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但反觀時下的社會現實,則很難與此并論。有說是世風日下,有說是西風東漸,有說是人心不古,也有說是教育不足。
不管如何追因,這些都不足以說明今天的中國禮儀到底缺失在哪里。因為,我們上至國家政府,下到百姓家庭,對孩子從小就沒有不教導“五講四美三熱愛”的,思想道德課、政治教育課也從來都沒有缺少過,乃至高等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也都把政治思想課程列入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公共場所對道德禮儀的警示標語之多,在全世界可能都找不出超過我們的國家來。盡管改革開放后,不再以“政治為綱”,但從來就沒有忽略過“政治教育”,而政治教育可謂是禮儀教育的最高要求。
至于西方的文化影響,西方的禮儀很完備,如果和平演變,也應該有完整的內容,但在國內看不到完整的西方禮儀規范,大多是作為時尚熱鬧熱鬧而已,并沒有真正理解人家的文化內涵。而對于中國傳統的文化禮儀,除了少數地區作為民俗沒有破壞而被較為完整地傳承之外,大多要么是東拼西湊,要么是遺風陋俗,總之已經非常邊緣化。因此,今天的中國禮儀,從系統完整性上說基本是不存在的,甚至可以說是較為混亂的。
盡管這與鴉片戰爭后“崇西反古”的多次思想運動有關,與我們至今沒有從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并建立有效的禮儀規范,也不能說沒有關系。因此,不管說道德缺失也好,還是說信仰真空也好,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禮儀,在尊重已有民俗的前提下,在全國對全民普及確是當下迫切要做的。
中國自古就認為,“道德仁義禮”是一體的,失道則用德,失德而用仁,失仁則用義,失義則用禮。禮作為法度帶有一定的約束力,中國封建社會歷朝甚至專門設立“禮部”。西漢太常叔孫通開創的王朝禮制等各項禮儀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禮法。禮之重要不言而喻。問題是,今人皆知“禮”之“重”,卻往往忽視“儀”之“要”。
禮儀,禮者理也,儀者式也。正如“公理”與“公式”、內容與形式之關系,乃一幣之雙面,不可分開。但禮在內,儀在外,沒有儀式的禮,禮就無以負載而不成體統,也就不僅難以規范,而且難以效法,更難以傳承,禮最終難以為禮。反過來,儀的程序性和規則性可以增強禮的神圣感和莊重感,從而更好地理解禮和貫徹禮。所以可以說,無“儀”不成“禮”。
中國目前不僅缺乏“禮”,而且缺乏“儀”。中國的禮的觀念應該說是根深蒂固,但因為“儀”的缺失,從而使“禮”無所適從。古代的儀、西洋的儀,加上中國歷史之久、地域之大,各種“儀”式龐雜,不一而足,又加上歷史斷代文化破壞嚴重,從而出現了“無儀取鬧”的哭笑不得的“禮儀”現實。如晉職升遷,婚喪嫁娶、建房喬居、逢年過節等等,過去都有整套的“講究”,但今天即使有,也大多支離破碎,起不到“禮儀并重”的效果。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八榮八恥”的講話,之所以引發全國強烈共鳴,根本在于點出了“禮之大要”。中國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也處于入世后全球化對中國社會文化影響更加劇烈的時期,如何讓中國獨具中國特色并保持民族自豪感和社會凝聚力,盡快重塑中國特有的禮儀規范,在“明禮”基礎上“習儀”,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形成文明的社會風氣,當是首要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