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年華”在文學里是比喻娉婷少女的常用詞,以“豆蔻”為名的中藥有4味,即白豆蔻、草豆蔻、紅豆蔻和肉豆蔻。4藥均富含揮發油,具芳香之氣,性溫而作用于中焦。因其名稱相近,功用類同,臨床應用大致相同。現分別介紹如下。
白豆蔻 又名紫豆蔻、白蔻仁。其性味辛溫,入肺、脾、胃經,有化濕溫中、行氣止嘔之功,尤以“溫化”見長。常用于治療濕阻脾胃,濕阻氣滯或脾胃虛寒之胸脘脹滿、不思飲食、反胃嘔吐、舌苔濁膩等癥。
草豆蔻 和白豆蔻有同樣的性味與歸經,具有健脾燥濕,溫中行氣之功,尤以“溫燥”見長,主要用于治療寒濕阻滯脾胃或脾胃虛弱所致的胸脘滿悶、嘔逆、腹瀉腹痛等癥。
紅豆蔻 外表呈紅棕色,其性味辛熱,有溫中散寒,醒脾解酒之功,尤以“溫里”見長。常用于治療脘腹冷痛以及飲酒過多所致的嘔吐等癥。
肉豆蔻 又名玉果、肉果等,其性味辛溫,入脾胃、大腸經,有溫中行氣,澀腸止瀉之功,尤以“溫澀”見長。用于治療脾胃虛寒氣滯或脾(腎)陽虛所致的久瀉、五更瀉、脘腹脹痛、食之嘔吐等癥。
藥理研究表明,豆蔻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制止腸內異常發酵,驅除胃腸積氣,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能止嘔,為臨床常用的幫助消化、促進胃腸動力藥。《本草綱目》言“豆蔻治病,取其辛熱瀉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嵐煙嶂,飲啖酸成,脾胃常多寒濕郁滯之病,故食料必用,與之相宜。然過多亦能助脾熱,傷肺損目”,故使用時應注意。現介紹幾則豆蔻食療方,供選用。
1.白豆蔻粥 白豆蔻3克,生姜3片,大米50克。將白豆蔻、生姜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或將豆蔻、生姜研細,待粥熟時調入粥中,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連續5~7天。可溫中散寒,健脾止瀉。適用于濕阻中焦,脘腹疼痛,納食不香,腸嗚瀉泄,惡心欲嘔,肢體重困等。
2.棗蔻煨肘 大棗60克,紅豆蔻12克,豬肘100克,冰糖180克。將紅豆蔻用布包好,大棗洗凈,去核,豬肘洗凈放沙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燒沸;另將90克冰糖放鍋內炒成深黃色糖汁,隨后連同剩余冰糖和藥包、大棗同放入豬肘鍋中,燒川、時后改文火煨至豬肘熟爛為度,既可作點心,也可佐餐服食。可和胃健脾,滋陰補氣,適用于陰液虧虛之消瘦、乏力、口干,胃氣虛弱之食少、胸脘痞悶、嘔惡等。
3.豆蔻羊肉湯 羊肉1500克,白豆蔻及調料適量。將羊肉洗凈、切塊,與白豆蔻及調味品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煮沸后,去浮沫,文火燉至羊肉爛熟服食。可溫陽散寒,適用于中寒胃痛、腹痛及凍瘡、肢體冷痛等。
4.陳皮香蔻檳榔 陳皮20克,檳榔200克,丁香、肉豆蔻、砂仁各10克,食鹽10克。將諸藥洗凈,和食鹽一起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轉文火慢煮;煮至藥液干后,停火候冷;待藥液冷后,將檳榔取出,用刀剁為黃豆大小的碎塊備用。每次飯后含服少許。可行氣健脾,消食化積,適用于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納差食少等。
5.豬脬四神湯 豬脬1個,補骨脂、肉豆蔻、吳萊萸、益智仁各5克,五味子4克。將豬脬洗凈,納諸藥于豬脬中,用粗針扎刺數孔,置鍋中,加清水1500毫升,煮60分鐘左右,去渣及湯液,取豬脬切片食之,成人一次食完,小兒分3~4次食完,若10歲以下小兒服食有困難者,可取湯服之,連續2~3劑。可補腎、固攝、縮尿,適用于小兒遺尿、老年夜尿頻多、大便溏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