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苣(附:生菜)
萵苣系菊科草本植物,原產(chǎn)歐洲地中海一帶,由古代的希臘人及羅馬人將野生的品種馴化而來,是深受當?shù)厝藗兿矏鄣拇蟊娛卟耍灰允橙~為主,是餐桌上的當家菜,約于唐代由中亞傳入我國。也許是土質(zhì)及食用習慣使然,引進的萵苣漸漸地變異為以食用嫩莖為主了,因莖的形狀與筍相似,故有萵筍、青筍之稱。又因具特有的清香味,在上海,人們喚稱“香萵筍”。
萵苣是藥食兼具的菜蔬,目前市場供應有葉用、莖用兩類。葉用指以食葉為主的那類,俗稱生菜,形態(tài)多樣。若按葉的形態(tài)來區(qū)分,有散葉及結球兩種,而按葉的顏色來區(qū)分則有綠色、紫色、間夾的花葉等諸多品種。近30余年前,由于市場的需要,開始第二次引進,逐漸由賓館、飯店,流向了家庭。
莖用指的是以食用嫩莖為主的那類,是千余年來市場主要供應的品種,從莖的梢端所長葉的形狀來分,有圓葉、尖圓葉、尖葉3種;從嫩莖可食部分的色澤來分,有綠、白兩種,鮮食以綠色為佳,白色的多數(shù)用作部分腌制品或干制品的原料。
萵苣含有豐富的礦物質(zhì)和維生素,據(jù)稱所含鐵元素易被人體吸收,有益于缺鐵性貧血的防治;鉀離子的含量遠高于鈉鹽含量,利于對人體內(nèi)鈉鹽的調(diào)節(jié),促進利尿、降壓,對于高血壓、心血管病患者十分有益。尤其是所含煙酸較多,利于對人體內(nèi)胰島素的激活,改善代謝功能;又因碳水化合物含量低,而纖維素含量高,對于糖尿病患者及肥胖者十分適合。此外,萵苣所含豐富的氟元素,對于兒童牙釉質(zhì)的保護及骨骼的生長頗為重要。
有研究者指出,萵苣雖好,卻不宜多食。原因是“萵苣中的萵苣生化物對視神經(jīng)有刺激作用,會發(fā)生頭昏嗜睡的中毒反應,導致夜盲癥或誘發(fā)其它眼疾”。而由“多食萵苣引起的夜盲和眼疾,只須停食萵苣,幾天后就會好轉。”
清代名醫(yī)王士雄指出,萵苣“微辛微苦,微寒微毒”,“莖葉性同,姜汁能制其毒。”
萵苣令期較長:莖用的“春萵苣”4月上旬面市,其晚熟品種可延至6月下旬。“秋萵苣”10月下旬面市,11月底結束。還有一種“延秋萵苣”可在元旦、春節(jié)應市。
葉用萵苣,即生菜,已實行工廠化的無土栽培,全年都有供應。
[素饌實例 1]拌香萵筍
制法:(1)萵筍凈料切滾刀塊,用精鹽漬半小時以上,見水滲出,潷去,用生抽、姜汁、白糖、麻油為調(diào)料,澆拌、蘸食均可。
(2)萵筍凈料切絲,用精鹽漬約20分鐘,潷去滲出的水,加酌量白糖及姜汁略拌,備用。白蘿卜凈料切絲,用精鹽漬約20分鐘,擠去滲出的水,與萵筍絲拌和裝盆。香蔥凈料切末,入沸油,聞到香味即離火,隨即連蔥帶油澆在萵筍與蘿卜的頂面,吃時挑拌。
(3)萵筍凈料切絲,用精鹽漬約20分鐘,潷去滲出的水。金針菇凈料切段,入沸水焯熟,撈出瀝干,與萵筍絲拌勻,用生抽、姜汁、白糖、麻油(或色拉油、紅油)澆拌。
[素饌實例 2] 萵筍葉燒豆腐
制法:選取圓葉品種萵筍,剝下梢端葉片,莖作別用。將葉片洗凈,抽去葉柄主梗,將葉用鹽揉捏,擠去滲出的液汁,漂清擠干后切成碎塊,入鍋用油略加煸炒,加適量清水,待沸,倒入已切成塊的豆腐,加精鹽、白糖(量寧少勿多,以嘗不出明顯甜味為度)、姜汁調(diào)味,起沸后加蓋燜燒5分鐘左右即成,勾芡與否可隨意。
[素饌實例 3] 生菜鮑菇
制法:取綠葉生菜凈料入沸水稍焯即撈起,瀝干后入沸油中略加翻撥,用精鹽、白糖、姜汁調(diào)味,盛起后潷去余鹵。鮑菇凈料切片,入鍋用油翻炒,加水與料平,加蓋燜燒5分鐘左右,用精鹽、白糖調(diào)味,勾芡后澆覆于生菜頂面即成。
[素饌實例 4] 生菜菌菇湯
制法:取各類菌菇凈料2~3種切片,入鍋用油略加翻炒后,加水,投入蔥結、姜片,加蓋,沸后用中火續(xù)燒10分鐘左右,揀棄蔥結、姜片,用精鹽調(diào)味,起鍋前2分鐘投入綠色生菜凈料即可。
附言:生菜在歐美都是生吃的,調(diào)料是鹽、醋、胡椒、色拉油,再按各人嗜好,加洋蔥、大蒜、辣椒粉、檸檬汁、西紅柿醬等。也有用生雞蛋黃與色拉油攪成醬狀,以增加調(diào)料的附著力。
我國多數(shù)人崇尚熟食,忌生冷,無非是礙于衛(wèi)生及口味。如今只要衛(wèi)生達標,口味各人都會自己把握,是不必強求一律的。如素者中,有不忌蛋、奶的,則有些醬料超市中都有成品可供選擇。
莧菜
莧菜上海人喚作米莧,這稱呼的由來,也許與它結籽多,而且人類有將這籽抵充糧食的緣故。我國有些植物學專著,如《秦嶺植物志》,就曾將莧菜籽歸入谷物類,作為糧食作物看待。上世紀 60年代,東非鬧災荒,就是靠莧菜及其籽渡過的,而且災民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居然還能夠接近正常,使好多醫(yī)務人員不勝驚訝。
莧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它被人類種植食用的歷史悠久,是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據(jù)國外刊物載文指出,在中、南美洲,種植莧菜的歷史竟有8000余年之久。我國遠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已有“莧”字的存在。清代名醫(yī)王士雄,在他的《隨息居飲食譜》中說:“按本草莧通九竅,其實主清盲明目。而莧字從見,益嘆古圣取義之精。”
有人也許會說,既如此,何不盡量擴種,以求大收獲?實在是世事難萬全,有一利必有一弊。莧菜的繁殖力太令人吃驚了,一株莧菜結籽可多達幾十萬粒,倘任其發(fā)展,其它莊稼將無容身之地。前蘇聯(lián)將有些品種的莧菜作為“十分有害的雜草”來對待,因為據(jù)他們的調(diào)查,一公頃土地中所結莧菜籽可達“15億粒”,真是達到了令人可怕的程度。莧菜籽之所以沒有能夠如同其它糧食作物一樣得到發(fā)展,想必是在食用口感方面及不上其它糧食,得不到多數(shù)人的認同。譬如紅薯、土豆之類,盡管一致公認為有益食品,但若普遍推廣為主糧,就很難得到贊同了。目前莧在世界上也僅僅是墨西哥、印度及尼泊爾等地有少量種植,中美洲已不再有人種植。至于鬧災荒,饑不擇食的時候,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我國陜西、四川部分地區(qū)有種莧菜籽作糧食的,可是那些地方土地較為貧脊,而莧菜適應性強,耐干旱,抗病蟲,產(chǎn)量高,成熟期短,比其它糧食作物更適合生長。不過,據(jù)稱近年來美國人對莧菜籽頗感興趣,擬深入研究它的營養(yǎng)價值。有人已嘗試著在烹煮湯羹中取代米粒之用。
莧作為菜蔬卻是佳品,在我國得到大多數(shù)人喜歡。
初上市的莧菜,通常是籽種下后,幼株長到10余厘米時,粗細如同牙簽一般,即帶葉連根拔出,用繩扎成把出售。這樣的莧菜去除了根之后,宜做羹湯,以滿足有些人急于嘗新的欲望。待長到約15至20厘米時,粗細如一般手工結絨線的竹針,同樣是帶葉連根拔出,此時去除根之后,炒食最佳。
以前還有株梗與葉分別發(fā)售的,葉供炒食,而株梗供腌漬,這可是浙江寧波及其周邊地區(qū)的民間美食,與“臭冬瓜”、“臭腐乳”齊名。供腌漬的株梗,至少必須長到手指般粗細才行。
莧菜有綠、紅、紫、綠紫、紅紫相間夾的諸多品種;所含營養(yǎng)極為豐富,綠莧多維生素C,紅、紫等莧多鐵質(zhì)(是菠菜的2倍),其它如脂肪、蛋白質(zhì)、鈣(是菠菜的3倍)、磷等,特別是賴氨酸(高過牛奶),對于兒童及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極為有益。
中醫(yī)認為:莧性“甘涼。補氣清熱,明目滑胎,利大小腸”。還有治痢、健胃的功能。
莧菜選購“以肥而柔嫩者良”。
[素饌實例 1] 炒米莧
制法:取米莧凈料,入沸水一汆即起,投入冷水泡涼,撈起瀝干備用(或將米莧用鹽入鍋干煸,待米莧變軟滲水后,潷去水盛起備用)。炒鍋加油,先用姜片熗鍋,再投入蒜泥爆香,隨后投入米莧略加翻炒后,加少許水稍煨,用精鹽、白糖調(diào)正口味,即可起鍋。
[素饌實例 2] 菌湯米莧
制法:取綠米莧凈料,入沸水一汆即起,投入冷水泡涼,撈起瀝干備用。豆腐衣泡軟,切條片備用。炒鍋內(nèi)加油,用姜片熗鍋,投入鮮香菇之類稍煽,烹料酒,加適量清水,同時投入豆腐衣,加蓋燜煮3分鐘左右,用精鹽及微量白糖(以嘗不出明顯的甜味為度)調(diào)味,隨后投入米莧稍煨即起鍋。
小貼士:1、菜宜用深盆盛裝,湯量齊腰即可,不宜浸頂。
2、鮮香菇之外,也可選用其它如草菇、茶樹菇之類,或數(shù)種并用。若用干品泡發(fā),則鮮香有加,然而必須是當年新貨。
[素饌實例 3] 米莧豆腐羹
制法:取幼嫩綠米莧凈料,入沸水一汆即撈起,用冷水泡涼后瀝干備用。取筍凈料焯至斷生,涼后切絲備用。香菇泡發(fā),切絲備用。嫩豆腐凈料切條塊備用。炒鍋加油用姜片熗鍋,投入香菇絲略煸,烹料酒,量水入鍋(包括泡香菇的水),投入筍絲后加蓋燜煮5分鐘左右,啟蓋倒入豆腐,見沸后用精鹽調(diào)味,最后投入米莧,即刻勾薄芡起鍋(按口味的需要,可酌加麻油、白胡椒粉以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