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看見老爸在喝咖啡,聞到香味后,有點嘴饞,但老媽必定會在旁邊說一句:“孩子不準喝,喝了晚上會睡不著覺?!遍L大后,我慢慢地認識到了這個包含著情感和理智的飲料。它除了讓我提神、放松心情外,還加添了一些藝術文化。原來我喝的都是速溶咖啡,近年來也學著自己煮,但發(fā)現(xiàn)要泡制一杯優(yōu)質咖啡,過程并不簡單。
西方人都視咖啡為精神食糧,其實咖啡在中世紀傳入歐洲后,才逐漸成為歐洲大陸人的第一飲料。咖啡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6世紀時,埃塞俄比亞有個叫卡爾迪(Kaldi)的牧羊人,有一天他到牧場去,發(fā)現(xiàn)他牧放的羊群中有許多羊都在亂跳,原來它們吃了一種灌木樹上的紅色小果子,卡爾迪于是好奇地摘來吃,結果覺得精神倍增,后來他把這種果實送給修道院的僧侶煮湯喝,以免他們在晚上祈禱時打瞌睡,于是咖啡就問世了。
另一種傳說則發(fā)生于1258年,當時因犯罪而被驅逐出境的奧馬酋長(Sheith Omar),流浪到位于阿拉伯半島上的摩卡,當時他餓著肚子坐在樹下休息時,發(fā)現(xiàn)那是一棵咖啡樹,于是他把樹上的果子摘下來煮湯喝,湯中竟散發(fā)出濃郁的香味來。他喝了這種美味的咖啡漿后,感到非常提神,在他放逐期滿后,他便把這種果子帶回家鄉(xiāng),于是種植咖啡的技術便傳開了,直到今天,還有一種以“摩卡”作為牌子的咖啡。
由于咖啡豆與櫻桃差不多大小,因此當初人們把它稱之為“咖啡櫻桃”,一棵咖啡樹需要種植5年后才能結果,一棵咖啡樹一年只能生產(chǎn)出約1磅的咖啡豆。咖啡豆主要有兩個品種,“阿拉比卡”(Arabica)和“羅巴斯達”。這兩種咖啡豆的栽培方式、環(huán)境、形狀,甚至加工方法皆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質量較好,價錢較昂貴的咖啡豆,皆屬于阿拉比卡。
咖啡豆在烘焙前,咖啡農(nóng)場主會用兩種方法先加以處理:一種是自然法,自然法處理是把已成熟的咖啡豆在樹上或地面上自然風干,然后將豆去皮;另一種水洗法處理則是把新鮮采摘的咖啡豆放進大桶內(nèi)用水沖洗,然后鋪在地上讓風吹干。
再一步要做的就是烘焙咖啡豆了。烘焙方法可分成4大類:淺(light)、中(medium)、深(dark)及特深(very dark)。呈淺褐色的淺炒咖啡豆帶有濃烈的氣味,醇度及酸度較為輕微。中炒的咖啡豆則呈淺棕色,帶有很濃烈的醇度,大部分的酸度仍保留著。深炒的咖啡豆則呈深棕色,表面帶有一點油脂,酸度已被輕微的焦苦味所掩蓋,會產(chǎn)生一種辛辣的味道。呈深棕色或黑色的特深炒咖啡豆,更帶有一種炭灰的苦味。
在目前的咖啡館內(nèi),流行著4種咖啡,即:
1、巧克力咖啡——由香濃的巧克力糖漿、特濃咖啡及熱鮮奶泡制而成,再以一層摜奶油覆蓋在咖啡之上。
2、焦糖咖啡——先將特濃咖啡和糖漿混和,再加入牛奶及泡沫,最后再加上焦糖,味道香甜濃郁。
3、泡沫咖啡——它是歐洲咖啡文化的主流飲品,名稱源于覆蓋在咖啡頂上的鮮奶泡沫。其制法沒有特定的標準,一般為一份特濃咖啡搭配1/3的鮮奶,以及2/3的鮮奶泡沫,然后不妨撒上月桂粉,令咖啡的香味更為濃郁。
4、特濃咖啡——它被稱為是“咖啡的靈魂”,味道香醇芬芳,并帶有焦糖的味道。特濃咖啡的泡沫能將獨特而多樣化的風味保存在咖啡中,但由于容易蒸發(fā),所以必須現(xiàn)煮現(xiàn)吃,才能發(fā)揮出令人回味無窮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