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人物畫壇,于文江是不可忽視的一位人物畫家。他的畫不但在人物繪畫的形式語言上獨樹一幟,而且將文化意識和時代精神巧妙結合,創建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于文江多年來致力于畫面豐富性的研究,從繪畫的形式結構、色彩觀念到形象塑造,他都力求在豐富、厚重、完美上達到一個高度。他那燦爛明麗的慧心往往跳躍于畫面,帶來靜雅悠遠的審美情趣。一支橫笛、一團紈扇、一本舊書或一只神秘的花貓,在他的畫中都是情感表達的道具,在這些道具上承載的是他的內心深處對典雅美的向往和對那些失去的風景的淡淡依戀之情,他的繪畫里有一種不復再來的靜逸之美。
上個世紀90年代,于文江把花鳥畫甚至山水畫的因素引入人物繪畫中。他的《蒙山秋》和《家園》在畫面背景的描繪上采用了寫實主義的表現方法,增加了畫面的藝術因素,加深了畫面的層次空間。與傳統的工筆繪畫相比,他的繪畫已經由中國傳統方式的“二胡獨奏”朝著時代的“交響樂”進化了。在創作的過程中,他能夠十分愜意地面對畫面上一切因素,不惜繁復的用筆,總是盡可能地把筆墨傾訴在有限的畫面空間里。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凈湖》為代表的一系列標志著他藝術風格成熟的作品問世了,這幅作品入選《百年中國畫集》,是中國現代工筆人物畫壇上的一副典范之作。
于文江對于繪畫新形式的渴望處于一種理智的亢奮狀態。在他頗受關注的“舊夢系列”,中,他的繪畫語言展現出別樣的風格,他筆下的人物大都是平凡女子,在淡淡的閑適中擁有著同樣淡雅的個人空間,她們在這樣的空間里獨自傾訴著心靈深處的輕輕嘆息。而在 “聊齋系列”中,他更完美地將工筆繪畫的境界美和繪畫的形式美結合起來。在技法上他打破了傳統工筆繪畫勾線染色的舊有模式,對人物的刻畫采用了烘托的藝術手法。為了題材本身的意境,他也很注重對光的描寫,他筆下的光往往沒有具體的光源,而是背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的工筆繪畫在形式語言上往往是簡單化的、記錄性的,而于文江使繪畫成為一種情感或語言的交流方式。他首先以淡泊寧靜的人格感動觀者,其次才是他的畫作。佛家有語:“因我則情,情則蔽,蔽則氏矣;因物則性,性則神,神則明矣。”因此中國繪畫應該是中國人文化心性的體現,從他的畫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于文江1963年生于山東牟平,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理事、文化部中國畫研究院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創作研究部副主任兼人物畫室主任,他還獲得由中國文聯、中國美協評定的中國畫壇百杰稱號。他的作品《秋暮》在中國當代工筆山水畫大展中獲一等獎;《蒙山秋》獲紀念“講話”發表50周年全國美展銀牌獎;《大紅棗》獲中國工筆畫大展金獎;《家園》獲首屆中國畫大展銅獎;《凈湖》入選“百年中國畫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