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市在新農村建設中,向沿襲了幾千年的農村廁所“開刀”,掀起了一場改變舊生活習慣、營建鄉風文明、改善生活環境的“廁所革命”。
“這樣的茅房(廁所)好,沒味,再也不擔心茅房臟、臭,進不去腳了。”山東省菏澤市趙盤石村八十多歲的趙吉學老人指著自家廁所高興地說。
趙吉學是菏澤市實施農村廁所改革以來的首批受益者。然而,就在幾個月前,趙吉學老人卻是“廁改”的堅決反對者。菏澤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后稱愛衛辦)副主任張佩憲介紹,像趙吉學老人這樣對“廁改”從反對到支持的例子很多。
據悉,菏澤市牡丹區趙盤石村已有近50戶農民蓋起了這種生態衛生廁所,目前,在當地政府的大力宣傳、政策引導與技術培訓之下,菏澤市廣大農村正醞釀一場“廁所革命”。
“廁改”改變農民生活環境
“男女混著用,茅坑連糞坑;下邊蛆蟲爬,頭頂蒼蠅叫;晴天聞惡臭,雨天兩腳泥”。這是我國廣大農村廁所的真實寫照。除衣、食、住、行外,廁所被稱為“第五大生活要素”,雖然,我國大致先后進行了四場以城市為主的“廁所革命”,但農村廁所卻一直是被遺忘的角落。
與城市廁改相比,農村廁改之所以困難重重,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農村的現實條件并不具備建設所謂“文明廁所”的條件:首先沒有成型的管道設施來提供統一的水源和污水處理;其次,農村整體衛生環境的相對惡劣使得農民對傳統老式廁所習以為常,即使有心改變也苦于沒有適合農村現狀的改造技術。
“農村廁所的治理一直是環境衛生的難點,但這根本原因并不在農民的意識上,他們也想改變環境,但卻不知怎么下手。在村子內建設幾個廁改示范戶,看到效果后,農民們大都自愿要求進行改造,加上這種新式廁所是在原有廁所基礎上改造的,投入并不多,非常受農民歡迎。”菏澤市愛衛辦張主任介紹說。
據介紹,菏澤市推行的是一種大小便分集式生態型旱廁,原理是將大便和小便分別導入相應的裝置封閉貯存,單獨使用。大便加灰,使糞便脫水,在貯糞池干燥的狀態下,達到無害化,具有節水、防蠅、無臭等特點,成本只有三百元。
“這種廁所就是干凈,現在生活好了,都想把家里環境搞好,花錢也不多,等過兩天俺們家廁所蓋好了,你也去看看,俺家還建了跟廁所連著的洗手間吶。” 當地一戶農民說。
“廁改”重在政府引導
“農村改造廁所絕對是一件造福人民的好事,應大力推廣。每戶投資三百元,農民可以承受,政府主要是宣傳和技術指導,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愿改的不勉強。”菏澤市市委書記陳光在農村改造廁所的報告中這樣批示。
結合“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菏澤市有關部門充分利用互聯網、電視、廣播、報紙、報刊等媒體進行“廁改”宣傳;同時還通過在各村粉刷宣傳標語、發放公開信、宣傳畫、改廁知識手冊,利用“三下鄉”活動、“農村遠程教育設施”等方式大力宣傳廁改技術知識和意義,引導農民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時,菏澤市還通過試點引導、典型帶動的作用,促使廁改實現“由點到面”“成片連線”的滾動發展。
在技術方面,菏澤市在全市舉辦不同形式的技術培訓班,各縣區愛衛辦和衛生局負責為鄉鎮培養一批農村改廁技術隊伍,每一個鄉鎮都成立技術指導組,承擔農村改廁的技術指導職能。基本確保每個試點村都有懂得新廁建設的技術骨干,并在村民自愿建造的前提下從物料準備、模具制作、廁所選址、衛生廁所的維護等方面,給予村民全程指導。
菏澤市根據農民的實際承受能力,堅持衛生廁所的地下部分主要推廣大小便分集式生態衛生廁所,地上部分的廁屋則根據農戶的經濟狀況,量力而行。要基本達到四有四無,即有墻、有頂、有門窗、有化糞池;廁內清潔基本無蠅蛆、無異味、儲糞池有蓋無滲漏、糞便無害化處理。
“在廁改過程中,政府財政進行補貼是不現實的,實際的建廁費用都是農民自己自愿投入,但農民的積極性仍然很高,因為這本身就是對農民有利的好事。”菏澤市委宣傳部部長王文升說。
“廁改”帶動鄉村文明
“改廁工作是一場破除千年舊俗的革命,是預防疾病,保護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是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菏澤市愛衛辦在印發的全市農村改廁通知中這樣闡述。事實證明,菏澤市廁改的順利進行正是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的結果,而這一民心工程的實施不僅改變了人們對農村的印象,也徹底改變了農民的諸多觀念。
“除了廁所干凈衛生外,廁改后家里明顯比以前干凈了,個人的觀念也變了,”村民趙學民深有感觸,“改廁之前,總覺得自己是農村的沒那么多講究,也沒法那么講究,現在看著廁所都那么干凈,不自覺地就搞好了院子里其他地方的衛生,要不根本不配套啊,現在發現原來農村也可以跟城里一樣衛生,現在看著院子打心底就很舒服。”
廁改的積極作用還不僅這些,“廁改只是我們新農村建設的一部分,新農村建設有很多難點,在農村現有的條件下,實現這些改變難度很大,但在這次廁改中,我們看到了農村的潛力,也了解了農民的思路,我們對今后的工作非常有信心。”菏澤市的政府工作人員躊躇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