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完成于一九三四年。文本講述的是一個少男少女的戀愛故事。少女翠翠自小和外祖父老船工相依為命,偶然的機會和當地船總順順的二兒子儺送相識,兩人一見鐘情。過后,儺送的哥哥天保也認識了翠翠,被翠翠的美麗和純樸所打動,央求父親順順請人上門求親,儺送向哥哥吐露了心事,天保負氣下行,貨船失事被淹死,由此造成順順父子對老船夫的誤會。老船夫滿懷心事,在一個雷雨夜去世了,只剩下翠翠在渡口等待不知歸期的儺送。
這是一個尋常的戀愛故事,自古以來無數少男少女重復上演,也是無數作家重復咀嚼的戀愛母題。《邊城》有何獨特的魅力,使之成為經典,讓無數讀者百看不厭,耐人尋味?沈從文曾經說過的一段話或者可以見一點端倪:“相反的一個動力,即如懂畫的布局顏色,懂音樂的節奏美,懂其他許許多多不相干的什么事事物物常識常語,卻又能共同促進那個先天的敏感稟賦,和后天獲得的文字運用組合,在意想不到啟發中,形成許多結構新巧感人靈魂的大小篇章。特別重要即是在相同人物相同故事中,卻能寫出格外生動神奇的故事。”《邊城》正是沈從文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文學天賦相結合,打造出來的經典之作。下面從塑造人物,組織情節兩方面來解析。
1.塑造人物
《邊城》里的人物不多,整個文本出場的人物不過十幾個,主要人物六個,作家并沒有用濃墨重彩去描繪這些人物, 而始終用淡淡的筆調娓娓訴說著,這些人物卻格外鮮活地跳躍在文本中。沈從文刻畫人物,有他自己的獨特之處。他說:“我不懂音樂,可是聽到一切有名好曲子,都像是極會用樂章敘事,不僅能寫人,也能把人放到一定節令,一定景物背景下,加以解釋,雄壯和柔和都有色彩和性格,我從中還可得到種種啟發,轉用到寫作上,因為它們的動人處都有個共同點,只是表現的工具不同而已。”《邊城》正是這種啟發下創造出來的不朽之作。
《邊城》人物的出場,集中在三個端午節上。第一個端午節,天保出門遠行,儺送在河里大展雄姿,恰好祖父回去劃船,翠翠一個人孤單地站在碼頭邊等祖父來接,兩個人初次相見,情愫暗生。第二個端午,儺送遠行青浪灘,天保在水里捉鴨子送給翠翠,對翠翠心生愛慕,翠翠心里卻牽掛著他那遠行的弟弟。第三個端午,儺送請翠翠祖孫倆去他家看龍船競賽,兩人感情進一步加深,天保卻在想法試探老船夫。《邊城》三個小兒女的戀情,就是在這樣特定的節令下發生的。一方面,由于三個人都要做事,翠翠幫祖父劃船,在家里做家務,天保和儺送要在河船上押送貨物,見面的機會不是很多,端午節大家休息,才能相逢。另一方面,端午龍舟競渡,年輕的男兒纏著紅頭巾,穿著緊身的衣服,威風凜凜地站在船頭上,男人的矯健和勇敢體現得淋漓盡致,最能撩起姑娘的愛慕之心。圍觀的姑娘眾多,好壞美丑一眼就很分明。這三個人都是很出眾的人才,彼此看中是很自然的事。從認識,到相愛,到求親,這段戀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加深,翠翠無法表白,天保和儺送互相競爭,最后一個淹死,一個出行,只有翠翠守在渡口無望地等待。
《邊城》的人物,都置身于一個和他本人非常契合的景物背景下。人物性格的形成,離不開他所生長的環境,茶峒這座小城天然的山山水水,孕育了《邊城》的男女老少,他們呼吸著山野帶著甜味的空氣,從外到里,都滲透著山水的鐘靈毓秀。
翠翠,是自然的女兒。“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這段描寫不僅寫出了人物健康美麗的外表,還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天真活潑,善良柔弱。翠翠的名字也源于自然,因為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老船夫遂為她取了這個名字。翠翠名如其人,她勤勞,懂事,上山拾菌子,下河劃渡船,整天忙個不停,到晚上,祖孫倆好不容易歇下來,她陪外祖父唱歌吹笛,給年邁的老人帶來無窮的樂趣。少女翠翠和外祖父過著清貧的日子,端午節連粽子也包不起,但是她安貧樂道,和老船夫一樣,她堅守著良好的職業道德,因為公家給他們三斗米,七百錢,她沒收過渡人一文錢。在愛情上,翠翠純潔堅貞,當天保來提親時,她忠于心中的戀人,不肯應允。這個姑娘樸素而純真,渾身洋溢著生命的活力, 她是“翠翠”,她的顏色是綠色。
儺送,是儺神的兒子。他長得很英俊,人稱“岳云”,家庭富裕,身強力壯,性子直爽厚道,扶危濟困,憐愛老弱,從不仗勢欺人。十六歲便和伙計出外行船,甘苦與人相共,干活不計輕重,吃飯不挑細粗,結實如老虎,卻和氣親人,備受人的尊敬。儺送初次遇到翠翠,看到翠翠孤獨站在碼頭上,好意邀請翠翠去他家等,翠翠因等祖父等得心焦,又誤會了他的意思,罵了他,儺送不但不計較,反而叫人來送她回家,顯示了男兒寬廣的胸襟。端午競渡,儺送頭上包著紅布站定船頭搖動小旗指揮進退,英姿颯爽,博得了眾人的喝彩,也博得了王團總妻女的歡心,但他拒絕碾坊的陪嫁,而決心選擇渡船,又表明了他對愛情的忠貞。之后,哥哥天保走車路上翠翠家求親,儺送勇敢地向哥哥吐露心曲,兩兄弟決定走馬路公平競爭,充分證明了湘西男兒血性的一面。儺送,這個搏擊風浪,勇往直前的少年,他的顏色是紅色。
《邊城》里其他人物,都各有自己的性格,或雄壯,如天保;或柔和,如楊馬兵;或木訥,如老船夫;或豁達,如順順。無不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
2.組織情節
沈從文曾對一青年記者說:“你歡喜音樂沒有?寫短篇懂樂曲有好處,有些相通的地方,即組織。音樂和小說同樣從過程中產生效果的。政治中講斗爭,樂曲中重和聲。斗爭為從矛盾中求同,和聲則知從不同中求諧和發展。唯其不同,調處得法反而有個一致性,向理想奔赴如恐不及。這才真是藝術!”《邊城》的情節,可以印證這段話。
《邊城》這個文本里充滿了種種矛盾沖突(即樂曲中的不同),作家又設法調處,使種種沖突得到調和,最后達到藝術的一致,達到理想的境界。文本里的沖突主要分為兩個方面:自我沖突和外部沖突。
自我沖突主要是翠翠內心的沖突。翠翠是個純樸無邪的少女,心靈純凈得就像家門前清澈的小溪。在第一個端午節,她初遇儺送,只有十三歲,儺送十五歲,都是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少年,情竇初開的時節。當時的她,站在河邊的暮色里,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十分柔弱可憐。儺送從河里勝利歸來,手里還提著一只白鴨子,是個凱旋的少年英雄。女的柔弱,男的雄強,正是男女互生愛慕的潛在因素。兩人這次巧遇,互相愛戀,但是雙方心里都不是很明白,更不可能進行表白。翠翠在心里常常回味著和儺送初次相遇的情景,她自己也不明白為什么會感覺那個端午的事情格外甜而美。她總是溫習著,心中又快樂,又惶恐,感覺到這是一種捉摸不定的東西,仿佛很明朗地在眼前,卻看不準,抓不住。到第三個端午節,儺送邀請翠翠祖孫倆去他家看龍船,兩人的戀情稍稍明朗,翠翠內心的沖突剛剛得到一點調和,天保的求親又掀起了她心中的波瀾。她掩蓋著內心巨大的失望,不知道如何去回答外祖父的追問,只是一味沉默,對愛情,她覺得又無法捉摸了。王團總妻女的出現,碾坊的陪嫁,像一座大山壓在翠翠心中,儺送不來求親,來求親的是他哥哥,年少的翠翠內心的沖突更深了一層。天保和外祖父突然死去,儺送又出門遠行,翠翠的沖突只有在時間的流逝中慢慢平復。
外部沖突主要是人與人的沖突,人和物的沖突。人與人的沖突首先表現為天保和儺送兩兄弟的沖突。儺送先遇到翠翠,兩人已生戀情。天保先向老船夫提親,使事情變得復雜。兩兄弟堅持要渡船,沖突一步步尖銳起來,儺送提出走馬路,天保自動退出,沖突暫時得到緩解,然而事不湊巧,天保在河中出事淹死,兩兄弟的沖突永遠都得不到解決。弟弟懷念哥哥,遂遷怒于老船夫,形成新一層沖突:順順父子和老船夫的沖突。老船夫年事已高,自覺來日無多,操心外孫女兒無人照顧,屢次在順順父子面前探口氣,反被父子倆誤解,沖突更深了。年邁的老船夫不堪精神的重負,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悄然死去,隨著老船夫的死,這一沖突已經得到消弭。但是新的沖突又來了,翠翠的戀人如今身處辰州,不知何日才能回來。人與物的沖突就是碾坊和渡船的沖突。這個沖突是一次愛情的選擇,碾坊代表王團總的女兒,選擇碾坊將會帶來豐厚的物質。渡船代表的是翠翠,選擇渡船就只是光人一個,沒有任何物質。這個沖突看起來只與儺送一人有關,實際上牽動文本所有人的心。順順贊成兒子選擇碾坊,老船夫害怕儺送選擇碾坊,周圍所有人認為儺送會選擇碾坊。選擇人還是選擇物,這是一個考驗,無論對儺送,還是文本中的其他人。老船夫正是被中寨人傳播的儺送選擇了碾坊這個謊言重重擊倒,永遠地躺了下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邊城》這個文本就是這樣波瀾起伏,矛盾疊起,作家不斷地制造矛盾,又不斷地設法調處,在不同中求得種種諧和,情節由此得到發展,從過程中產生了效果。
作者簡介:鄧筱菊(1971- ),湖南溆浦人,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沈從文別集·龍朱集·從文家書選》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12月版,第5頁。
[2]《沈從文別集·雪晴集·給一個學音樂的》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12月版,第6頁。
[3]《沈從文別集·邊城集·邊城》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12月版,第100頁。
[4]《沈從文別集·邊城集·劫余廢郵》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12月版,第9頁。