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顏真卿、皎然為核心的浙西詩會,與佛教關系密切。在佛教影響下,浙西詩會形成了厭棄城市紛擾,崇尚寧靜平淡的創作風格,并且時時流露出禪意。探討浙西詩會的創作對研究中唐詩歌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關鍵詞:皎然 浙西詩會 佛教
佛教是大歷江南文人交往中一個重要內容,著名的浙西詩會便是如此。顏真卿大歷七年九月由撫州刺史遷湖州刺史,大歷八年初到任。由于他的地位及對詩歌創作的興趣,在他身邊聚集了大批文士,形成了著名的浙西詩會。根據賈晉華先生考證,“在魯公刺湖近四年半時間里,以魯公、皎然為核心,大開詩會,前后共聚集了九十五位文士,游賞賦詩,聯句唱和,形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的聯唱詩人群。”①顏真卿和皎然是浙西詩會的核心人物,由于他們的影響而使浙西詩會與佛教關系密切。
顏真卿自稱并不信佛,他的《泛愛寺重修記》中說:“予不信佛而好居佛寺,喜與學佛者語。人視之,若酷信佛法者,然而實不然也。”②(卷三三七)不過顏真卿即使真不信佛,他與佛教的關系也是極密切的。與顏真卿交往高僧為數不少。如上恒和嚴峻都是律僧,《宋高僧傳》卷十六《上恒傳》載:“(上恒)法付王臣,故與姜相國公輔、顏魯公真卿、楊憑、韋丹四君友善。”③“大歷元年,(嚴峻)思往清涼山,未達廬陵,見顏魯公,一言相契,膠漆如也。”(同上)又如圓寂上人,也受到顏真卿的傾慕。顏真卿《使過瑤臺寺懷圓寂上人并序》云:“上人居此寺,不出三十年。萬法元無著,一心唯趣禪。忽紆塵外軫,遠訪區中緣。”④(卷一五二)他任湖州刺史期間,也與湖州僧人多有往來。其中有真乘,《宋高僧傳》卷十五《真乘傳》云:“父觀其宿習,果請出家,屬顏魯公許試經得度,時已暗誦五百紙,比令口諷一無差跌,大見褒異,落發配住八圣道寺得戒。后于通玄寺常進師所綜習毘尼,進公見其俊邁也,誡同門曰:‘乘雖少齡,不可以伯仲齒之。’后西上京師云華寺學法華天臺疏義,大著聲望。”這位真乘是天臺與律宗兼修的高僧。又有慧明,《宋高僧傳》卷二十六《慧明傳》云:“菩薩戒弟子刺史盧幼平、顏真卿、獨孤問俗、杜位、裴清深于禪味。”慧明乃是慧能弟子方巖策公的門徒,據皎然《唐湖州佛川寺故大師塔銘序》云:“第六祖曹溪能公,能公傳方巖策公,乃永嘉覺、荷澤會之同學也。方巖即佛川大師也(大字衍)。”⑤(卷九一七)可知慧明乃是南宗禪師。直接參加浙西詩會的則有法海,顏真卿《妙喜寺碑》稱之為“金陵沙門”,曾在湖州參與編纂《韻海鏡源》。《宋高僧傳》卷六《法海傳》載:“少出家于鶴林寺……天寶中預法慎律師講肆,同曇一、靈一等推為顏冉焉。復與杼山晝公為忘形之交。”又據李華《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云:“門人法勵、法海”⑥(卷三二〇),知法海為故徑山(玄素)大師門徒,曾從法慎律師學律。法海也是浙西詩會的成員,則牛頭禪在當時文人中也是有一定影響的。在湖州與顏真卿交往的高僧有天臺、牛頭、南宗等不同宗派,可以想象當時湖州的佛教活動應是很活躍的。總之顏真卿雖自稱并不信佛,但他對佛教大力扶植,又與高僧廣泛交往,以他身份地位及周圍文人之多,他對佛教的態度無疑會對浙西詩會的文人產生極大的影響。
浙西詩會中最著名的當然是詩僧皎然。顏真卿《妙喜寺碑》云:“時杼山大德、僧皎然,工于文什,惠達靈煜,味于禪誦。”⑦(卷三三九)皎然在浙西詩會中占重要地位,他與浙西詩會中的文人往來非常密切。皎然集中有許多與顏真卿等人的酬答之作與佛教有關,如《奉酬顏使君王員外圓宿寺兼送員外使回》云:“魯公邀省客,貧寺人過少。錦帳惟野花,竹屏有窗筱。朝行石色凈,夜聽泉聲小。釋事情已高,依禪境無擾。超遙長路首,悵望空林杪。離思從此生,還將此心了。”⑧(卷八一五)又如《奉同顏使君真卿開元寺經藏院會觀樹文殊碑》:“萬國布殊私,千年降祖師。雁門傳法至,龍藏立言時。故實刊周典,新聲播魯詩。六銖那更拂,劫石盡無期。”⑨(卷八一七)可以說,皎然更加直接地影響了浙西詩會文人對佛教的興趣。
浙西詩會中也不乏精于佛學的文士。皎然有《白云上人精舍尋杼山禪師兼示崔子向何山道上人》(《全唐詩》卷八一六),崔子向與皎然來往頗多。子向亦精佛學,嚴維《贈送崔子向》曾說:“新詩蹤謝守,內學似支郎。”⑩(卷二六三)崔子向與皎然有聯唱之作,如《泛長城東溪暝宿崇光寺寄處士陸羽聯句》《康錄事宅送僧聯句》。呂渭于廣德元年至大歷五年間任越州兵曹參軍,參與鮑防、嚴維等數十人之聯唱集團。大歷八年參加顏真卿湖州浙西詩會。呂渭也好與詩僧交游,包括道標、皎然等。據《宋高僧傳·皎然傳》云:“晝生常與韋應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崔子向、薛逢、呂渭、楊逵,或簪組,或布衣,與之交結,必高吟樂道。”皎然《妙喜寺達公院賦得夜磬送呂評事》(11)(卷八二〇)即為與呂渭的酬答之作。《妙喜寺碑》載顏真卿幕下文人中有長城丞潘述,此人信奉南宗禪,皎然《苕溪草堂自大歷三年夏新營洎秋及春…四十三韻》:“潘生入空門,祖師傳秘賾”,詩中自注云:“潘生曾受曹溪禪門”,說明潘述曾受曹溪禪門。同詩云:“湯子自天德,精詣功不僻”,《伏日就湯評事衡湖上避暑》云:“更持無生論,可以清煩憂”(12)(卷八一五),則知湯衡亦精佛學。
如果考察浙西詩會的創作活動,可以發現厭棄塵世紛擾,崇尚寧靜平淡是其主要風格,并且時時流露著禪意。詩會中既有皎然、法海這樣精通禪理的詩僧,又有潘述、湯衡等好佛的文人,因此他們的聯唱活動明顯有南宗禪的影響。顏真卿的《贈僧皎然》云:“俯砌披水容,逼天掃峰翠。境新耳目換,物遠風塵異。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嘉林幸勿剪,禪侶欣可庇。衛法大臣過,佐游群英萃。”(13)(卷一五二)他們優游山水,唱答詩文,同時也以禪悟相交流。皎然集中與浙西詩會文士唱和的作品,也有不少體現了南宗禪義。皎然《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湯衡海上人飲茶賦》:“晦夜不生月,琴軒猶為開。墻東隱者在,淇上逸僧來。茗愛傳花飲,詩看卷素裁。風流高此會,曉景屢裴回。”(14)(卷八一七)正是這些文士詩禪相會的真實寫照。再如這首《奉酬顏使君真卿見過郭中寺寺無山水之賞故予述其意以答焉》:
州西柳家寺,禪舍隱人間。證性輕觀水,棲心不買山。履聲知客貴,云影悟身閑。彥會前賢事,方今可得攀。(15)(卷八一五)
所謂“禪隱”,體現了南宗禪無念無住、自然無為的禪學主張,日常生活中禪無處不在,無須執著于刻意的修行。
浙西詩會創作的主要的形式是聯唱,這種詩體具有明顯的游戲意味,而其內容則涉及游覽、送別、宴飲、詠物等很多方面,藝術風格清新淡泊,充滿清幽的禪意。試看他們的《與崔子向泛舟自招橘經箬里宿天居寺……聯一十六韻以寄之》:
晴日春態深,寄游恣所適。——皎然
寧妨花木亂,轉學心耳寂。——崔子向
取性憐鶴高,謀閑任山僻。——皎然
倚舷息空曲,舍履行淺磧。——崔子向
渚箬入里逢,野梅到村摘。——皎然
碑殘飛雉嶺,井翳潛龍宅。——崔子向
壞寺鄰壽陵,古壇留劫石。——皎然(16)
(卷八九四)
佛教乃是這些文士共同關心的內容,因此在他們的聯句中,常常會講到他們對佛理的體會。其中不難發現南宗禪理。“寧妨花木亂,轉學心耳寂”,正是南宗“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內性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緣境觸,觸即亂,離相不亂即定”(17)的禪法。
皎然曾說過“大歷中,詞人多在江外”(《詩式》),這些文人大多是為避安史之亂而來到江南的,國家的衰落動蕩,個人的漂泊流離,苦悶、傷感和對盛世的追憶是當時大多數文人的心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從佛教的出世哲學中尋求安慰成了一時風氣。在浙西詩會的文人交游中,通過禪悟獲得解脫的思想也非常普遍,也是他們聯唱的重要內容。在浙西詩會的聯句中,寄情山水、解悟佛理的句子隨處可見,如“暮階縣雨足,寒吹繞松枝,理辯塵心妄,經分梵字疑”(《建元寺晝公與崔秀才見過聯句與鄭奉禮說同作》(18),卷七八九)、“雅韻雖暫歡,禪心肯拋卻”(《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句》(19),卷七八八)、“要路推高足,空林寄一身” (《建元寺西院寄李員外縱聯句》(20),卷七八九)、“跡就空門退,官從畫省遷。住持良有愿,朝謁穴無緣”(《建安寺西院喜王郎中遘恩命初至聯句》(21),卷七九四)等。雖然除了皎然之外,一般的文人對禪理并無深刻的領悟,但仍體現了他們對佛教的浸染之深。
浙西聯唱的境界以平淡幽寂為主,常常可以見到如“人閑宜歲晚,道者訪幽期。獨與寒山別,行當暮雪時”(《建元寺晝公與崔秀才見過聯句與鄭奉禮說同作》(22),卷七八九)、“已高物外賞,稍滌區中欲”(《泛長城東溪暝宿崇光寺寄處士陸羽聯句》,卷七九四)、“云教淡機慮,地可遺名實。應待御袶青,幽期踏芳出”(《渚山春暮會顧丞茗舍聯句效小庾體》同上)、“心閑清凈得禪寂,興逸縱橫問章句”(《與李司直令從荻塘聯句》同上)這樣的句子。本來蘊涵禪意的山水詩,往往以清幽的意境為特點,在靜謐的山水中參悟禪機,但在王孟的山水詩中,我們看到的是寓靜于動,動靜紛籍,生機盎然的世界,如“秋山斂馀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木蘭柴》(23),卷一二八)、“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24),卷一二六)等詩,雖然并不刻意營造幽獨沉寂的山水之境,從中卻不難體會到“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25)的禪理,堪稱入禪山水詩的最高境界。然而在浙西聯唱中,多數詩人喜歡渲染寂靜冷落的氣氛,這一方面固然與他們處在特殊時代里的蒼涼心境有關,同時也與他們對南宗禪的理解并不透徹不無關系。即以詩會中最重要的佛教人物皎然而論,他到大歷后期漸漸接受洪州禪,禪風和詩風也都轉變為狂放清逸,不過在浙西詩會時期,他的思想還是以傳統的禪學為主,并沒有形成他后期創作的風格。因此,浙西聯唱中禪意的境界還是有明顯局限的。
在唐詩史上,浙西詩會因其參與人數多,影響大而有著多方面的意義,浙西詩會既是江南文人交流的一個重要活動,也取得了一定的藝術成就,其中一些重要作家如皎然等的創作持續到貞元而對貞元、元和詩風有所影響。因此研究中唐詩歌時,值得對浙西詩會作進一步的探討。
作者簡介:郜林濤(1974- ),山西太原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后,華東理工大學文化藝術學院副教授。
①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②⑤⑥⑦全唐文[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③贊寧.宋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
④⑧⑨⑩(11)(12)(13)(14)(15)(16)(18)(19)(20)(21)(22)(23)(24)全唐詩[Z]北京:中華書局,1960.
(17)(25)郭朋.壇經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