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也叫竹參,竹菌,竹笙,又稱“山珍之王”,“菌中皇后”,為鬼筆科竹蓀屬食用菌。據史料記載,我國在唐代時就已用竹蓀人饌了,到了清代,就有了各種關于竹蓀食用的詳細記載。
竹蓀是我國特產,以夏季多生于竹林中而得名。竹蓀由菌蓋、菌柄、菌托和菌裙組成。菌柄白色或灰白色。菌蓋較小,鐘形,表面有網格式絡膜,有微臭和暗綠色黏液。菌裙白色,從菌蓋處下垂,表面密布不規則網眼。菌托為白色或淡紫色。竹蓀主要分布于我國四川、貴州、廣西、湖南、江西等地,不同地區、不同種類的竹林下生長的竹蓀種類不同,竹蓀的菌蓋有毒,不能食用,采時應除去。竹蓀的品種較多,但以長裙竹蓀質量最好,最為名貴。竹蓀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竹蓀中含有19種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比其他食用菌都高,所以竹蓀菜肴的味道非常鮮美。竹蓀中富含維生素B族、維生素C、D和人體所需的各種礦物質,具有補腎明目,清熱潤肺,活血祛痛等功能,對咳嗽、虛弱、外傷等有止痛補氣的作用。常食竹蓀能保護肝臟,減少腹壁脂肪的積存,有俗稱“刮油”的作用。竹蓀還有延長湯羹食品的存放時間、保持菜肴的鮮味而不霉餿的奇特功能。
大多數食用菌中都含有多糖類物質,它們在防癌抗癌方面有著驚人的作用。研究發現,苗族人患癌癥的幾率較低,原因之一就是苗族人常用竹蓀與糯米一同泡水煮熟后食用。現代醫學也已經研究證明,竹蓀中確實含有能抑制腫瘤的成分。中醫學認為,竹蓀性溫味甘,有活血、健脾、益胃、助消化之功效,適用于咳嗽、高血壓、高血脂等癥的治療和預防。但腹瀉者不宜食用竹蓀。
竹蓀是一種名貴的烹飪原料,其質嫩色白,香氣濃郁,味道鮮美。用竹蓀制作菜肴時,適用于燒、炒、扒、燴、氽、燉等烹調方法,尤其適合于做湯,其口味清香鮮美,如芙蓉竹蓀湯、清湯竹蓀、竹蓀雙脆湯、竹蓀豆苗湯等。下面簡單介紹幾個以竹蓀為主料制作的具有滋補作用的湯類菜肴。
竹蓀雙菇湯
水發竹蓀300克,洗凈后切成3厘米左右的小段;蘑菇100克,水發香菇6個洗凈后均切成薄片。炒鍋置火上,放入清湯燒沸后倒入竹蓀段、蘑菇片和香菇片焯一下,撈出瀝干水分。凈鍋置火上,放熟豬油50克燒化后放人姜末、蔥末煸香,加入竹蓀段和蘑菇片、香菇片,翻炒幾下,放入高湯、料酒、鹽和味精燒開后,用水淀粉勾芡淋人麻油即可出鍋。
特點:山珍佳肴,鮮香味美,口感滑嫩。
功效:補氣益腎,抗衰防癌,常食益壽。
竹蓀銀耳湯
干竹蓀、干銀耳各15克,冷水浸泡,待其發開后去根洗凈。將竹蓀切成2厘米長的段與銀耳混合一起用開水氽一下,撈出瀝干水分備用。將鍋置火上,加入200克冰糖和適量清水煮至冰糖全部溶化后放入竹蓀和銀耳,繼續煮30分鐘即可。
特點:湯汁清亮,竹蓀脆嫩,銀耳糯細,營養豐富。
功效:養陰潤肺,益胃生津,補虛止咳。
竹蓀豆芽湯
干竹蓀30克入溫水中浸泡發軟,洗凈后切成細絲;黃豆芽洗凈瀝干;蔥切成末,姜去皮切成絲。把雞湯倒入鍋內,放人竹蓀絲、黃豆芽、姜絲,用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至15分鐘,加鹽、味精調味,最后再撒上蔥末,淋入麻油即可出鍋。
特點:清香味鮮,色白如奶。
功效:補虛健身,能降血壓,抗癌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