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的作用無可替代
鎂在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是人體一切生長過程,如骨骼、細胞、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心臟及各種生物膜形成的重要物質。人體中還有數百種不同的酶需要鎂元素。鎂能與鈣相輔相成,有效預防及改善骨質疏松、鞏固骨骼和牙齒,沒有鎂參與的補鈣,其效果不佳。鎂有助于血液循環及舒緩神經、維持正常的肌肉(包括心肌)及神經活動。鎂還可防止肝、膽、腎等體內結石的形成,以及減少軟組織的鈣化機會。
鎂對婦女生殖功能舉足輕重
近幾年來,國內外醫學研究表明,鎂對婦女的生殖功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容忽視。
痛經是婦科的常見病之一,常發生于婦女經期和經期前后,目前病因尚不清楚。據醫學研究表明,痛經可能與體內缺鎂有關。醫生對痛經患者調查發現,45名患者體內的鎂元素都在平均值以下,而每日攝取200毫克鎂片就可使痛經癥狀緩解或消失。研究表明,婦女體內缺鎂,會影響卵子的正常發育。
患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孕婦,易發子癇。孕婦發生子癇后,往往出現吸人性肺炎、胎盤早期剝離、胎兒宮內窒息等并發癥,甚至因急性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腦血管損傷等危及母胎安全。前不久,有多國參加的子癇試驗協作組研究人員發現,鎂可有效防止孕婦子癇發作,它不僅有抗驚厥的作用,還有擴張血管、使大腦供血更佳等作用,有助于孕婦與胎兒的健康發育。
缺鎂使得“病從口入”
在以粗糧為主的食物結構中,鎂的攝入量足夠,不需要另外補充。但近些年來我國的飲食結構發生了改變,過去高鎂食物如今吃得少了,使鎂的攝入告急。
鎂在碳水化合物代謝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鎂含量過低會影響胰島素發揮作用,導致糖尿病。研究發現,人死后心肌鎂的含量降低,不論是急性梗塞病灶中還是非梗塞區,鎂都減少。
有些人雖然查不出疾病,但常感到疲勞、頭暈、乏力、胸悶、心悸、胃痛、失眠等,這些不適癥狀的產生也可能與飲食中長期缺鎂有關系。
城市的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及哮喘的發病率在逐漸上升,主食的攝人偏精、偏少及蔬菜攝入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經抽查,患兒平均每日鎂的攝入量不足150毫克。
低鎂飲食引起的慢性疾病進展緩慢,一般要經過很長時間。因此,有些心腦血管疾病也可能是缺鎂引起的。
粗糧豆類含鎂豐富
補鎂的最佳途徑是經常食用以粗糧為主的主食、新鮮豆類和蔬菜。成人每日需攝入鎂至少350毫克,孕婦、哺乳期婦女為400毫克,運動員和強體力勞動者為500~600毫克。
含鎂豐富的食品有:蔬菜中的綠葉菜、茄子、蘿卜等;水果中的葡萄、香蕉、檸檬、橘子等;糧食中的糙米、小米、新鮮玉米、小麥胚芽等;豆類中的黃豆、豌豆等;水產中的紫菜、海參、鮑魚、墨魚、鮭魚、沙丁魚、貝類等。
另外,松子、榛子、西瓜子也是高鎂食品。而脂肪類食物、富強面、白糖則含鎂較少。因此,多吃粗糧、蔬菜、堅果和水果,就可以有效增加鎂的攝入量。
不良習慣導致缺鎂
除了飲食習慣之外,一些生活中的不良習慣也會導致鎂的流失。
生活中的應激(壓力)事件可使體內鎂的排泄量大增;飲酒會使食物中的鎂在腸道吸收困難,并使鎂排泄量增多,造成缺鎂。
超負荷腦力勞動及高強度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使體內需鎂量激增而飲食中沒有及時補充,造成缺鎂。
咖啡和茶喝得太濃太多,引起缺鎂。
飲食中鈉鹽過多,引起缺鎂。
過多食用肉、蛋、蝦等豐富的磷化合物會阻礙鎂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