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陳佳(《東方早報》記者)采訪
陳老師:
2005年的《上海文學》似乎不斷引起媒體的關注,王安憶《發廊情話》獲得第3屆魯迅文學獎、毛時安《我們的戲劇缺失了什么》獲得第5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精神的背景”、“底層的經驗”,這些話題在知識分子圈里引發連鎖反應……一年來,上海純文學期刊改革的典型案例《上海文學》,在官方和知識界都變得不再靜寂無聞。今天我想采訪的題目是:雜志明年有什么新的和打算,如何來把握純文學與市場化的臨界點?今天我們《早報》上關于吳亮批評南帆關于底層經驗討論的報道,你讀了沒有?是怎么想的?
陳 佳:
我先回答前一個問題,即如何尋覓純文學與市場契合點。
文化類期刊走市場化路線往往會強調內容的時效性,與社會事件產生聯動,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譬如周刊比較容易在這方面出彩?!渡虾N膶W》堅持的是純文學的立場,它雖然也會及時與文學事件甚至是流行話題產生聯動,但在做這方面的專號時,也將力求堅守獨特的立場和文學的立場。明年年初《上海文學》將刊登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品特的系列作品,目前正在拜托遠在美國的宋明煒先生翻譯他的著名話劇《入土為安》的片斷,12月中旬第3屆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將在馬來西亞頒發,我和王安憶都是評委,《上海文學》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出專號。事實上,刊物與有時效性的社會事件發生聯系并不難操作,難得的是如何在內容選擇上凸現雜志的獨特品位。前兩年《上海文學》對庫切與耶利內克的介紹都堅持了這一原則。
創作方面,《上海文學》在明年的第一個大動作是將推出“陌生的上海作家”專輯,其中十來位年輕作家在純文學領域幾乎從未被關注過。比如這次將有蔡駿的小說,據說他寫作了好多恐怖小說,正當紅著,讀者也很多,但我們是在純文學的意義上確認他是“陌生的上海作家”,蔡駿給我們的這部小說與恐怖文學無關,講述了一個人與馬生命信息交流的故事,頗有硬朗的風格?!渡虾N膶W》不會刻意回避流行,但只要在這個雜志上出現的作品,我們就強調其內舍的純文學價值取向。
《上海文學》還將深掘上海文學的優勢和資源、溝通和重新發掘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作家的意義。第一期起新辟《古今》欄目,陸續推出蘇青等現代海派作家的一批佚文。這批小說最初刊登在上海的小報上,已經塵封了半個多世紀,被各家的文集所遺漏。
關于“底層經驗”的爭議,我想是很好的事情。從“精神背景”到“底層經驗”,今年以來《上海文學》的理論話題不斷激發知識分子圈內的討論,爭論的焦點一直集中在學院派的話語方式能否揭示生活本質。我覺得“底層”已經成為流行話語,各個層面的人都在談論這個話題。由于每個人的知識背景、教育程度不同,言論視角和表述方式自然不盡一致,在學院里的人也有權利從理論的角度剖析底層經驗。一篇文章能引起爭議,對雜志來說無論如何是好事,但批評應該是針對對象的爭議,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不要空洞地宣布誰更有資格進入討論。有人認為“學院派有爭奪底層代表權的嫌疑”,這種說法似乎潛藏了一個前提,就是底層本來已經有人代表的,已經不容別人來染指了。底層是個公共話題,學院里的人更加應該關心它,他們的觀點和方式對不對可以討論,但不能不尊重他們的說話權利。只針對學院派而不是針對底層話題本身,只能是起哄,卻無助于把問題深入地討論下去。吳亮的幾篇批評文章在第1期《上海文學》上刊登,我希望能夠繼續發表各種批評和反批評,把這場討論深入下去。
新年快到了,謝謝上海的各家媒體在一年里對《上海文學》的支持。
陳思和
2005年12月7日
山西:楊棟來信
陳思和先生:
您好。
最近,我縣出了震驚全國的大車碾死二十一名師生之慘禍,悲憤之余寫了這篇小說,寄您盼望支持問世。作家是社會的良心,連作家也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那么,作家這個行業不如消失了的好。
謝泳兄來過,他剛走第三日即發生了此事故。上海的朋友陳克希等都說我應有自己的看法。陳兄在電話中語調也變了,我則為孩子們流了淚。據傳聞,有的孩子沒有了頭,有的碾成血肉模糊。有的家長確實像是瘋癲了。時下作品寫現實的少了,我想在直面“慘淡人生”,我又想起了魯迅的吶喊:救救孩子!
匆頌
編安
楊棟上
05,11,26
楊棟兄:
我今天才讀到您的信和小說,感慨不已。明年第1期的稿子早已經下廠付印,正在編第2期“陌生的上海作家專號”,無法插入大作,放到第3期又似乎大晚,等不及了,所以臨時決定壓縮第1期其他作品的版面,好在這篇小說不長,只占了一頁的篇幅,好在我們的美編的努力配合,很快就調整過來了。希望這篇小說能夠感動《上海文學》的讀者,一起來為那些無辜的犧牲者流淚。
時間太急,無法與您再仔細商量小說的構思,我對最后的結尾部分不大滿足,應該讓二堂瘋瘋癩癲地為女兒換上鞋,希望女兒穿了鞋上路,在另一個世界里跑得快些,不要再遭遇飛來的禍了。這樣改的話,不會有現在那樣激烈,但也許會更加抒情些。
謝謝您能在這樣的時候想到把稿子寄給《上海文學》,謝謝你對《上海文學》的信任。雖未謀面,心向往之。在此祝
新年好
思和敬拜
12.15
鎮江:吳潤生來信
尊敬的陳思和主編大鑒:
鄙人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您還是“上海巴金研究會”會長,巴金老仙逝,舉國哀痛!在千千萬萬篇紀念文章中,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一條:建立“文革”博物館。鄙人以為這才是巴金老最重要最偉大的遺言!此次呈上的一篇文章,一篇電影劇本,一篇話劇劇本,都和“文革”博物館有關,不求發表,只求讓您了解鄙人決心在有生之年寫出“文革”博物館的信息而已!巴老二十年前期盼建立“文革”博物館,生前未能如愿。今后實現的可能性大概也是微乎其微吧。……鄙人沒有權沒有錢但有一支禿筆,完全可以寫出一座“文革”博物館!堅信這些文字總有一天能夠問世的,到時候告慰巴金老,讓他含笑于九泉……
恭頌大安
無名老卒 吳潤生拜上
2005年10月22日
吳先生:
大函與大作都已經收到。大函刊登于此,大作均交給上海市巴金研究會歸檔保存。倒也不是什么忌諱,只是本刊發表的作品還是要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要求。關于巴老提倡建立“文革”博物館,我的理解是應該作寬泛的解釋,并非就是一座有形的建筑,巴金身體力行,他的《隨想錄》就是一種無形的“文革”博物館。也就如先生所說所為的。其實每個人對這個詞的理解不盡相同,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心里要有自己對“文革”的理解和警惕。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還是有許多事可以做的。
再次謝謝寄賜大稿。
思和敬拜
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