苦精神及旋風般賺錢節奏的同時,認為她太講實際、重金錢,滿身銅臭味與大學生身份顯得格格不入。但不可否認,很多時候,“嫉妒”二字恰恰印證了其人其事的存在價值! 正如章梅自己所道:“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做人實在一點有何不好,付出一份辛勞,索回一份報酬乃天經地義的規則,何況我在不耽誤學業的前提下又顯示了自身價值,也創造了社會效益……”
大四的暑假,別的同學都風風火火地跑招聘會、找工作,章梅則一邊撰寫畢業論文,一邊抽空到南方運回兩車熱帶水果,這些時令水果賣出了很好的價錢。有人不解地問章梅:“你光忙著掙錢,工作怎么辦???”章梅一臉輕松地說:“我向幾個大的招聘網站投遞了簡歷,已經有三家企業與我聯系并約好了面試時間。他們看中的是我有社會實踐的經歷。退一步說,我這幾年的假期打工不僅賺了學費錢,而且學到了不少處世、交際、經營、管理的知識,也積累了一些人脈關系,即使找不到一個‘簽單’企業,我也用不著為自己的職業發愁,我可以自己創業開店,項目我都想好了。”
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有一句名言: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現在,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沒有實踐經驗或動手能力差的畢業生,想找一份稱心的工作十分困難。而像章梅這樣的大學生,有意識地通過社會實踐的鍛煉,為就業做好了鋪墊,彌補了自己的欠缺,提高了獨自在外生存的能力,就業也就不會難了。
當今在校大學生提前介入社會,體驗生存環境,未嘗不是一條進入職場的快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