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倫教糕和南通麻糕
魯迅先生的筆下時常關(guān)注民生百態(tài),他于1935年4月在上海所寫的《弄堂生意古今談》,主要是講當時小販們生意冷清,生活難以為繼的社會狀況。魯迅懷念往昔,認為以前“薏米杏仁蓮心粥”、“蝦肉餛飩面”、“五香茶葉蛋”之類的叫賣聲既漂亮又具有藝術(shù)性,使人“一聽到就有饞涎欲滴之慨”。《弄堂生意古今談》中還特別提到了一種名叫“玫瑰白糖倫教糕”的點心。
倫教糕最早出現(xiàn)于明代廣東順德的倫教鎮(zhèn),是一種以細米面、白糖為主料蒸制的松糕。制作倫教糕要用浸泡過3小時以上的大米面磨成的米漿,然后壓成千粉。倫教鎮(zhèn)特有的清泉水加砂糖在鍋內(nèi)煮沸,徐徐沖入米粉內(nèi),待冷卻加入“糕種”(似酵母),再放置七八個小時待米漿發(fā)酵。蒸之前還要在米漿內(nèi)加入少量豬油。倫教糕以晶瑩潔白而著稱,軟滑爽潤,光潔如鏡,糕身橫豎相間小水泡似的孔眼均勻有序,糕體富有韌性,彎折時不見折紋。倫教糕味道清甜微酸,齒頰留香,難怪魯迅先生對它有如此深的印象呢。
江蘇南通特產(chǎn)嵌桃麻糕相傳已有百多年的歷史了,它加工精細,味美可口,被視為官禮茶食的上佳之選。民國初時,南通麻糕也曾博得魯迅先生的賞識。南通人季自求(名天復(fù))曾在北洋政府參謀本部任軍職,在北京有幸與當時在教育部任僉事的魯迅相識,雙方討論研究文學(xué)話題,彼此來往不斷。1912年至1920年的魯迅日記中就記載了許多與季自求交往的情況。1915年1月17日魯迅在日記中記:“午后季自求來,以《南通方言疏證》、《墨經(jīng)正文解義》相假。”季自求不僅為魯迅帶來了書籍,還特別送給他南通的特產(chǎn)——嵌桃麻糕,魯迅品嘗過后,嘖嘖稱是,認為其美味是名不虛傳的。那么魯迅喜歡吃的這麻糕到底是怎樣的點心呢?南通麻糕選用芝麻粉、炒米粉、核桃仁、白糖等原料,精制成條狀,然后切片,香、甜、松、酥,口感絕佳。因為它的原料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尤其適合于婦孺老幼食用。
梁實秋講“狗不理”笑話
著名文學(xué)家梁實秋是在北京長大的,就美食而言,他可謂厚傳“家學(xué)”,因為梁家祖輩曾經(jīng)營過非常知名的河南菜館。梁實秋后來游歷了大半個中國,也吃遍了各地的佳肴美點,他以作家、美食家的筆力和鑒賞力,對各地美食的品評十分到位。梁實秋所著的《雅舍談吃》就是一部以中國飲食文化為主題的散文小品集,其文字如書中的美味一樣膾炙人口。
點心的涵義在南方要比北方更加寬泛。北方人一般視糕點為調(diào)劑口味的零食,常常是臨時補充的小吃,很少當作主食。南方人則不同,點心的概念已遠遠超出“點點心意”的意思,經(jīng)常與主食相互混同,點心也可當成主食吃。比如,天津的包子是主食,到了南方就可作精致的小點心了。
創(chuàng)始于清光緒初年的天津“狗不理”包子是傳名四海的美味,它也曾博得梁實秋的贊譽。《雅舍談吃》中說:“天津包子也是遠近馳名的,尤其是茍不理(實為“狗不理”,筆者注)的字號十分響亮。”天津狗不理包子的特點之一就是湯汁多,味道鮮美,梁實秋就此又談到:“有人講過因為包子咬破,湯汁外溢,流到手掌上,一舉手又順著胳膊流到脊背的故事。吃的時候要小心,未燙到自己的脊背,卻會濺到同桌食客的臉上。”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梁實秋對食事的觀察是相當細致入微的。《雅舍談吃》中還風趣地講了關(guān)于天津包子一個笑話:“兩個生人同桌吃包子,一位一口咬下,一股湯汁直濺過去,把同桌客人噴了個滿臉花。肇事者沒有覺察,對面那人也沉得住氣,不動聲色。堂倌看不下去,遞上手巾把時,客人說:不忙,他還有兩個沒吃完哩。”
魯迅先生與梁實秋先生都是著名的大作家,亦同樣對糕點情有獨鐘。可見,文人與美食總是脫不開干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