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別名西紅柿、番柿、狼桃、洋柿子、金蘋果、愛情果等,為雙子葉植物綱茄科番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
番茄適應性強,易栽培,產量高,目前已成為我國主要蔬菜品種之一。其種類很多,按果形可分為圓球形、梨形、扁圓球形、橢圓形等;按果皮的顏色可分為紅色、粉紅色和黃色三種。我國栽培的品種主要有北京早紅、青島早紅、武昌大紅等。品質以形狀周正、成熟適度、酸甜可口、果肉肥厚、無裂口、無擠壓、無蟲咬者為佳。
番茄原產于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爾等國的熱帶雨林,大約于明朝時通過“絲綢之路”從西方傳人中國,因色紅形似柿子,故稱西紅柿,距今大約有600年的栽培歷史,不過在當時只是作為一種觀賞植物來種植。明人所著的《廣群芳譜》中稱它為“番柿”,書中介紹:“番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花似榴,一枝結四、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堪作觀,大傘火珠,未足喻,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并且說它“生食之刺人喉”。直到19世紀末,番茄才作為蔬菜被大眾接受,我國人民普遍食用番茄,也不過百余年的歷史。
番茄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據測定,每100克新鮮番茄含蛋白質0.9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4.0克,膳食纖維0.5克,胡蘿卜素550微克,維生素B10.03毫克,維生素B,0.03毫克,尼克酸0.6毫克,維生素C 19毫克,維生素E 0.57毫克,鈣10毫克,磷23毫克,鐵0.4毫克,鋅0.13毫克,硒0.15微克。此外,還含有蘋果酸、檸檬酸、番茄紅素、蘆丁等多種物質。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是蘋果的3倍,硫胺素、煙酸的含量更堪稱是蔬果之冠。
番茄形美色艷,果肉細嫩,酸甜可口。它既是蔬菜,又具備水果的特征,素有“菜中之果”和“平民水果之王”的美譽。其食用方法很多,既可當水果生食,又可以做菜熟食,炒、腌、做湯、涼拌、制鹵、做番茄醬等,葷素皆宜。成品菜肴色澤鮮艷,味美可口,常見的菜肴有番茄炒雞蛋、番茄豆腐羹等。通過深加工,番茄還可以制果脯、釀酒和制醋等。蔬菜在加熱烹調時,往往會使維生素C損失嚴重,而番茄卻損失很少。這是因為番茄含有蘋果酸、檸檬酸等有機酸和抗壞血酸酶的緣故,在這種環境中,能使維生素c得到有力保護,即使在酸、堿及高溫條件下都不易被破壞,故其吸收利用率很高。
在食用番茄時需注意以下三點:一是不要吃未成熟的青色番茄。未成熟的青番茄中含有大量的生物堿,可被胃酸水解成番茄次堿,食后輕者會出現頭昏、惡心、嘔吐、流涎等中毒癥狀,重者會出現昏迷,甚至危及生命。二是市場上有的番茄是用催熟劑催熟的,生吃后會引起嘔吐、腹瀉等癥狀。一般來講,催熟的番茄整個都為紅色,而自然成熟的番茄在柿蒂周圍有些綠色;催熟的番茄較硬,自然成熟的番茄較軟;催熟的番多為多面體,自然成熟的較為圓潤。三是最好不要空腹吃番茄。其原因是番茄中所含的膠質、果質、棉膠酚等成分會與胃酸發生化學反應,凝結成不易溶解的塊狀物質,引起胃脹、胃痛。
此外,番茄中的番茄紅素是脂溶性的,只有與脂肪混合才能被腸道充分吸收。進食用植物油炒過的番茄,可使血清番茄紅素水平顯著提高,大約要比生吃番茄的攝入量高2.5倍。
番茄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中醫學認為,番茄味甘、酸,性微寒,人肝、脾、胃三經,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清熱解毒,涼血平肝之功效。對熱病煩渴、胃熱口干、肝陰不足、陰虛血熱、目赤腫痛、牙齦出血等癥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番茄還具有以下多種功效。
促進骨骼發育 番茄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維生素A,它可以促進骨骼鈣化,對防治夜盲癥、眼睛干澀、視覺疲勞,特別是小兒佝僂病效果顯著。
防治心血管疾病 番茄中所含的維生素C可以防治高血壓、冠心病、壞血病等心血管疾病;所含蘆丁能明顯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有保護血管,防止毛細血管破裂的作用,對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效果顯著;所含維生素B1可以維持心血管、神經和消化系統的正常功能,促進碳水化合物在體內的代謝。
抗菌消炎 番茄所含的番茄紅素能抑制細菌的繁殖,可治療口腔炎、咽喉紅腫等癥;所含的尼克酸可以保護皮膚健康,預防唇炎、口角炎以及皮膚粗糙癥等。
防搞抗痛 番茄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番茄所含的番茄紅素,是胡蘿卜素的一種,具有抗氧化的特性,能夠清除過氧化自由基,降低癌癥的發病率。
美容養顏 番茄中所含的尼克酸可以提高人體皮膚的生理機能,可用于治療皮膚粗糙、癩皮病等癥。將鮮熟的番茄搗爛取汁加少許白糖,每天用其涂面,能使皮膚細膩光滑,有彈性。另外,番茄所含的谷胱甘肽能夠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使人體皮膚色素沉著淡化,有助于祛除雀斑等。但皮膚過敏者應慎用。
番茄性酸,故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酸過多的患者應慎食。
相關鏈接一 由于番茄枝葉分泌的液汁有一種特殊難聞的氣味,被古代南美土著人誤認為有毒,因而給它取了一個可怕的名字——“狼桃”。到了16世紀,英國公爵俄羅達拉里去南美洲旅游,回國時勇敢地摘了一個“狼桃”作為禮物,送給了他的情人伊麗莎白女王。從此,番茄又被稱之為“愛情果”而傳遍歐洲,但當時只是作為一種觀賞植物栽培于庭園。到了1802年,有兩位“冒險家”先后冒死吃番茄。一位是美國的羅伯特吉本·約翰遜,他在美國新澤西州薩勒姆地方政府辦公樓前的臺階上,非常勇敢地當眾吃了一個番茄;另一位是法國一位畫家,他在為番茄寫生時,被它那艷麗的果實所吸引,也冒死嘗了一個。吃完,他便躺在床上等著去見上帝,結果卻安然無恙,反倒覺得味道酸甜可口。從此,番茄可食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逐漸傳遍了歐洲乃至整個世界。
相關鏈接二 西班牙小城布尼奧爾每年的8月29日舉行番茄節。其中的一項主要活動就是互相投擲番茄取樂,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上萬人興致勃勃地參加這場“番茄大戰”,結果大街小巷全是摔爛的番茄。據統計,布尼奧爾舉辦番茄節已有50多屆了,平均一次就要扔掉番茄近百噸。據說,布尼奧爾番茄節的由來是因為在很早以前,當地有一位富翁舉行大型的會餐活動,活動結束后,做沙拉用的番茄剩下了很多,廚師們受到主人的斥責后便互相埋怨,最后導致了一場番茄大戰。從此,這一天就成了一年一度的番茄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